笔趣阁 > 玉柱骗了康熙 > 第168章 写节略

第168章 写节略

    南书房,乃是军国重地,由乾清宫的膳房负责管饭。

    午膳送来的时候,因膳房的太监,无法进入南书房内,玉柱要自己出门去拿膳食。

    膳房的太监们,提来的是一只好几层的红漆食盒。

    玉柱报了名字后,一名小太监验过了他的腰牌,这才将一只三层的红漆食盒,递给了玉柱。

    “玉大人,您用过了膳后,半个时辰内,将这只食盒,还搁到此地来。”小太监对玉柱的态度,不远也不近。

    玉柱一听就懂了,用午膳的时间,为期半个时辰,过时不候。

    只是,提着红漆食盒的玉柱,在南书房门前,被御前带刀侍卫抬手拦住了。。

    “玉大人,任何杂物皆不得入内。”

    玉柱四下一看,见南书房里的同僚们,都不见了人影,显然是去了某个地方用膳了。

    “这位大人,下官初来乍到,敢问您,可在何处用膳?”玉柱的姿态摆得极低,话也说得很中听。

    那侍卫笑了笑说:“你玛法,贵为领侍卫内大臣,竟然没有教过你?”

    玉柱心说,佟国维确实说了很多南书房的事,唯独没有说,怎么吃饭的事儿。

    麻烦的是,玉柱也确实疏忽了。在他看来,宫里有那么多的膳房,他的用膳问题,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谁曾想,送膳的太监啥也没说,侍卫还有点故意刁难的味道。

    好在,玉柱早有准备,他的怀里,揣了两个不大不小的白面馒头,就是备着应急的。

    反正吧,    茶房里的茶水,    确实是管够的。

    因为,    南书房里的人都走光了,就剩下玉柱一个值班的,他也无人可问。

    玉柱索性又把红漆食盒,    放回了小太监的面前。

    想刁难小爷是吧?

    嘿,小爷这一顿午膳,    就着热茶,    先啃两个白馒头,    这总可以了吧?

    在南书房里,主要是案头工作,    坐着不动,运动量极小,脑水耗费极多。

    客观的说,    少吃一点,    对玉柱而言,    并不是坏事。

    下午,    张廷玉回来了,并没说他去了哪里。

    玉柱知道此间的厉害,    不该问的事儿,绝对不能问。问了,就是犯了忌讳。

    这就好比,    国家召集专家们集中精力搞黑弹,即使老婆问了,    也不敢说出基地的详细地址和联系方式。

    不管是哪朝哪代,嘴巴不严,    不能保守机密,擎等着倒霉吧。

    张廷玉手头的事务,    异常之多,他只能利用工作的间隙,告诉玉柱,节略怎么写?档案怎么整理?

    张廷玉说,别的都算是小事,当日的紧急奏折来了,必须第一时间处理完毕,    递进乾清宫里。

    若是耽误了紧急军国大事,惹得皇帝盛怒了,十颗脑袋都不够砍的。

    由于玉柱是大名鼎鼎的满洲状元郎,张廷玉就试着分了几本普通奏折给他,    让他写出节略来看。

    节略,便是针对奏折,作出超级浓缩且意思很清楚的简单描述。

    据张廷玉说,皇帝喜欢看的节略,顶多不超过二十个字。超过了,皇帝就不太乐意看了。

    以玉柱的水平,找出奏折里的重点,提炼个中心思想,简直是易如反掌。

    不过,玉柱并不是一般人。他明明可以马上就写出节略,却故意拖了一刻钟,才列出来。

    混过大机关的人,都肯定知道的,文字工作浩瀚无边,绝大部分都是无用功。

    玉柱当过大秘,他比谁都清楚,普通的文字工作,你就算是搞出了上千万字,累得要吐血,也无卵用。

    真正容易出彩的东西,其实是,重要的军政奏折。

    张廷玉,那可是极其谨慎之人,不仅嘴巴紧,而且性子缜密,他先给玉柱写节略的,全是请安折。

    这个时代的所谓奏折,说的也不外乎是些小农社会里,相对固定的事情罢了,焉能与后世的产业发展报告相提并论?

    不过,玉柱的到来,倒也极大的减轻了张廷玉的负担。

    张廷玉看了几份玉柱写的节略后,算是认可了他提炼中心思想的基本文字功底,便把他手头积压的请安折,一股脑的给了玉柱。

    玉柱不慌不忙的写节略,大约维持在一刻钟处理一本的样子,速度不快也不算太慢。

    反正吧,到下衙前,玉柱肯定可以完成今天的工作。

    原本,按照玉柱的想法,他是很乐意,仔细的查看各种存档资料的。

    问题是,他初来乍到,纯粹的新手一个,南书房内的档案,岂能随便给他看了?

    南书房里,采取的是轮值制。

    为了不耽误军国大事,按照规矩,南书房里,每四个时辰换班一次。

    而且,据张廷玉说,南书房里,有条铁律,谁接的奏折,都不能假手于人,只能自己独立完成写节略,或是上奏的工作,免得出了毛病后,不知道该砍谁的脑袋?

    到了未正时分,玉柱三下五除二的处理了手头的请安折,并全部递给了张廷玉。

    张廷玉已经看了十几份玉柱的节略,对他的归纳水平,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见玉柱完成了手头的工作,张廷玉忽然笑了笑,说:“想下衙了?”

    玉柱明白张廷玉其实是在笑他,新婚燕尔,惦记着回家陪媳妇了。

    只不过,张廷玉属于那种异常谨慎的文人,就连开个玩笑,都异常之艰涩难懂。

    “衡臣兄,若无旁事,那小弟便下衙了?”

    玉柱从没有把张廷玉当成竞争对手,只不过,张廷玉的身上,倒是隐约透着一股怪异的味道。

    玉柱是满臣,他只要好好努力,确实有机会骗取一定的兵权。

    张廷玉是典型的汉臣,就算是他想破了脑壳,康熙也绝不可能给他兵权。

    这么一来,玉柱和张廷玉之间,就没有本质性的冲突了。

    同僚之间,没有本质性的利益冲突,自然是敷衍好面子情的和光同尘,最佳了。

    下衙前,玉柱觑了个空档,去禀了吴琠,说明手头的事务忙完了,问,可否下衙?

    这便是玉柱的聪明之处了。

    公务是忙不完的。玉柱要下衙,除了通知张廷玉之外,还禀了吴琠。

    这么一来,就算是有紧急的奏折被耽误了,也坑不到玉柱的头上。

    因为,玉柱已经看清楚了,南书房虽无明面上的签到制度,守门的御前带刀侍卫的跟前,可是有纸笔的。

    这显然是用于记录,南书房里的臣子们,啥时辰来的,又是啥时辰走的。

    免得到时候要追究责任了,竟然找不到被砍脑袋的人。

    玉柱不过是个新嫩而已,也没谁会指望他帮着处理军国大事,所以,吴琠便点头放他下了衙。

    往宫外走的时候,玉柱心说,卯正上衙,未正下衙。嘿嘿,典型的早6晚2啊!

    撇开午膳的半个时辰,玉柱如今的上衙当差时间,大致为三个半时辰,也就是7个小时左右。

    玉柱出宫之后,并没有马上回家,而是直接去了汤炳的府上。

    三个皇孙,都在汤炳的府上读书。

    这段时间,玉柱忙于新婚,确实没有时间管他们。今天腾出手来,肯定要抽查一下他们的功课了。

    弘晊的功课,大有进步,不仅书背得很快,而且理解能力,有了显著的进步,很好。

    弘曙就不行了,不仅背得磕磕巴巴,而且,理解的也是乱七八糟。

    没啥可说的,玉柱叫来弘曙的哈哈珠子,拿戒尺狠狠的打了二十下手板。

    望着哈哈珠子想哭又不敢哭的心酸样子,玉柱却没啥不忍心的。

    路,都是自己选择的,既然想享受哈哈珠子的好处,就得承受坏处。

    打完手板后,玉柱勒令弘曙,将《大学》背一百二十遍,再抄一百二十遍。

    和皮糙肉厚的弘曙不同,说话就喘气的弘昀,格外的令人揪心。

    玉柱也问过太医,可是,原本口若悬河的王太医,听说要去说服四贝勒,当场不干了。

    任由玉柱把口水说干了,王太医也不肯陪着他,一起去找老四。

    按照太医们的行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也。

    但凡给皇族瞧病,太医们宁可中正平和,也绝不冒进。虎狼之方,无人敢开。

    没有太医的帮忙,玉柱只能自己担着风险,让弘昀一边读书,一边增加运动量了。

    如今,汤炳的府上,和玉柱的家,已经没啥区别了。

    随着玉柱一声令下,在汤炳的内书房里,立时铺上了厚厚的地毯,又端来了十几个火盆。

    门窗紧闭之后,玉柱领着弘昀,一边走,一边背书。

    弘昀的毛病,属于胎里带出去的。他是七个月的早产儿,先天性不足,后天很难补,走路都喘气。

    不过,玉柱有了上次的经验,便领着弘昀,走半刻钟,便歇息一刻钟。

    弘昀的哈哈珠子们,一个个紧张的要死,惟恐他摔倒了。

    可是,别看弘昀走路的姿势摇摇晃晃,却始终没有倒过下过一次。

    玉柱是有经验的,弘昀的先天性不足,确定无疑。

    可是,他身边的下人们,就像是那位王太医一样,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

    谁不怕闹得出了格,万一弘昀有个闪失,事后追究责任,脑袋要搬家。

    玉柱虽然担着风险,他的锻炼方法,却很科学,并不是蛮来的死走。

    弘昀走半刻钟,就歇息一刻钟,这都可以出问题,玉柱也认了。

    (ps:今天的月票超过了1800张,必有加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