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开局给朱元璋讲如何造反! > 第五十二章 再遇胡安义

第五十二章 再遇胡安义

    越过围观的人群。

    两人走近了一看,第一眼看到的,竟然又是上次两人一起逛街时那群嚣张的家丁。

    一个个穿着蓝色的短打衣服,头上一顶小帽。

    脸上还挂着猥琐的笑容,看上去就惹人生厌。

    陆子秋和朱元璋不禁想到了一块去。

    难不成又是胡惟庸的儿子胡安义?

    只不过准确来讲,两人都只记住了对方是胡惟庸的儿子,至于名字?

    实在抱歉,朱元璋日理万机,事务繁忙,怎么可能记得住区区一个胡安义?

    至于陆子秋?

    那更是对不起了。

    他连胡惟庸的名字都不想知道!

    这样一个不知名的小人物在华夏上下五千年中实在是太过不起眼了,他唯一的贡献就是朱元璋拿他造反的事情做由头,然后把丞相给废除了。

    一个注定要完蛋的家伙而已。

    而胡安义,自然也是如此。

    “哈哈哈,公子好准头啊!”

    围观的家丁纷纷喝彩:“只差了一点,就划破了小娘子那娇嫩的肌肤,让小娘子挂彩。”

    “但若是再远一点,就体现不出公子的枪法高明了!”

    这些家丁围在一起,让朱元璋和陆子秋看不清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但隐隐还能听见里面有女子的啜泣声。

    莫非是那胡安义在欺负良家妇女?

    朱元璋有些生气的拨开了一众家丁,走到最前面去。

    但这一过去,却发现事情并不是这样。

    胡安义并没有在侮辱良家妇女,不过做的事情却要可恶一万倍!

    陆子秋放眼望去,一个孤零零的女子手中拿着一个瓷瓶,远远的站立着,而在近处,一个公子哥打扮的家伙手中拿着一把火铳似的东西。

    远远瞄准着女子手中的花瓶!

    这竟然是拿这女子当人形靶!

    实在是可恶!

    “公子!公子!”

    “求求你放过我孙女儿吧!她才只有十二岁,父母早死,一生凄苦不已,求公子不要再为难她了!”

    只见一个白发白须的老头儿死死抱着胡安义的裤脚,鼻涕眼泪一起流了出来。

    胡安义有些嫌弃的甩了甩腿,不满道:“不让她帮我拿着瓶子,难道要你帮我去拿啊?”

    “滚远点,臭老头儿!”

    旁边的家丁连忙拖拽,但这老头儿就是抓住死死不放手。

    口中高呼着:“我可以替我孙女!我可以替我孙女!”

    “还请公子高抬贵手,放过我孙女儿吧!”这番话说的断断续续,因为那些家丁拖拽不成,改打了。

    他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怎么承受的住?

    但只见胡安义不屑的笑了笑:“你来替?”

    “就你也配?!”

    “给我打!”

    一脸冷酷,全然见不到丝毫恻隐之心。

    朱元璋见此,十分气愤!

    这简直是不把黎民百姓当人看啊?

    自从他受到陆子秋的教导,便将天下间的百姓看的更重了,天下间太多数的无产者都是无辜的,是受剥削、压迫的。

    大明想要万世不移,就一定要让他们觉得好过才行!

    可这胡安义在干什么?

    这是在掘大明的坟墓啊!

    只不过……现在还不是行事的时机,他想要看看陆子秋的表现!

    一直以来,陆子秋都在为无产者说话,为天下黎民说话,但此时当真遇到这些受到欺辱的百姓时,他又会怎么做呢?

    只见陆子秋依旧面不改色。

    看不出他到底在想着什么。

    朱元璋忍不住猜测:难道陆子秋当真能够无动于衷?

    或者说是……害怕了那胡安义?

    但这也就是朱元璋没办法听到陆子秋的心声,不然他就能听到陆子秋心中的答案了。

    撸起袖子,直接干!

    陆子秋一甩衣袖,便要走上前去!

    但正此时……

    一阵杂乱的马蹄声响起。

    一群骑着高头大马,腰间别着一把大刀,身披坚甲的官军赶来。

    身后更是跟着数十个步卒。

    “南城兵马司到!”

    “散开!散开!”

    “提督南城兵马司在此,何人胆敢闹事?!”

    却是负责京师治安的皇城兵马司的人到了。

    朱元璋身边的护卫神色一喜,说道:“看来这场闹剧应该可以结束了。”

    一旁的百姓更是高兴。

    觉得此事定能公正解决。

    朱元璋也是点了点头,和陆子秋说道:“我大明在皇城设置兵马司,无论有任何风吹草动,片刻便能赶至。”

    “这胡安义,嚣张不了多久了。”

    陆子秋点了点头,附和道:“希望如此吧,百姓多艰,万万不能使他们寒了心。”

    可实际上,陆子秋心里却并不看好!

    皇城兵马司的人对普通百姓或许有用,但对丞相之子,真的有用吗?

    朱元璋也听出了陆子秋话中有话。

    不由问道:“陆先生可是认为兵马司解决不了此事?”

    “只能说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