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赵高见秦帝如此着迷一个话本,只觉得头大。
一个写书的得了天子青睐,也属实是走了狗屎运了。
他赶紧差人去了柳承安的府上传达旨意,让柳承安去寻这位人来。
得了信儿的柳承安哭笑不得,天子祥找的这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秦帝的十皇子啊!
但勤无恙故意以清茗先生自居,肯定是不想被人识破身份,他也只能先应下来问问秦无恙的打算。
不仅仅是秦帝沉迷于《还珠格格》的故事,长乐公主,王皇后,还有宫中许多嫔妃们也都在看这个话本。
尤其三皇子给王皇后请安时,王皇后手里还捧着话本子呢。
“母后,话本在咱们大秦朝可不是什么正经的书籍,莫要过于沉迷了。”
王皇后有些不好意思,她贵为皇后,母仪天下,确实时时刻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但是也不代表她这人就是一个枯燥无趣之人,闲暇时间她也想寻个乐头打发时间,如今被自己的儿子撞上了,确实有些尴尬,但面上还是端着。
“皇儿今日来拜访本宫,可是有什么事儿,如果无事就退下吧。母后乏了。”
“母后,今日儿臣来找您是有要事相商!你可知道这还珠格格话本是何人所著?”三皇子只觉得王皇后头发长见识短,恨铁不成钢上前一步道。
“这上面不是印着的吗?作者清茗先生,母后还没糊涂到那般地步。你到底想表达什么?不妨直说。”王皇后还沉浸在小燕子智斗皇后的故事情节之中无法自拔,向赶紧把三皇子撵走,语气也有些不耐。
“幕后这作者虽然是清茗先生,但是确实,由杨柳书肆印发的,儿臣听说杨柳书肆近日的印发量一比之前提高了不止一倍!这说明什么?”三皇子话里有话,暗示道。
“说明什么?说明这话本子在咸阳城火热?”王皇后这觉得这个三儿子有些脑子不聪明,这面人都能看出来,还过来问自己,真的不如大儿子聪慧。
可惜了,她的大儿子被老十陷害让秦帝罚去了宗人府!
“老三你若没有什么重要的事儿就别在这儿烦本宫!你还是想想好好怎么在你父皇面前争争脸,把你大哥从宗人府里救出来。”王皇后皱着眉,不爽道。
秦无烈闻此,只觉得王皇后偏心,一股厌恶之情,一闪而过,随即又配上了笑脸。
“母后!这杨柳书肆是柳相的女儿柳荇所开,如今他们签下了这个清明先生推出这本儿巅峰巨作不仅赚的盆满钵满,最关键的是,经过儿臣的打听,儿臣断定柳相已经改良好了印刷术!不然杨柳书肆怎么能供给出如此高的话本销量!”
“这时候正是我们拉拢巴结柳相的最佳时机,儿臣需得尽快娶了柳相的女儿,好在父皇面前得脸,届时和柳相一同说服父皇,把大哥从宗人府里放出来,不是轻而易举吗?”
“另外这个清茗先生也是个人物,写出的故事如此奇特有趣,可见其才华!我们必须得将其收到麾下。而成一人之力却是绵薄,想让母后为儿臣助力一把。”
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又把利弊分析到位,秦无烈很快被把王皇后洗脑了!
王皇后一心想救出大儿子,不是神差的点点头说一定会帮秦无烈尽快促进此事。
只是两人都想着巴结柳承安,收用清茗先生,但完全没有想到这清茗先生就是他们最厌恶的秦无恙!
不然他们也不会巴巴地贴上去丢人现眼!
他们也没有联想到既然这《还珠格格》能与烤鸭店联手宣传分销,必然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通过这点儿稍微动动脑子的人都能想到二皇子和八皇子也已经猜到了秦无庸多多少少跟这个清茗先生有关系。
但他们两人也只是猜测情无样,不知通过什么法子先行结识了清明先生,然后拿到了杨柳书肆的分销权。
若秦无恙一心痴迷于做生意赚钱,他们更乐见其成,这样就不是他们的竞争对手了。
与此同时,十皇子府。
柳承安的口信传来了,秦无恙眉头紧皱,他也不知道如何公布自己这个身份。
但便宜老爹要见清茗先生,自己总不能随便推个人就顶上吧。
眼看着造纸术的改良进程马上结束了,秦欧阳不想再揽麻烦到身上,于是让柳承安对秦帝拖延了一番。
清茗先生之所以能写出这样天马行空的故事,就是爱游离人间,见过人间百态,有过丰富的阅历才能开发出无限的想象,落笔于故事。
秦帝传信传的太晚了,为了写出下一部话本,清茗先生出门远游了。
这个原因尚可说得过去,秦帝虽有遗憾,但也相信了。
他追问柳承安造纸术和印刷术是否有进程?
柳承安说有了眉目,秦帝欣然大喜,刚想追问进程,这边赵高却道,李斯却慌慌张张带了八百里加急战报求见!
事关边疆大事,秦帝火速召见李斯,也没让柳承安离开。
李斯觐见,看见柳承安在这儿,脸上略过一丝不悦。
但他不是那般小气之人,不会在关键时候和朝臣争宠斗权,只是火速汇报了加急战报。
原来是匈奴要攻打赵国了,赵国使者派人来信,一来是求助,而来是提醒。
线下天下除了大秦还有几个小国,赵国虽然多次挑衅于大秦,但乃是大秦的林邦之国,所谓唇亡齿寒,若赵国被匈奴攻下,那大秦百姓也会因此牵连!关键时刻大秦朝不可能不管赵国!
秦帝闻此,怒不可歇,拍桌而起:“好端端的匈奴为何要攻打赵国?”
“举臣所知,赵国经历了旱灾,匈奴欺势而上……”
提起旱灾,因为赵国地处山地,不像大秦土地辽阔丰富,农产业发达,一场小小的旱灾就让他们的粮食产量大大降低。匈奴正是看准这一点,强攻而来,若赵国军不能够及时供应军中粮草,那就很容易被匈奴钻了空子。
想当初匈奴虎视眈眈盯着大清朝的蝗虫之灾,若蝗虫之灾没能顺利解决,怕是匈奴也会见缝扎针,攻打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