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 > 第五十一章 最先实施的新闻采集方法

第五十一章 最先实施的新闻采集方法

    主题是为了宣传那一带小麦丰收的新闻。

    但,拍摄的时候是5月底。

    经过剪辑、合成、邮递胶片,到台里后再次审核调整……

    落实排片日期,再送到台长室等待批准播出,已到十月份了。

    后来种下去的玉米都已经丰收了。

    只能向古铮铮说得那样,当农业纪录片播了。

    但,现如今的电视台和广播报刊,出镜率最高的就是田间四季。

    随便在街上拉一位同志出来,他能给你从春季科普到冬季。

    没有实践经验没关系,人家有过硬的理论知识。

    江山看完后,想安慰古铮铮一句: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别说你们电视台,就算是新闻连播,也一样播着赶不上趟的新闻。”

    他说完也跟着摇了摇头,却发现,古台长一脸疑惑的看着自己。

    “新闻连播?这又是哪个台的新闻?”

    听古台长这么一说,江山才发觉自己说秃噜嘴了。

    1978年,新闻连播刚刚面世,开播最初的时常为20分钟,名字为《全国电视新闻节目连播》。

    江山记着上一世,《新闻连播》的名字是由燕视一位美工改的。

    当时,全国的黑白电视多数为12吋大小。

    当一横十字的标题出现在屏幕上时,显得非常细小。

    于是就提议改为又大又醒目的《新闻连播》。

    此时的江山,睁眼说真话:“就是燕视的《全国电视新闻节目连播》,这标题忒长,每次我都省着说。”

    “新闻连播……”

    不光是古台长,这一会对画面设计很在行的黄华,也在喃喃自语。

    “还别说,刚刚即使你不解释,我也猜到是燕视了,”黄华一向该说的都说,他倒觉得江山说的四字标题,更官方。

    古铮铮在心里来回想了一会,忽然:“啀,别扯远了,刚刚不是在说咱们台的新闻嘛。”

    但心里已经默默记下了这四个字。

    “对对,”黄华也转了回来:“但这事可不大好解决。”

    古铮铮点了点头,准备摸烟了。

    小江同志说的没错,新闻时效的问题,已经成了每家电视台的难题。

    为了这事,他都不知道想了多少办法,但……唉!

    江山心里更清楚,别说你一地方台。

    即使是上一世的泱视,也被一些群众直接写信怼【不行的话,就干脆别办电视台了?】

    不只下到群众,连上方领导也在批评他们。

    【你们那新闻播的都是些什么?天天都是:他说……他指出……他强调……别说群众,我看了都想转台,可惜没台转。】

    究其原因,是因为刚开播的那一年,泱视的新闻大都由各家地方台选送。

    路途远就不说了,关键是这些地方台的新闻,本身也不怎么新。

    之后,泱视痛定思痛……放了大招。

    “古台,”江山觉得,既然已经说了,干脆多说点:“您听说过简讯吗?”

    古铮铮正色道:“简讯?”

    “对,就是一两句话的新闻快讯,用不着画面,播音员直接说就成。”

    古铮铮听出了些眉目,道:“说具体点。”

    “比如,”

    再看江山,他已经挺着胸,直了腰,双手互扣端在胸前,操着刻意的播音腔:

    “下面请看一组简讯:据本台前方记者发回报导,唐山地区的小麦已经获得了远超往年的大丰收。”

    说完,江山随即又陷进了沙发:

    “就是这么个意思,记者当天收集新闻,即刻通过电话传回台里,当天新闻当天晚上就播。”

    “古台,”这一回,换黄华坐直了:“我觉得这法子行的通啊。”

    “当天新闻当天播?”古铮铮喃喃自语。

    “不光是台里记者采访的,还可以参考当天的报纸和广播,”江山继续补充:“目的就一个,越新鲜越好。”

    “对,这个新字很重要,”古铮铮觉得这才是新闻的意义,但转念一想:

    “小江同志,没想到你对新闻也有研究?”

    他们这么长时间没解决的问题,竟被眼前二十出头的小同志一夜破解?

    “我大哥在《浦江日报》工作,他最近把全社的记者都散了出去,”

    江山说的合情合理:“目的也就一个,只要是社会上的新鲜事,他都要在定版前知道。其实就是一个电话的事。”

    “人才啊,”古台长心说,我们台怎么没有这样的人才:“你大哥在浦江日报任什么职?”

    “总编!”

    “噢,难怪。”

    古台一脸失望,到了这个职位,他古铮铮是肯定挖不动了。

    “古台,”江山之前的话还没说完:

    “其实您也可以把台里的记者散出去,选几个重要城市作为外派点,然后每天把各地有价值的新闻传回来。”

    1978年,10月。

    已经距离传真机不远了。

    江山相信,以浦江电视台的级别,一定是最早用上传真机的那一批事/业单位。

    但现在不是还没影子嘛。

    还是电话最靠谱。

    江山刚刚所说的建议,也是当年泱视痛定思痛后的,最先实施的新闻采集方法。

    先是照搬广播电台每天的《新闻与报纸摘要》。

    后来估计觉得这么简单的事,自己直接上手也不是不行。

    于是,又开始主动收集“新化社”、“仁民日报”……

    集齐精华,合成了一组口播简讯。

    同时,泱视也开始主动出击。

    分别在上、广、南、武、合、春等重要城市,设立了电话采集新闻分部。

    “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

    江山强调道:“只要是有新闻价值,即使是口播,也比失效的影像新闻可贵。”

    “说的好,”

    此刻,古台长才深有感触,难怪胡啸会如此护才,江山的确当得起。

    再看看台里的新闻部,到点就下班,即使手上有当天热乎乎的新闻,也别想耽误他下班。

    明天再剪吧,反正就算剪出来了,审核部门也下班了。

    “说干就干,”

    古台长说话就拿起了听筒:“通知下去,明天早上8点,新闻组开个碰头会。”

    “已经下班了?”古台长这才注意到天都黑透了:“那就麻烦你挨家跑一趟,务必给我都通知到……”

    江山和黄华互相看了一眼,他们是不是可以下班了。

    后天就是出发去燕京的日子。

    明天是周日,江山想他的《赤壁大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