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在美漫世界有一个商店 > 重置版 013

重置版 013

    第013章对护羌校尉的研究2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先零别种滇零与钟羌诸种大为寇掠,断陇道。……东犯赵、魏,南入益州,杀汉中太守董炳,遂寇钞三辅,断陇道。”

    “号多退走,还断陇道,与零昌通谋。”

    对于汉廷来说,要控制羌人还必须比较有效地控制陇道。

    显然保护交通是护羌校尉的重要职责。

    护羌校尉的屯田有独立的体制,受农都尉管理,直属中央大司农,但也受属地领导。

    早在赵充国领军平羌之初,就注意到在金城屯田的便利。

    屯田在控制、稳定边境的任务中能起到政治抚绥、军事征伐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屯田可以保障军粮供应,减少运输的开支;可以牢牢控制住当地的经济命脉,达到排挤羌人牧场、压迫羌人生存空间、威胁镇摄羌人的功能。

    所以在赵充国之后,邓训、侯霸、韩浩等边吏都重视在金城屯田。

    屯田成为护羌校尉的一项职责。

    也常调动指挥军队驻扎屯田,征发各郡屯田兵配合治羌征羌部署。

    如和帝永元元年(89),护羌校尉邓训在降服诸羌后,遣还各郡屯兵,“唯置弛刑徒二千余人,分以屯田,为贫人耕地,修理城郭坞壁而已。”

    顺帝永建六年(131),护羌校尉韩浩为威逼群羌,“转湟中屯田,置两河间。”

    护羌校尉为履行职责需要相应级秩,但以往研究多泛泛而论。

    作者以为在边地复杂的行政运作和军事调度等级结构中,通过比较可以较准确认识护羌校尉官署组织的级别和地位。

    据《续汉书·百官志五》亿载:“护羌校尉一人,比二千石。”

    同秩类似的官职还有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候、千人各二人。”

    《后汉书·匈奴传》中有提到西域都护但未说明品秩。

    《汉官仪》说西域都护“秩二千石”,按西域都护初设为骑都尉、谏大夫的加官,骑都尉为“比二千石”;上述同类官职均为“比二千石”,因此《汉官仪》可能有误。

    护乌桓校尉在《后汉书·乌桓传》中载:武帝“始置护乌桓校尉,秩二千石”,但《续汉书·百官志五》和《汉官仪》均记“秩比二千石”,综合判断也应是“比二千石”。

    这四项官职性质都是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构,均持节。

    但西域都护、使匈奴中郎将在任务上似乎更艰巨,朝廷对西域、匈奴似乎也更为重视,都为之配备了副职“副校尉”,而护羌校尉、护乌桓校尉都没有副职。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西域都护“有副校尉”,这是由汉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都护副职,非都护自聘的幕僚。

    权力很大,有时能发挥重大作用。

    元帝建昭三年(前36),陈汤以副校尉与都护甘延寿出使西域,审度时宜,不顾延寿反对,矫制发兵攻杀在西域暴虐跋扈的北匈奴郅支单于,著于史书。

    殇帝延平元年(106),梁懂任西域副校尉,也是力挽狂澜建大功。

    安帝元初六年(119)以后,不再设都护,但在敦煌置副校尉领护西域。使匈奴中郎将也有副校尉或副中郎将,在《后汉书·南匈奴传》中见有副校尉王郁、副中郎将庞雄。

    设置时间最早的是护乌桓校尉,设于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它为后来设置的类似机构提供了范本。

    具有护羌校尉性质的官职可能在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就出现,正式设置在宣帝神爵二年(前60)。

    西域都护设置也在神爵二年(前60)。

    但地节二年(前68)已始护南道,而官职名称中真正有“都”字则应该在神爵二年。

    《汉书·宣帝纪》:“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将人众万余来降。使都护西域骑都尉郑吉迎日逐、破车师,皆封列侯。”

    使匈奴中郎将正式设于东汉光武建武二十六年(50)。

    当然在正式设置前也有一段从武帝天汉元年(前100)起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的发展历史。

    《汉书·段会宗传》载:“竟宁中,以杜陵令五府举为西域都护、骑都尉光禄大夫,西域敬其威信。三岁,更尽还,拜为沛郡太守。”护羌校尉辛临众也是丞相、御史、车骑将军、前将军、后将军等五府荐举。

    “后临众病免,五府复举汤。”

    可以看出,他们都是比较重要,颇受政府重视的职务。

    与护羌校尉同秩的官吏还有中郎将、骑都尉、中央军各校尉、地方的郡都尉、部都尉、属国都尉。

    但通常他们均不持节。

    地方郡守秩二千石,比护羌校尉稍高。但总体上看,太守、校尉、都尉基本上算是同秩,在汉代的履历中相互之间的调动视为平级的、正常的调动,不算贬职。

    据《汉书·刘歆传》载,刘歆历三郡守(河内、五原、涿郡)之后,复为安定属国都尉,当时来说很寻常。

    东汉许多护羌校尉都是由边郡郡守直接调任,如傅育由武威太守,张纡由陇西太守,邓训由张掖太守,聂尚由蜀郡太守,史充由汉阳太守,侯霸由金城太守调任。

    据《后汉书·献帝纪》载建安五年诏令:“诏三公举至孝二人,九卿、校尉、郡国守相各一人。皆上封事,靡有所讳。”

    这里的“校尉”包括各种称号的校尉。

    这个次序的排列反映了校尉的地位,其级别虽与郡国守相相同或稍低,排列却仅次于九卿而位于守相前面。

    护羌校尉持节,权重尊崇。

    初置时,持节反映任务的临时性,后来更突出军事斗争中的权变功能,能调动指挥边郡太守、都尉和屯兵戍卒,是方面长官,主持对羌军务。

    护羌校尉领有的军队(护羌校尉营)为此职权行使的主要保障...

    ......

    求推荐求订阅求收藏。

    新人新书,求支持。

    第014章预告对护羌校尉的研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