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天圣令 > 第20章 晋祠风云

第20章 晋祠风云

    “……高侔紫极威神异,回据柔灵胜势宣。矗矗端平规景叶,煌煌丰丽圣功全。承隅阳马层云隔,鸣磬花台晓色先。别笈籙缄龙印字,清坛香奏鹊鑪烟。流泉灌注通河汉,列馆回环接洞天……”这是当朝副相夏竦为玉清昭应宫所写的贺诗中的几句,虽说应制诗难免乏味,但从中玉清昭应宫的辉煌与精致可见一斑。

    玉清昭应宫建于大中祥符二年,玉清昭应宫内除贮藏“天书”外,尚供奉有玉皇大帝、圣祖真武大帝、本朝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等的塑像神主。其东西三百一十步,南北一百四十步,总两千六百二十区,有三千六百一十间殿阁楼宇,一应宫室,皆选亳州最佳生漆;窗牖凡平之处,皆改为透空雕镂;一应匾额题字以纯金为之;廊庑、藻井、斗拱处,以金箔覆之。宫殿成时,又召全国画师,画栋雕梁,极尽精美,时人皆以为其豪华程度,甚至超过了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建章宫。

    月黯星稀,天空中黑云阵阵,时值盛夏,常有雷雨,因此汴京城中的老百姓们瞧了瞧天色,也不以为意,只将门户关紧,堵上耳朵便罢了。

    不料今夜雷电极大,但听得雷声大作,闪电交加,将天空映得一片雪白,转眼间,但只见雷声隆隆,伴着闪电阵阵,一阵急雨骤下忽收。

    雷电仍在交加,忽然间天边一个大的电球劈下,正劈中玉清昭应宫大殿,但见轰地一声,一个火球穿透屋顶直射入殿中,四处飞迸,刹那里烈焰飞腾,火光大作。众守宫卫士们吓得叫的叫,跑的跑,担捅提水赶着扑火不止,怎奈是杯水车薪,偏这一夜只刚才落了落急雨,却直是狂风劲吹。风助火势,但见大火越来越大,眼见火势无法阻挡,只片刻功夫,整个玉清昭应宫全都烧了起来。

    大火熊熊直烧了一夜,直烧得整个玉清昭应宫变为一堆瓦砾废墟。

    消息很快地传进了宫中。

    “玉清昭应宫遇雷火焚毁?”太后在帘后的声音传出来,如此地急促而刺耳:“守宫官卫是作什么的,竟然如此负恩?”

    “太后息怒,”宰相王曾的声音听起来却是稳重多了:“守宫官卫皆已经拿问,只是如何处置,还请太后示下?”

    “重处,自然是重处?”太后的声音意有些恶狠狠了,凝住半天,忽然爆发出一声哭泣:“先帝竭尽心力方建成此宫,如今一朝焚毁,教我如何对得起先帝啊!”

    “太后,”枢密使张耆出列奏道:“臣早上去看过,并非全毁,还有长生崇寿二殿未曾焚毁,只要再召集天下民夫,重建此殿,也就不负了太后对先帝的情义!”

    副相吕夷简大惊,出列奏道:“太后,此举不可,当年为了建玉清昭应宫,浪费多少民力物力,几弄得国库财尽。幸得太后称制以来,罢劳役罢宫观罢营造罢采丹罢灵芝罢毁钱造钟,减浮费减斋醮减道场减各种节庆祀祠等,禁献术士道官,大赦天下,与民休息,这才天下太平,渐成盛世。如今若是再造玉清昭应宫,则又将民不聊生。更何况天圣元年,太后曾亲下诏书,说从今往后宫室营造一律减等,如今若是再造玉清昭应宫,岂非有违前诏。请太后三思。”

    吕夷简一番话说完,宰相王曾也上前一步道:“吕夷简之言有理,张耆但知佞上,实不堪为大臣体统。”

    枢密副使范雍上前道:“当年营造玉清昭应宫时,便是不该,如今一朝焚毁,想是天意,非出人事。臣以为应将剩下的长生、崇寿二殿也一齐拆毁,若是这两殿还继续留着,又要再兴大殿,则不但民力不堪承负,便是上天只怕不允许!”

    太后瞪着范雍,怒火已经熊熊燃烧,好生大胆的范雍,此话已经形同诅咒。他焉能知道玉清昭应宫在先帝心目中的地位,在身为太后的她心目中的地位。当年玉清昭应宫建成,李氏就怀了孕,生下当今天子,而她也因此受封为皇后。她再不迷信祥瑞天书,可对玉清昭应宫还是有着感情的。

    “还有什么?继续说。”太后的声音忽然变得沉静了下来,沉静得叫人不安,熟悉太后的人知道,这将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司谏范讽奏道:“太后,臣以为玉清昭应宫被雷火所焚,此乃天意,非人力所能挽回,玉清昭应宫的守卫宫吏也无能为力,臣请太后减守宫诸吏之罪,并请应除地罢祠,上回天变。”

    太后眉毛一挑,慢慢地道:“说得也是!”她向来是个刚烈的脾气,年轻时有脾气便直接发出来,为此吃了不少苦头,到后来历练得多了,慢慢克制住自己的性子,怒火最盛时做的决定,她宁可压下几个时辰之后,冷静下来再行思虑,而不是轻易发作。

    参知政事晏殊上前却又火上浇油了一把:“臣以为,玉清昭应宫被焚,乃是地下有变,而应征上天,有所预兆……”

    这话太耳熟了,太后用膝盖想想也知道他下一句会是什么话,心中暗暗叹了口气,又来了,晏殊好歹也是当今一大才子,为什么也是蠢到说话都只会背书式的呢?这些年来来去去,都是这种句式,连个起承转合都不肯用心。

    果然听得晏殊接着就道:“官家已经成年,却还不能亲政,臣以为此乃天降雷火示警,请太后归政天子,天下安定。”

    太后忽然笑了起来,还真是不死心啊,这几年反反复复,这是第几个人了,她端坐不动,缓缓地将在场的众臣一个个细细地扫视过来,方站起来冷笑道:“天象示警,应征治国有失,宰相调理鼎鼐,所以当好好反思反思才是。”说罢,也不理会众人,拂袖而去。

    官家年纪渐大,太后还政只在迟早之数,只是这迟与早之间,谁会是这关键的使力之人。晏殊本拟借此机会,冒险一击,天象示警这个名字用起来成败皆是响亮,不料太后来了个四两拨千斤,锋芒直逼宰相王曾。治国有失,罪在宰相,王曾相位眼看就要不保,晏殊是王曾副手,听了此言,顿时浑身寒透,呆立在那里。

    太后拂袖而去,崇政殿上诸人也皆散去,只余晏殊与王曾二人,晏殊呆立半天,颤声向王曾道:“下官给王相招祸了。”他本是借此逼太后还政,谁晓得这灾难竟落在王曾头上。

    王曾淡然一笑:“晏参政也不必自责,”他微微一叹:“向来冰冻三日,总非一日之寒啊!”他与太后之间的矛盾日积月累,最终,还是要走到这一步啊。他辞相已经是意料中事,但他必须要安排下一任的宰相不能是南人,更不能是女主执政的赞成者。

    太后回到崇徽殿,犹觉得心头一股气梗住了似的,好半晌才慢慢顺过气来,坐在那里细细地想了一回,重修玉清昭应宫浪费民力,便是有人提出,她也不会答应。只可恨今日她还未曾答言,却教王曾等逼住,倒成了她想大兴土木,借着名儿又生出是非来,说来说去,还不是逼着她还政退居,由着他们任意妄为。

    “还政”这二字,近年来是太后的大忌,凡是犯者无不被下贬流放逐出京城。若说当年或许有疑心是曹利用余党借机生事,此后诸人上书,她或许也有明白不过是有人浊气上涌,书生意气罢了。但是却容不得她手软,纵然上书之人没有图谋,却永远会有人借着任何一种可能的机会而兴风作浪,闹出无穷的事儿。

    近年来独挡一面处理政事,她越发清楚地认识到,政治尤如在狂风巨浪中掌舵操舟,稍一放松,粉身碎骨的不仅是她自己,还有跟她同一条船上所有的人。还政二字说来容易,但难道要她眼睁睁看自己这些心苦心孤诣推行的国政被一一推翻,那些努力执行她命令的人一个个被问罪放逐,让她看着他们一点点剜她的心,夺她的目吗?

    凭什么?

    她知道这些年来,北人官员不甘心失去的权力和傲慢,哪怕她已经再三让步,已经尽力转圜,可他们一方面憎恨着乱世的朝不保夕,可另一方面却依旧当年乱世中形成的抱团排挤,自负傲慢。恰恰是这种傲慢,让他们自以为登高一呼北地汉人必会自动来奔,而导致了雍熙之败;恰恰是这种傲慢,让银夏党项不愿臣服;恰恰是这种傲慢,让他们轻视南人,无视他们在国计民生上的贡献;恰恰是这种傲慢,让他们不容女主,这几年宰相们把逼她还政的精力多于用在国政上。

    她轻叹了一口气,她有些怀念先帝在的时候,她还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任性一回,要进要退皆能自如,到底她身后还有一重屏障,就算她松手了掉下去了,还有人会把她捞上来。现在,她看着自己的手苦笑,只能是别人等着她打捞了。她能手软吗,她能放手吗?

    太后提了一口气,吩咐江德明道:“去召钱惟演进来。”

    江德明却带着笑意道:“太后,钱相公早在外候着太后了!”

    太后叹了一口气,这个钱惟演哪,真不愧是相识了四十多年的人:“宣!”

    过一会儿,钱惟演进来,太后埋怨他道:“惟演方才为何一言不发?”

    钱惟演反笑道:“臣应该说什么呢?”

    太后怔了一怔,反而笑了:“随便说什么都成?”

    钱惟演摇头道:“太后的为人,臣还不了解吗?就算再建一个玉清昭应宫,又能如何?”他笑了:“当年先帝建玉清昭应宫,是为了求子。当年有丁谓这般人才在,日夜赶工,造了七年多,如今要重建,估计最少也得十年。且不说其中人力物力的浪费,便是建成了,太后付出这般的代价却又是为了什么?”

    太后看了钱惟演一眼,数十年的相处,她似乎听出了弦外音:“惟演难道有更好的想法?”

    钱惟演道:“建什么,总得有个名目才好。臣前日看到太原府上的奏报,说是晋祠为雷火所犯,请求重修,不知道太后意下如何?”

    太后不动声色地嗯了一声:“为何要修晋祠?”

    钱惟演只说了一句:“太后是太原人啊!”

    太后自然知道自己是蜀人,闻言惊诧地看了钱惟演一眼,忽然醒悟,他说的是她名义上的父亲刘通,乃是太原人,以此而推,她自然也应该是太原人了。

    钱惟演继续不动声色地说:“晋祠供奉的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叔虞的母亲是邑姜,《论语·泰伯》中有道:‘唐虞之称,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己。’千百世以来历朝礼制,出自周礼,周武王兴国十人,十人中唯邑姜为女子之身,圣母功高,其子成王成就周室天下,幼子叔虞又是晋水之祖。臣以为此番若能重建晋祠,要增建圣母殿,以彰圣母辅政之德,岂非更有意义?”

    太后有些明白他的意思了,笑着摇头:“何必浪费在这些事上?”

    钱惟演却道:“太后觉得官家的性子如何?”

    太后想到皇帝,不由地嘴角一丝微笑:“宽厚克己,仁爱孝顺,是个好孩子。”

    钱惟演只道:“官家的性情是娘娘一手养出来的。娘娘是最了解他的。若长宁节时,真有人将李太妃带到官家面前,官家会如何?”

    太后听到这一句,神色一僵,柳眉竖起。

    钱惟演若是知事,当立刻住口,可他却装作没有看到,反而继续道:“太后掌握权柄,满朝文武就算明知李太妃入宫为太后贺寿,也无人敢在官家面前非议。可您一旦不再掌权,只怕就有逢迎之辈闹事了。到时候,只怕太后想退居上阳宫而不得。”

    太后沉下脸来,警告道:“够了,惟演!”

    钱惟演没停下来,说得更起劲了:“臣劝太后未雨绸缪,务必要以雷霆手段,定乱止争。否则,您退一步,他们就会进两步。您只有早定名份,才能断绝他们的痴心妄想。”

    太后听到这里,顿时悚然:“什么名份,惟演,你敢是疯了。”

    钱惟演却缓缓长揖:“太后最是博古通今,想当初那位,何曾一开始就想着走到那一步,还不是被逼的。最终唯有定了名份,才能息了那些人的心。”

    太后只觉得有些晕眩,她拂袖而起:“钱相公身体不适,江德明,带他出去。”

    江德明在远处听得不明白,只见太后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最后竟是硬下令逐人。他与钱惟演交好,见状也吓得不轻,忙上来扶住钱惟演,劝道:“钱相公,有什么事,下回再说,下回再说。”

    钱惟演也不分辨,听笑着向太后一礼,潇洒地走出。

    太后看着他的背影,闭了闭眼。一个个的都来逼她,丁谓逼她,王曾也逼她,杨媛逼她,钱惟演也逼她。

    真是一个个,都不让她省心。

    次日,太后草诏发下,应百官所奏,玉清昭应宫为天火所焚,不再重建,余下的长生、崇寿二殿稍事修缮,改为万寿观,减守宫诸官员卫士罪责轻判,并罢废诸宫观使。

    另有旨意,天降雷火,乃宰相王曾燮理国政无方,罢去相位,出知青州。副相晏殊、翰林学士宋绶,也因上书请求太后还政,被削职逐出京城。

    想当初太后称制之初,丁谓专权,被流放到最边远的崖州;天圣四年,又因枢密使曹利用专横不法而将他流放,曹利用在流放途中自尽而亡,从此之后,天下再无人敢犯太后之威。

    王曾扳倒了丁谓,虽得重用,但是他扳倒丁谓的手段不甚光明,开了后世大臣们诬攀的先风,因此太后并不是很喜欢他。王曾虽然处事谨慎,但是数年宰相下来,违逆太后的事累积下来也有不少。象上次太后欲开大安殿庆寿,就因王曾反对而做罢,且王曾前前后后,屡有礼制上限制太后的事,惹得太后甚是不悦。

    本朝自来宰辅大臣免职外迁,多为节度使,王曾以首相罢为知州,也属少有。但太后亦是到此为止,王曾到底是有功之臣,不过是与太后意见不合,并没有擅权弄鬼的行为,因此王曾罢后,太后也不让别人再追索其他罪名,却是没有比照对待丁谓曹利用的待遇。

    王曾罢相之后,过了数月,太后升任副相吕夷简继位为相。却又下旨,令重修晋祠。

    过了数月,晋祠的重建已经完成,太后破例第一次带着官家,率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地前往晋阳亲自祭祠。

    自晋阳城西行数十里,便是悬瓮山,枢密使张耆打的前站,早已经沿山安排好一切。御辇到了山下,皇帝赵祯先下了辇车,然后候太后下辇,山道不好行辇,早准备了软轿请太后乘坐,太后却没有坐软桥。

    “秋高气爽,登阶而上,是何等的爽朗。”太后笑着说。她去年已经过了六十大寿,但是精力还是很旺盛,外貌看上去与更是比实际年龄要小上十来岁,半开玩笑地抱怨着这种多余的准备:“长年在宫里,难得有机会出来走动走动,坐什么软轿,我又不是七老八十走动不得了。”

    太后登阶而上,赵祯陪侍在左边,右边则是皇后郭清秋。太后见郭清秋要上前扶着自己,挥手道:“你到后头去,扶着太妃,她素来不太出门,倒是这台阶要小心了。”说着自己扶了赵祯的手,极轻快地已经向上走去了。

    果然这一路来,古树参天,连瓮蔽日,草木萧疏,天高风清。台阶全是新砌的,断不会有凸凹不平外或令人滑倒之虞,太后拾阶而上,但觉得沿途细细的草木清气,更是令人心旷神怡,不禁心中欣喜,越走越快。

    走了小半个时辰,但见眼前一片开阔,前面一道白石门坊,后面隐隐数十间宫阙,太后立住身子,转头向后,却是早把杨太妃等人抛在身后,唯赵祯紧紧地跟在她的身后,文武百官跟住了一大半,倒有一小半年老体衰者也抛在了后头。

    太后心中得意,见赵祯额头也见微汗,笑道:“官家长居宫中,却是要多多煅炼,强身健体才是。”

    赵祯见太后也走得额头见汗,山上风大,若汗被风吹,倒是不好。知道太后此时兴致正高,必会逞强,忙道:“正是,儿臣走得累了,不如歇息一会儿吧!”

    太后看了官家一眼,对他的用意心知肚明,却摆手道:“不忙,这里风大,吹着了反而不好,再走两步,前头已经安排下歇息的地方了。”说着也不等群臣到齐,却已经走进大门,赵祯与诸官员只得紧紧跟进。

    钱惟演和张耆在前头引导,入晋祠大门,却见一道溪水流过,有一水镜台。然后过一桥,名曰会仙桥,又走了一会儿,便见着献殿,左右各是一钟楼一鼓楼。

    献殿是供奉邑姜的享殿,钱惟演引太后与官家进了献殿,杨怀敏早一日前已经到了,此时已经准备多时,忙侍候着两宫净面、更衣。又饮了茶,用了点心,歇息片刻,这才起身。

    走到殿外,见文武百官均已经到齐,分昭穆排好了。太后先行,杨媛与皇帝在左右随侍,过了献殿,但见前面是一方水池,那桥却呈十字型,甚是奇怪。

    太后不禁驻足问道:“这桥倒是奇怪。”

    钱惟演忙禀道:“此便是臣曾经奏过太后的鱼沼飞梁。”

    太后哦了一声,众人也一齐看去,但见一个方形的荷花鱼沼,水中立小八角石柱三十四根,柱础为宝装莲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梁枋,豕托桥面,东西向连接圣母殿与献殿,南北两乙翼下斜至岸边,呈十字型,桥边的栏杆和望柱形制奇特,人行桥上,可以随意左右,桥下乃是木柱,桥面却是全用的汉白玉石。这样的鱼沼飞梁,倒是各处庙宇宫观中皆无的。

    过了鱼沼飞梁,见前面一座大殿,气派非凡,前临鱼沼,后拥危峰,殿右有一株古柏偃卧在石阶旁,树干劲直,树皮皴裂,顶上挑着几根青青的疏枝。钱惟演上前一步道:“禀太后,此柏树据说乃是周代之柏,已逾数千年,仍然苍劲如故,实为难得。因此将圣母殿选址于此。”

    太后嗯了一声,点头道:“好,甚好!”说着仰首看去,但见此大殿外有一围廊,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原来屋架全靠墙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撑。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屋顶黄绿琉璃瓦相间,远看飞阁流丹,气势十分雄伟。

    说话间入了殿中,太后抬头看着殿上。此殿高约六尺,殿周26根廊柱皆微微内倾,使四隅柱更显高大,成大弧度前檐,从而增加了大殿的稳定性和曲线美。

    大殿正中,木制神龛中奉着圣母塑像,凤冠翟衣,优雅坐镇于凤头椅中。

    礼乐声起,太后率太妃上香,祭奉圣母,然后退出。

    接着,赵祯也率文武百官,上前行礼献祭。

    礼乐已毕,方才一干大臣们只顾低了头行礼,然后退出,谁也不敢抬头乱看。

    礼毕,太后与赵祯已经走出圣母殿,却听得身后传来几声压抑不住的惊呼声,却只有半声,便强行抑了下去。太后抿嘴微微一笑,却不说话。

    原来是杨媛和少数几个大臣,却在献祭偷暇看了看这圣母殿的布置。

    但见大殿两边是四十二个侍女塑像。她们或梳妆,或洒扫,或奏乐,或歌舞,或奉饮食,或侍起居,或捧文印翰墨等,或口有情,或目有神,或耳耸立,或脚跟踮起,形态各异,形体丰满俊俏,面貌清秀圆润,眼神生动,衣纹流畅,巧夺天工。

    真正令众人惊异的是,这一座圣母殿令人好生熟悉,这明明是晋阳城郊的晋祠,却令人熟悉到如同进了东京汴梁城大内皇宫中的崇徽殿。

    虽然于香烟燎绕中虽难细观圣母面容,可那凤冠翟衣,却绝对不是周代的衣饰,而更像是本朝衣冠,准确地说,是当今太后的大礼服,今年太后大寿就穿过这样的大礼服。而周围这四十二个侍女像,其中的数名侍女,正就站于太后身侧服侍着。

    祭完圣母殿,太后在晋祠周围略走了走,看了看难老泉,但见日已渐有西斜之势,便还驾回晋阳行宫。

    而这一夜的晋阳行馆,注定是不平静的。

    华灯初上,宰相吕夷简和副相范雍对坐,桌上饭已冷,菜已冰,却是毕毫不动,两相皆是无心饮食,表情忧心忡忡。

    良久,范雍才道:“吕相,今日您也看到了?”

    吕夷简沉重地点了点头:“范公说的是今日的晋祠之事吧!”

    范雍强抑着道:“晋祠之中,不祭叔虞,却只有圣母大殿,如此喧宾夺主,岂非是——”

    “噤声——”吕夷简急阻止道,见范雍也警觉地收住话头,两人左右看了看,吕夷简才道:“范公,点到即止,老夫省得。”

    范雍点了点头,却听得吕夷简道:“叔虞的祭殿,却是有的,还在原来的地方,只是今日我等献祭,走到的俱是新修的地方。这圣母大殿一修,成了主线,便把叔虞祠落在角落去了。”

    范雍气得道:“吕相真是一派云淡风清啊,您今日也看见了,那圣母殿是圣母殿吗,那分明就是——”

    吕夷简点了点头:“是,整个圣母殿,便是把崇徽殿搬过来了,而且——”他压低了声音道:“除了圣母像和侍女像之外,还几样你可曾注意到?”

    范雍倒有点迷糊:“注意到什么?”

    吕夷简沉声道:“三样东西,一是前面的鱼沼飞梁、二是殿外围廊的结构、三是殿内的盘龙大柱。”他看了范雍一样,缓缓地道:“此三物皆非民间的庙宇祠堂宫观可用。”

    范雍问道:“那又如何?”

    吕夷简轻叹一声:“此三物唯有大内才能用得,范公,你还不明白吗,那名为圣母殿,实则是为太后建的生祠啊!”

    范雍张口结舌:“太后……建的生祠……”忽然跳了起来,吕夷简急忙一把拉住他:“范公,稍安勿燥。”

    范雍瞪大了眼睛看着吕夷简:“吕相,此刻您还坐得住吗,难道您还不明白这是何意?”

    吕夷简松了手,一字字道:“唐武则天,以自己为范本兴建卢舍那大佛,将自己化身神佛,而令天下百姓信奉如神。太后以自己为范本修圣母殿供奉邑姜,也是同理。”

    范雍看着吕夷简,只说得一个“你——”字,便说不下去了,只直直地瞪着他,期望他的下一句话。

    比起范雍现在的表情,吕夷简的表情简直可以说是淡然了:“契丹萧太后行再生仪、先帝为太子时祭庙告天、兴修玉清昭应宫和东封西祀,都是同理。”

    范雍气得无话可说,反而坐了下来,瞪着吕夷简道:“好,吕相,照目下看,您以为应当如何?”

    吕夷简笑道:“范公眼里的太后,应当如何做才是?”

    范雍理直气壮地道:“当年因官家年幼,太后暂为称制摄政,此是权宜之计。如今官家已经长大,太后当还政官家,退居宫内。”

    吕夷简叹了一口气道:“那只是我等一厢情愿的想法,远的不说汉代诸太后、唐代的武氏等执政,便是近的,那辽主尚算英明强干,年近四十,萧太后仍不还政,直至垂危方才撒手。”他看了范雍一眼:“难道那契丹就没个能臣强吏不成?说来容易做来难啊!太后她——进得不易,退就更难了!”

    范雍怔了半日,这才一跺脚道:“这次鲁参政没有来,若是他来了,必能犯言直谏,也能阴得太后!”

    “鱼头参政吗?”吕夷简嘴角浮起一个恍惚的笑意来:“所以他这次来不了啊,放心罢,以后有他进谏的时候!”他眼看着远方,声音也变得空洞起来:“如果我猜得不错,晋祠之祭只是一个序幕而已。一切,都才刚刚开始呢!”

    而此时另一边的行宫主殿,太后、杨太妃和皇帝难得地同桌吃饭。

    太妃杨媛只略动了筷子就放下了,赵祯见了忙问:“小娘娘敢是不合胃口吗?”

    杨媛看了看左右也不过均是心腹之人侍候着,笑道:“我倒不妨,我看官家也没吃多少,倒是太后今日胃口倒好。”

    太后却是知道,看了看桌面上的菜笑道:“我今日活动了些,开了胃口。想是今日的菜上得不好,你们倒都没吃多少。”

    杨媛性子一向爽利:“太后,我倒不是嘴馋的人,只是疑惑为何自出巡以来,每日都上的陈年菜谱?臣妾看着,也都是太后素日不太吃的菜,臣妾想既然出巡在外,虽然做不到如宫里一般,好歹已经备菜了,这菜单上用些心思也好啊!”

    太后看了赵祯一眼,见他斯文地笑道,向来大娘娘和小娘娘说话,他总是显得善解人意不多话的。也好,她这一番安排,也是为着给他看个样子的,因向杨媛笑道:“这菜谱是我特意叫张怀德帮着看了的,先是按着太祖太宗巡此的一些常用菜,再将那些贵重菜去掉,三则将我们姐妹和官家素日爱吃的菜也去掉。我知道不合你们胃口,好歹将就些,过几日回了宫再说。”

    杨媛吁了口气:“怪道呢,只是臣妾倒不明白了,若说是贵重菜肴,纵然是咱们用了驼峰熊掌,不过吃得几日,也算不得什么。再则又不上我们素日爱吃的菜,却是为何?”

    太后不答,却问赵祯道:“官家可知是为了什么?”

    赵祯自方才太后看他一眼,便在想着太后的用意,再听太后说出理由来,心里便有些底了:“儿臣愚见,记得母后当年曾说过,天子制欲,‘上有所好,下必兴焉’,因此贵重菜和所喜好的菜肴,都要撤掉。”

    太后点了点头道:“不错,在宫里或可随意些,到了外头,却要更加谨慎。官家说得不错,上有所好,下必兴焉。外巡一次,已经很伤地方民力了,妹妹单看我们几个不费什么,却不知道我们开了这个例,下头的官员指着这个名义要东要西,这可就不可计数了。一两只驼峰熊掌算不得什么,若是成了例跟风要着,那得要杀多少只骆驼熊罴?再说宫中喜好,更是禁忌,凡有所好,必有所弊。下头的官员们钻尖了脑袋,想要知道我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想着投我们所好,以取巧弄鬼。在宫中我们深居大内,或可禁得住,在外头则若不谨慎些,却是容易成弊了。”她看着赵祯道:“身为天子,一言一行当谨慎处事,则不为臣下所乘。”

    赵祯忙道:“是,儿臣多谢母后教训。”他想了想,道:“那么日间大宴中,母后每样菜都吃了一两口,却每样菜都不多吃,也是这个道理了。”

    太后点了点头,杨媛却上了心事,看着赵祯叹道:“阿弥陀佛,爱吃的不能多吃,不爱吃的也不能不吃,原来身为一国之主,当真是辛苦得很。官家啊,你也早点懂事,多为你母后分忧啊!”

    太后看了杨媛一眼,眉稍微微一动,却不动声色地笑道:“妹妹真是一会儿风一会儿雨的,一会儿还把桢儿心肝儿啊的抱在怀里当小孩,一会儿又恨不得拨苗助长,风吹吹就能顶着天。”

    杨媛眼神微一闪烁,笑道:“可不是,我就是这么说风就是雨的性子,权当我没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