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奴牙郎
按照大唐仪制,诸州都督、剌史和上佐,每年年末入京述职,其中六品以上者,还要参加元日大朝会等等仪节。
周钧身为从六品互市监,代武威郡职事,自然也要回长安一趟。
十一月初的时候,周钧就开始整理和处置手中的工作,孔攸则以门客之身,被引为都督府史。
临行前,他又挑了一日,在花门楼的酒肆中,专门宴请李光弼和安思顺二人。
三人入座,周钧要了些酒食,拒绝了饮妓的相陪,又让店家拉上了帷帘。
李光弼和安思顺坐在一旁,瞧见周钧的言行,心中隐约有些察觉,今日怕是有要事要说。
李光弼与周钧年长了将近二十岁,起初还只是把对方当做子侄一辈的小郎。
但是,长时间的相处下来,李光弼亲眼目睹了周钧身上的变化,甚至变得已经有几分看不透他了。
周钧先斟满酒,朝李光弼和安思顺遥敬道:“钧年弱,先饮为敬。”
说完,周钧喝完了杯中之酒。
李光弼和安思顺不敢托大,也自谦了两句,吃了一杯酒。
酒过三巡,周钧借着酒劲上升、气氛活络,便对另外二人说道:“河西诸军,今年应该能过个好年。”
李光弼一边喝着酒,一边笑道:“谁说不是呢?原本欠下的军饷有不少都补上了,军中士卒有了钱粮,这年总算能过的体面些了。”
安思顺也在一旁说道:“我在大斗军中,听闻军中有笑谈,那些潦困的士卒,得了发下的军饷,想的第一件事却是娶个婆娘。”
李光弼拍腿笑道:“是了,我麾下的军士,也是一般的想法,只不过寻常士卒,想要在凉州中正娶一妻,所耗甚巨,只不过是说说罢了。”
听见这些话,周钧颇感兴趣的问道:“在凉州娶妻花费甚巨,这是为何?”
李光弼解释道:“其一,凉州是久战之地,驻扎兵士本来就多,男多女少,故而花费甚高;其二,军卒朝不保夕,怕是活过今日,难知明日,哪里又有人家愿意把女儿嫁给他们呢?所以,在河西诸军中,有不少老卒,头上生了白发,却依旧是孤身一人。”
安思顺在一旁补充道:“凉州交接漠北
、西域、吐蕃和大唐,商路繁荣,州中民众大多重利而又实际,宁可去商贾家中做事,也不愿与军中有所瓜葛。”
李光弼放下酒杯,慢慢说道:“大唐军卒,悍不畏死,边疆宵小,见之退避。他们拿着些许的粮饷,承着天底下最危险的差事,却连娶妻都成了奢望。”
周钧听见,一声叹息。
三人又饮了几杯酒,周钧开口说道:“大唐诸位节度使之中,王都护所领的诸军,因为要应对来自突厥、吐蕃和吐谷浑的威胁,故而军力最强。”
听见这句话,李光弼和安思顺俱是一愣。
周钧又说道:“眼下,突厥被一扫而空,吐蕃连战连败,吐谷浑被尽俘,放眼大唐北疆,却是再无可供用兵之地。”
李光弼听见这话,不明所以,但安思顺却紧锁眉头。
周钧:“王都护控疆万里,又身兼四方之印,难保朝中不会有人生出嫉妒,诋毁污蔑。”
李光弼摇头道:“王都护身为圣人假子,又出身十王府,陛下待其如同己出,些许宵小的谗言,又怎会相信?”
安思顺一言不发,只是在一旁喝酒。
周钧没有回答李光弼的质疑,而是问起了一个不相干的问题:“李将军,倘若令郎手中拿着木棍,你可会畏惧他?”
李光弼摇头笑道:“稚子玩闹,何须在意?”
周钧:“倘若将木棍换成利刃呢?”
李光弼脸上笑容稍减:“利刃能伤人,
某会提醒他,行事需得谨慎。”
周钧:“倘若再将利刃换成已经上好弩矢、拉满弓弦的弩机呢?”
李光弼身体一颤,脸上顿时没了笑容,默然不语。
周钧用手指敲着案台的桌板,对李光弼和安思顺说道:“有时候,世人所畏惧的,并非是他人和他物,而是自己的这里……”
周钧伸出右手,指向了自己的心口。
安思顺见李光弼依然面有挣扎,便开口说道:“周二郎所言非虚,王都护与太子交好,世人皆知。虽然你我都清楚,王都护万万不会为了太子,而忤逆圣人。但人言可畏,谗言中只要添加一词――万一,再捏造一些莫须有的证据,就能使得王都护陷入窘境。”
李光
弼还是不相信:“王都护从年少起,就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玉川之战、桑干河之战、青海湖会战……哪一场战斗,不是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哪里那么简单就会被诬陷?”
周钧:“想要知道王都护是否受到猜忌,其实也简单,只要静观朝廷对诸军的态度即可。”
李光弼:“朝廷的态度?”
周钧:“王都护麾下的军队,倘若朝廷不管不问,那么自然是无事;倘若下旨调兵,那么就是朝中有人进了谗言,令圣人生了猜忌。”
话说到这个点上,周钧停住了话头,不再深谈下去。
他岔开了话题,开始说些凉州城中的风月之事。
酒宴结束,李光弼和安思顺骑着马,并行在凉州城的街上。
安思顺看了眼身旁的心事重重的李光弼,开口问道:“适才周二郎的话,你可听懂了?”
李光弼抬头问道:“周二郎说王都护权势太大,恐引来小人谗言?”
安思顺摇摇头,又说道:“周二郎口中虽然说的是王都护,但真正的意思,其实暗指我们北藩。”
李光弼一怔,立马反应了过来,问道:“你是想说,朝廷明面上针对的是王都护,实际上针对的是北藩?”
安思顺没有回答,只是摇头道:“论带兵打仗,我不如光弼;论揣摩人心,光弼不如我。”
李光弼:“莫要扯些别的,只管说事!”
安思顺坐在马上,继续说道:“汉人不是有句老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李光弼闻言,先是面色凝重,接着重重叹了一口气。
安思顺:“刀子用起来太锋利,刀主首先想的不会是夸奖刀具,而是心中不安,这刀子再用下去,会不会伤到自己?”
李光弼:“照你这么说,朝廷真的会以调兵为由,削弱王都护的兵权,又打压北藩?”
安思顺幽幽说道:“那就要看王都护在圣人心中的分量了。倘若圣人信任都护,那么一切自然无碍,倘若……”
安思顺的话没有再说下去,但李光弼的心中宛如堵了一块大石。
安思顺踢了踢马肚,轻声说道:“北藩有过,错就错在这几年里,仗打的太快、又太顺了……”按照大唐仪制,诸州都督、剌史和上佐,每年年末入京述职,其中六品以上者,还要参加元日大朝会等等仪节。
周钧身为从六品互市监,代武威郡职事,自然也要回长安一趟。
十一月初的时候,周钧就开始整理和处置手中的工作,孔攸则以门客之身,被引为都督府史。
临行前,他又挑了一日,在花门楼的酒肆中,专门宴请李光弼和安思顺二人。
三人入座,周钧要了些酒食,拒绝了饮妓的相陪,又让店家拉上了帷帘。
李光弼和安思顺坐在一旁,瞧见周钧的言行,心中隐约有些察觉,今日怕是有要事要说。
李光弼与周钧年长了将近二十岁,起初还只是把对方当做子侄一辈的小郎。
但是,长时间的相处下来,李光弼亲眼目睹了周钧身上的变化,甚至变得已经有几分看不透他了。
周钧先斟满酒,朝李光弼和安思顺遥敬道:“钧年弱,先饮为敬。”
说完,周钧喝完了杯中之酒。
李光弼和安思顺不敢托大,也自谦了两句,吃了一杯酒。
酒过三巡,周钧借着酒劲上升、气氛活络,便对另外二人说道:“河西诸军,今年应该能过个好年。”
李光弼一边喝着酒,一边笑道:“谁说不是呢?原本欠下的军饷有不少都补上了,军中士卒有了钱粮,这年总算能过的体面些了。”
安思顺也在一旁说道:“我在大斗军中,听闻军中有笑谈,那些潦困的士卒,得了发下的军饷,想的第一件事却是娶个婆娘。”
李光弼拍腿笑道:“是了,我麾下的军士,也是一般的想法,只不过寻常士卒,想要在凉州中正娶一妻,所耗甚巨,只不过是说说罢了。”
听见这些话,周钧颇感兴趣的问道:“在凉州娶妻花费甚巨,这是为何?”
李光弼解释道:“其一,凉州是久战之地,驻扎兵士本来就多,男多女少,故而花费甚高;其二,军卒朝不保夕,怕是活过今日,难知明日,哪里又有人家愿意把女儿嫁给他们呢?所以,在河西诸军中,有不少老卒,头上生了白发,却依旧是孤身一人。”
安思顺在一旁补充道:“凉州交接漠北
、西域、吐蕃和大唐,商路繁荣,州中民众大多重利而又实际,宁可去商贾家中做事,也不愿与军中有所瓜葛。”
李光弼放下酒杯,慢慢说道:“大唐军卒,悍不畏死,边疆宵小,见之退避。他们拿着些许的粮饷,承着天底下最危险的差事,却连娶妻都成了奢望。”
周钧听见,一声叹息。
三人又饮了几杯酒,周钧开口说道:“大唐诸位节度使之中,王都护所领的诸军,因为要应对来自突厥、吐蕃和吐谷浑的威胁,故而军力最强。”
听见这句话,李光弼和安思顺俱是一愣。
周钧又说道:“眼下,突厥被一扫而空,吐蕃连战连败,吐谷浑被尽俘,放眼大唐北疆,却是再无可供用兵之地。”
李光弼听见这话,不明所以,但安思顺却紧锁眉头。
周钧:“王都护控疆万里,又身兼四方之印,难保朝中不会有人生出嫉妒,诋毁污蔑。”
李光弼摇头道:“王都护身为圣人假子,又出身十王府,陛下待其如同己出,些许宵小的谗言,又怎会相信?”
安思顺一言不发,只是在一旁喝酒。
周钧没有回答李光弼的质疑,而是问起了一个不相干的问题:“李将军,倘若令郎手中拿着木棍,你可会畏惧他?”
李光弼摇头笑道:“稚子玩闹,何须在意?”
周钧:“倘若将木棍换成利刃呢?”
李光弼脸上笑容稍减:“利刃能伤人,某会提醒他,行事需得谨慎。”
周钧:“倘若再将利刃换成已经上好弩矢、拉满弓弦的弩机呢?”
李光弼身体一颤,脸上顿时没了笑容,默然不语。
周钧用手指敲着案台的桌板,对李光弼和安思顺说道:“有时候,世人所畏惧的,并非是他人和他物,而是自己的这里……”
周钧伸出右手,指向了自己的心口。
安思顺见李光弼依然面有挣扎,便开口说道:“周二郎所言非虚,王都护与太子交好,世人皆知。虽然你我都清楚,王都护万万不会为了太子,而忤逆圣人。但人言可畏,谗言中只要添加一词――万一,再捏造一些莫须有的证据,就能使得王都护陷入窘境。”
李光
弼还是不相信:“王都护从年少起,就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玉川之战、桑干河之战、青海湖会战……哪一场战斗,不是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哪里那么简单就会被诬陷?”
周钧:“想要知道王都护是否受到猜忌,其实也简单,只要静观朝廷对诸军的态度即可。”
李光弼:“朝廷的态度?”
周钧:“王都护麾下的军队,倘若朝廷不管不问,那么自然是无事;倘若下旨调兵,那么就是朝中有人进了谗言,令圣人生了猜忌。”
话说到这个点上,周钧停住了话头,uu看书不再深谈下去。
他岔开了话题,开始说些凉州城中的风月之事。
酒宴结束,李光弼和安思顺骑着马,并行在凉州城的街上。
安思顺看了眼身旁的心事重重的李光弼,开口问道:“适才周二郎的话,你可听懂了?”
李光弼抬头问道:“周二郎说王都护权势太大,恐引来小人谗言?”
安思顺摇摇头,又说道:“周二郎口中虽然说的是王都护,但真正的意思,其实暗指我们北藩。”
李光弼一怔,立马反应了过来,问道:“你是想说,朝廷明面上针对的是王都护,实际上针对的是北藩?”
安思顺没有回答,只是摇头道:“论带兵打仗,我不如光弼;论揣摩人心,光弼不如我。”
李光弼:“莫要扯些别的,只管说事!”
安思顺坐在马上,继续说道:“汉人不是有句老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李光弼闻言,先是面色凝重,接着重重叹了一口气。
安思顺:“刀子用起来太锋利,刀主首先想的不会是夸奖刀具,而是心中不安,这刀子再用下去,会不会伤到自己?”
李光弼:“照你这么说,朝廷真的会以调兵为由,削弱王都护的兵权,又打压北藩?”
安思顺幽幽说道:“那就要看王都护在圣人心中的分量了。倘若圣人信任都护,那么一切自然无碍,倘若……”
安思顺的话没有再说下去,但李光弼的心中宛如堵了一块大石。
安思顺踢了踢马肚,轻声说道:“北藩有过,错就错在这几年里,仗打的太快、又太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