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再造汉明 > 正文 第一百三十五章 给我铸炮报仇

正文 第一百三十五章 给我铸炮报仇

    次日,刘云龙刚刚起床刷牙,就听见屋外传来一个女人的声音,在问家丁卢兆雄:“你家大少爷回来了吗?”

    卢兆雄答道:“姑娘,我家大公子昨晚回来了。”

    那个女人说道:“谢天谢地,终于被我等着了。”

    卢兆雄问道:“请问姑娘,我家大公子是不是欠了你什么?”

    那个女人说道:“没欠啥呀。”

    卢兆雄问道:“没欠你什么,那你怎么天天来盯着我家公子?”

    那个女人说道:“我找他有事,不行吗?”

    俩人正说着话呢,刘云龙走到了门口,看到那个女人就是陶红,旁边是她家的亲兵何成。

    刘云龙对卢兆雄说道:“卢叔,你让她进来吧。”

    母亲也听到了门外的声音来到门口,看到刚进门的陶红,又看了看刚起床的刘云龙,一声不响地回到了洗衣房。母亲和金嫂、吴嫂每天要洗好多衣服,也没工夫来问个仔细。

    刘云龙让陶红、何成坐下,然后泡上两杯茶,歉意的说道:“不好意思,我刚刚起床。你先坐一会儿,我先去洗把脸。”

    陶红是第一次走进刘云龙家,在刘云龙去洗脸时,陶红打量着刘云龙家。

    这是五开间三进深的宅子,所有的窗户都安装了玻璃,每间屋子的屋顶上有一个天窗,天窗上也有一块玻璃,因此屋内很亮堂。家里有前院、后院,后院两则还各有一排房子,估计是灶膛、仓库和佣人、家丁居住的。后院有一口水井,刘云龙的母亲和二个佣人在洗着一大堆衣服,听说他家里有几十个孩子读书,教室就在隔壁。刘云龙的家里摆着红木桌椅,长桌上摆着玻璃茶具、紫砂壶各一套,桌椅一尘不染,显然是每天有人擦洗的。地上铺着方方正正的金砖,四周的房柱、屋梁上画着各种鸟、花,东、西山墙上用红纸黑字写着“龙”、“豹”......

    刘云龙匆匆洗好脸,走到客厅,看到陶红正在打量着他的家,于是说道:“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请问,你找我啥事?”

    陶红问道:“你不是小铁匠吗?”

    “对呀,我就是一个打铁的,怎么啦?”

    “那为啥别人喊你刘木匠?”

    “我本来就是木匠出身呀,做着做着,一不小心就学会了打铁。”

    “你还会纺纱、炼钢、做肥皂、做鞋子?”

    “嗯。纺纱、炼钢、制肥皂、做鞋子又没啥难度,很容易呀。”

    “哟,看不出来吗,一个小铁匠嘴还这么贫。听说你在徽州发展得也是风生水起。”

    “不敢当,做一点小生意而已。”

    “你一下子给太浦河河工捐了5000两黄金,也是小生意赚的?”

    “哎,我说陶姑娘,你是不是特意调查过我?”

    “你捐的钱,官府都公示在外面,用得着我调查吗?不过我还真看了你的几个铺子、作坊和工厂。”

    “陶姑娘,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知你究竟有啥事找我?”

    “你在一年内给我打出了能削铁如泥的刀,我就看中你这种重信用的人。”

    “你们来定制军刀了?”

    “嗯,十几天前,经包大人批准,我哥哥的千营向你公司定制了1100把刀,你们的陆干事说还有几天就能交货了。”

    “那不是很好吗。嗯?你哥哥手下怎么又有1000多人了?”

    “损失的人马可以由在籍的军士补充,也可以募兵,很快就补足1000多人了。”

    “哦。那你来找我是嫌刀的价格太贵,还是想继续订货?”

    “你的价格不是一般的贵,是真的很贵。一把普通军士用的刀要6两银子,旗长用的刀要8两银子,总旗用的刀要10两银子,百户长用的刀要15两银子,我哥哥用的刀要20两银子,据说打制包大人用的刀要50两银子。”

    “姑娘,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等你们来拿货的时候,发现名不符实的话,我宁愿倒贴也送给你。”

    “真的?”

    “真的。不想继续订货吗?”

    “别的千营要不要来定制就不关我的事了。”

    “你没别的事了吧?”

    “有。”

    “还有什么?”

    “我要你给我们造枪、铸炮。”

    “你说什么?”

    “枪、炮。我要你给苏州卫造枪、铸炮。”

    刘云龙一听,赶紧把刚喝到嘴里的茶水咽了下去,说道:“姑娘,你说话能不能轻点?别人听见了,以为我在私造兵器,那是要吃官司的。”

    “怕啥?我就是想让你给我们造枪铸炮,能超过建奴的枪、炮。”

    “怎么?你们的枪炮不如清军的吗?”

    “我们的枪炮真的不如他们。这次在塔山的战斗中,尽管我们有几千门大炮,他们只有十几门大炮,可我们的大炮射程没他们的远,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摧毁了我们的炮兵阵地,轰毁了我们的城墙。”

    “你们损失了多少大炮?”

    “具体数目我也不太清楚,至少损失了几千门大炮。”

    “我来告诉你损失的具体数目吧。此次松锦会战,你们损失了各种大炮3583门,其中红夷大炮15门、石臼炮5门、大将军炮170门、二将军炮1006门、三将军炮1413门、行营炮415门、佛郎机炮147门、子母炮3门。”

    “你见过兵部的报告了?”

    “我哪有能耐见到兵部的报告。”

    “那你怎么知道这么详细的?”

    “他们不是还喊我刘半仙吗?”

    “真是仙娘告诉你的?”

    “是呀。”然后,刘云龙问道:“我们的大炮不是一直比清军的厉害吗?”

    “那是以前,现在他们的大炮比我们的厉害。”

    “那怎么可能呢?”

    “都是该死的孔有德、耿仲明,他们叛乱后,不仅给建奴带去了大批造炮的佛郎机人,还带去了大量炮兵、舰船。”

    边上的何成插嘴道:“真的。崇祯六年(1633年),登州参将孔有德、登州守将耿仲明率部叛乱降清。当时有300多名葡萄牙人在登州帮助大明建造大炮,还有大批经过训练的炮兵。孔有德、耿仲明降后金后,把这些葡萄牙人、炮兵及制好的大炮全部带到了后金。皇太极得到这批葡萄牙制炮技术人员、工匠、炮兵和大炮后,非常高兴,不仅任命孔有德为都**,耿仲明为总兵官,还令那些工匠给他们造大炮。所以建奴的大炮射程比我们的远。”

    刘云龙问道:“那枪怎么也不如清军的呢?”

    “我们大量使用的是三眼铳,只装备少量的火绳枪。清军在葡萄牙人的帮助下,他们的火铳兵使用的都是火绳枪。”

    刘云龙就说道:“那你们也不该来找我呀,你们应该去找你们的兵器营。”

    陶红说道:“我们的兵器营做做弓箭、大弩还行,造不了远程大炮。我们使用的大炮都是工部以前打制的,不行。”

    “我也不会造炮呀。”

    “一年前你说不懂打刀,还不是打成了吗。我再给你一年时间,行不?”

    “再给我一年的时间?你这是什么口气呀,你是工部的人还是兵部的人?”

    “我不是哪个部的人。算我求你,好吗?”

    “这还差不多。”

    “那么说,你答应了咯?”

    “我可没答应你什么。”

    陶红拿出女孩子的绝招,撒娇道:“求你了呗。”

    刘云龙说道:“你一个姑娘家,要炮干嘛?”

    “我要报仇,为我爸报仇,为刘伟报仇,为死去的2500多名苏州卫将士报仇!”

    “我们不是派了一个人去你们兵器营了吗?”

    “他只会做炮弹,不会造炮。光有炮弹,没炮有个屁用。哎,话说回来,他做的炮弹威力还真猛。”

    “有了这种炮弹,你们好好使用炮兵战术的话,比如抵近射击,这个世上已没人是你们的对手了。”

    “这个我懂,可是我们要是有远程大炮的话,岂不是更能横行天下?”

    “我的姑奶奶,你要横行天下,难不成想做武则天?”

    “这可是你说的。你不答应我的话,我就去官府告你,说你鼓动我造反做武则天。”

    “你不带这么耍赖的,横行天下可是你说的。”

    “我横行天下不好吗?我就是要把建奴按在地上打,把那些贼寇消灭掉。可我没说要做武则天。”

    刘云龙拿她没撤,缓口气说道:“行行行,算我说错了。”

    “这还差不多。怎么样?1年时间够了吧?”

    “你去拿工部或兵部的文书来,我就答应你。”

    陶红见刘云龙松口了,刚想高兴起来,可一想到要朝廷的文书,忙说道:“我哪里能搞得到工部、兵部的文书。苏州卫指挥使或苏常兵备道的文书,行吗?”

    “只要你拿来官府的文书,我就答应你。”

    “好,说话算数。我们拉钩。”说着,陶红就像个小孩子一样伸出了手指。

    刘云龙说道:“男女授受不亲。我们又不是小孩子了,不能拉钩的。”

    陶红说道:“这我不管,反正这里没有外人”,说着就强行拉过刘云龙的右手,掰开食指,拉了一下,说道:“我们拉过勾了。我给你找官府的文书去。”

    说完,陶红起身离座,风一样地与何成一起走了出去。

    陶红走后,母亲从后院走了进来,她其实一直在后院听着他们的对话。

    母亲问道:“这是哪来的姑娘,怎么这么野?”

    刘云龙说道:“她是苏州卫陶千总的妹妹,估计平时野惯了,你也别见怪。这次她是来找我造炮的。”

    母亲担心地说道:“你可不能答应。私造兵器,那是要杀头的。”

    刘云龙说道:“我哪能私造兵器?我让她去拿官府的文书来。”

    母亲说道:“这还差不多。”然后想起了什么,问道:“嗯,你能造炮?”

    刘云龙说道:“这有什么难的?小菜一碟而已。”

    “还小菜一碟?”

    “妈,对于我来讲,现在造炮一点难度都没有。”

    母亲听后,带着疑惑的眼神回后院去洗衣服了。

    让我们来捋一捋大明时期的武器。

    火铳在元朝的时候就使用了,随着蒙古人征服东欧大部分国家后,火铳技术传到了欧洲,在那时中国和欧洲在枪械制造方面基本没差距。

    明朝使用的三眼铳有三根枪管,能连发三枪。战斗中,开完枪还能当榔头使。

    后世有本讲述明史的网红书籍走红后,把“三眼铳”奉为明军“远能射近能锤,长短无往而不利”的神器。其实,三眼铳的枪膛这么短,根本射不远,三四十步(20-25米)的距离,连盔甲都射不穿,而且准头太差,连戚继光都不想用这种火器。这种“三眼铳”一直流传到了后世,好多地方逢年过节,或办婚丧喜事时,把它当做礼炮放,“彤、彤、彤”几声,倒是比放爆竹过瘾。

    15世纪初,欧洲人发明了火绳枪。最初的火神枪叫“火门枪”,枪管是青铜管或铸铁管,枪管后部的上方开有“火门”,故名“火门枪”。后来将火门移到了枪管的侧面,并加了带保护盖的药池。与火炮相比,火门枪制造简单,火药的消耗量也少的多,因此在欧洲的军队中大量装备了这种生产成本低廉的火器,火门枪成了欧洲士兵比较成熟的单兵武器。15世纪末,欧洲人在火门枪上安装了准星和照门,使得火门枪有可能进行准确的射击,火门枪的威力大大增强。葡萄牙人在火门枪上安装了扳机、弹簧、蛇杆等部件,蛇杆可以夹持火绳,解放射手的那只点火的手,好让射手更专心地瞄准射击,这就成了真正的“火绳枪”。葡萄牙人制造的火绳枪,它的蛇杆是装在药池之后的,靠释放弹簧推动蛇杆点火。这种带有扳机的火绳枪传入了日本,是日本火绳枪的始祖。

    中国的海盗从日本人那里得到了火神枪,与日本浪人结合,骚扰大明沿海地区,就成了“倭寇”,因此大明朝廷得到火绳枪的技术反而晚于“倭寇”。从这一点看,大明的火绳枪技术也来源于葡萄牙的枪机设计。

    欧洲其它国家使用的火神枪,夹持火绳的“蛇杆”是安装在药池之前的,靠扳机带动蛇杆下压点火。

    火绳枪的出现,淘汰了欧洲战场上盛行了几百年的“弩”。

    西班牙人在与法国人的作战中,发明了重型火绳枪。一杆轻型火绳枪的重量在10磅左右,口径为15mm左右,弹重14克左右,射程在160步左右(100米左右)。西班牙人使用了重量在18磅以上的火绳枪,口径在17.8-23mm,弹重56克,射程可达**0步(400米左右)。这种重型火绳枪需要使用支架,尽管给枪手带来了不便,但它发射的子弹威力可轻而易举地击穿敌人的0.5-2mm的盔甲。

    1609年,荷兰人干脆取消了轻型火绳枪的编制。

    1611年,英国人也取消了轻型火绳枪的编制。

    如果说火绳枪的使用淘汰了“弩”,那么重型火绳枪的使用,彻底淘汰了“盔甲”。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家就靠着火神枪征服了非洲、美洲、亚洲很多国家。

    而在稍后时间的中国,戚继光因抗倭需要发明了三眼铳,枪身长在35-45厘米之间,三管可同时发射,也可以单管发射,射程为40米左右,但有效杀伤距离只有25米左右。在射程方面,三眼铳还不如弓箭,但形成的杀伤力比弓箭大。当子弹发射完后,根本没有时间重新装填子弹,弹手只能用它当做铁榔头与敌人搏斗。大明的三眼铳在亚洲地区已属于先进火器,可在世界范围内来说,已落后于欧洲100多年。

    葡萄牙人到了亚洲后,日本人得到了火神枪技术,并将火绳枪称为“铁炮”。丰臣秀吉侵略朝xian时就大量装备了火绳枪,中国在援助朝xian抗击日军时,缴获了日本人的火绳枪,大明的火器营开始仿制火神枪。因火神枪的“蛇杆”似鸟头,因此明军把这种火绳枪称为“鸟铳”,而把以前用的老式火枪称为“火铳”。

    当时中国、日本制造火绳枪时,用的并不是锻造技术,而是铸造技术,但当时中国的冶金技术总体上不如日本,只有朝廷的火器营和个别冶金技术发达的地区才掌握了火绳枪的铸枪技术,且铸造一支火绳枪的造价不菲,需要5-7两银子(相当于后世的3000—4000元人民币)。

    天启六年京城的火器营发生大爆炸后,铸造火绳枪的设备大多被炸毁,绝大部分工匠都死于非命,因此从官方来说,铸造火绳枪的技术已失传,只有少数掌握先进冶金技术的卫所,比如苏州卫、太平卫,还能继续铸造火绳枪。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明朝时期,苏州人掌握了炼钢的“苏钢法”,后来太平府的芜湖地区(即今马鞍山地区)发现铁矿后,用“苏钢法”来炼钢。苏州是“苏钢法”的发源地,真正将“苏钢法”发扬光大的是芜湖。北方地区也有掌握了“苏钢法”或其它炼钢法的卫所军器营,但由于军费缺乏,基本没有铸造火绳枪的经济实力,即使在南直隶的江南地区,每个千营也只配备100人左右的鸟铳手,即按10%的比例配备鸟铳兵。

    崇祯四年(1631年),朝廷聘请葡萄牙人在登州制造火器,本想利用葡萄牙人的技术来铸造先进的大炮、训练炮兵。可在孔有德、耿仲明叛变后,这批葡萄牙工匠都被带到了后金,从此大明的火器技术开始被后金超越。

    在这次松锦会战中,虽然明军有3千多门大炮,可没有一门大炮能威胁到清军带来的15门“红衣大炮”(清军为了避嫌“夷”字,将明军的“红夷大炮”改称为“红衣大炮”),眼睁睁地看着清军用重炮轰塌了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