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再造汉明 > 正文 第四十九章 蝗虫

正文 第四十九章 蝗虫

    在刘云龙视察各矿点时,离苏州城南边不远的吴江境内的数百条河道、数百个湖泊边的草地里,一只只幼小的蝗虫钻出地面。

    吴江素以物产丰饶著称。吴江的区域面积为1170平方公里,但水域面积就占了三分之一,有2600多条河流,320个大大小小的湖泊。可通漕运船(排水量为400料)的河流就有22条,水域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56个,如白蚬湖、九里湖、莺脰湖、同里湖、汾湖,元荡、三白荡、大渠荡,北麻漾、金鱼漾、仙人漾等。吴江的水产也极为丰富,如藕、水芹、茭白、荸荠、茨菇、红菱、鸡头米(即芡实)、莼菜等水八仙,滋润着苏州府的百姓。古人创立“吴”字的意思是“可以供‘天’张开大‘口’吃”的富足之地。

    世间有一种昆虫最容易在地势低洼、水源充足的地方出现,那这是蝗虫。

    蝗虫主要以植物的叶子为食,水份充足的地方,植物也多,养得肥肥的,就飞到河道、湖泊边长满草丛的湿润地里产卵。蝗虫最适合于土壤水份在10-20%时孵化,水份多时,它反而不易孵化,但旱情发生时,水位下降,河道、湖泊边土壤里的水份蒸发,给蝗虫孵化创造了极适宜的环境。每只雌性成年蝗虫每年可产3-4次卵,产下的卵是卵块,每个卵块可孵化100只幼虫。

    今年旱情发生后,吴江境内数千条河道、数百个湖泊边的草丛里孵化出了十几亿只幼虫,它们吞食着周边各类杂草的叶子,经5次锐皮后,变成成虫,汇聚在一起,向有食物的地方不停地跳跃、飞翔,啃食农作物、树木、草皮。

    苏州知府陈洪谧这几天是忙得不可开交,他不断地收到各地旱情的消息,视察了吴江、吴县、长洲各县的旱情,刚刚来到昆山。

    昆山知县蒋文远在地边指着快枯死的稻子,向知府大人汇报着,说1个多月来,县府已动员了200万人次挑水,可实在没办法,稻秧在拔节孕穗期,需要大量的灌溉水,光靠人力挑水,远远解决不了稻田需要的水份。他指着稻田里有一指宽的裂缝继续说道,再这样下去,要不了5天,所有的稻子都会渴死。靠近常熟、太仓的稻田,因河里的水位严重下降,导致倒灌的海水进入了昆山境内,连水都不能挑起来浇灌稻田了。

    陈知府看着河道里能望见河底的水,问道,不能再让水车的滑板再下去点嘛?

    蒋文远说道,稻农已动过不少脑筋了,让木工把滑板延长,可水位太低,提上来的水半途就在滑槽内漏光了,根本没法提水。

    陈知府看着伸向河床的水车滑槽、滑板,心想,今年苏州府的秋收要颗粒无收了,老百姓用什么来填饱肚子?今年的田赋该怎么完成?得立即上报朝廷了,希望朝廷今年能给苏州免掉秋税。他看着、想着,突然注意到脚边草丛中不断跳跃的蝗虫(苏州人称之为“谷鹏”),有的躲在草叶的背面,有的就趴在叶面上,啃食着叶子。

    边上一个老农说道,知府大人,今年谷鹏的密度有点大呀。前2天我数过,每平方尺大约是22只谷鹏,今天我看了一下,密度到40了呀。

    陈知府知道,每到旱情,随后来的就是蝗灾。他仔细的数着河边草丛中不断在跳跃的谷鹏,每平方尺约在30只左右,还不算躲在草叶背后看不见的,要不了几天,谷鹏的密度会上升到每平方尺60只、120只,如达到每平方尺150只,就要成重灾了,到时蝗虫会铺天盖地。

    陈洪谧的脸色变得严峻起来,如旱灾再加蝗灾,苏州府地面将寸草不生,不仅交不了秋税,连养牛的草都没有,牛也会饿死,明年的农业生产将严重受损。他对站在边上的赵永忠说道,马上草拟一份文告,让各县立即停止挑水,组织人员割草,晒草干。立即停止黄豆、蚕豆的输出,凡发现有输往外地的豆船,一律扣押。

    牛、马没了草,只能吃豆,所以陈洪谧要立即停止苏州府与外地的黄豆、蚕豆交易。

    蒋文远问道,那这些稻秧也要割下来吗?稻秧晒干后,也可供牛、马在冬季食用。

    陈洪谧摇了摇头,说道,稻秧不能全部割完,要留一部分,让它们枯死在地里吧。

    蒋文远知道,知府让部分稻秧枯死在地里,是为了让朝廷派下来的人看的。你把稻秧都割了,到时朝廷派来的人没看到枯死的稻秧,万一诬陷你谎报灾情,那是要杀头的。

    ......

    苏州巡抚黄希宪在看着松江府、苏州府、常州府送来的报告,说的都是旱情。他抬起头,看着刚刚从昆山赶回来陈洪谧,说道:“我也刚刚从松江府赶回来。看来今年的旱灾是躲不过去了。”

    陈洪谧说道:“我在昆山看到地上的蝗虫密度已达到每平方尺30只,按蝗虫的繁殖规律,很快就能达到每平方尺60只、120只,7天后就能达到180只。如此下去,必成蝗灾。”

    黄希宪说道:“我也注意到了。历来旱情过后就是蝗虫的高发季节,看来情况会越来越糟糕。我把情况一起禀报皇上吧。”

    陈洪谧说道:“大人,我已通知各县停止挑水救稻,改为抢割杂草,停止各类豆物的输出,这样,牛马不至于饿死。”

    “那人怎么办?没了秋收,人就没吃的了。”

    “我们苏州府留存的钱两太少。我准备动员苏州境内的米商去湖广购粮。”

    原来苏州、湖州是国家的粮仓,素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称。自苏杭地区大量种植经济作物后,湖广地区(即湖南、湖北)成了国家的粮仓,成了“湖广熟,天下足。”

    黄希宪说道:“嗯,不仅是你苏州府,我还要让松江府、常州府直接动用府银去湖广购粮。”

    陈洪谧说道:“大人,嘉兴府、湖州府、杭州府估计也会想办法购粮,湖广的米价也会上涨,今年苏州的米价可能会超过历史记录了。”

    “物以稀为贵。米价上涨是必然的,只能尽你我所能了。”

    “看来那个刘木匠真是个奇人。”

    “哪个刘木匠?是那个做机器的刘木匠吗?”

    “是的,大人。清明过后他说今年要有旱灾、蝗灾,让周边的十几个村都种了蚕豆、黄豆、土豆、玉米,一颗稻都没种。只有他们躲过了这次旱灾。”

    “怪不得前段时间我路过横塘,看他们的地里种的都是土豆、黄豆,我在想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他预计到今年要有旱灾的。”

    “如此看来,他不仅懂机器,还懂天象。”

    “他真是个奇人。可惜他不是书生,否则堪当大用。”

    陈洪谧说道:“大人,今年的秋税......?”

    黄希宪说的:“我正在拟奏折,明天就送往京城,就是不知道皇上能不能恩准减免今年的秋赋。”

    刘万禄搬新家的时间到了。村里来了不少人帮忙搬家具。

    刘万禄问父亲,要不要跟他一起搬城里去住?

    刘大富说,在乡下住习惯了,还是住在乡下好。其实爷爷是不想坏了几千年传下来的规矩,总以为小儿子最后一个结婚,就该按习俗跟着小儿子一起住。

    在刘云龙妈妈的坚持下,刘云龙在盘门东大街的新屋里放了3台细线机,水车浜老屋里的9台细线机仍留在原地,由堂嫂刘和美管理。9台拉细机,一年可有1800两银子的收入,刘云龙的妈妈可不舍得废弃。

    刘云龙给母亲请了2个女佣人,一个姓吴,一个姓金。都是40岁,本地人。吴妈、金妈在新屋里按刘云龙母亲的要求,吩咐着把搬来的家具一件件放好。

    搬好家的第二天,刘云龙就贴出广告,说准备办一所私塾,特招收文化程度为社学、义学以上的学子40人,也招聘教师若干名,教师的招聘条件是举人以上。

    等刘云龙把几百只口罩拿到七子山时,罗文才已在指挥工人把砖坯码放到土窑里。

    通常烧制黏土砖(青砖)的温度是900℃。罗文才没烧制过保温砖,就问刘云龙,烧制这种砖大约要多少温度?

    刘云龙说比你烧制青砖的温度高4成到5成,1300℃左右。

    罗文才一听要那么高的温度,就说道,那烧一窑砖的时间最起码要五天。把砖码放到窑里要1天,烧窑要2天,冷却要1天,出窑要1天。

    潘益飞问道,为啥烧窑要2天?

    罗文才说道,温度400℃以下时,升温速度是每半个时辰30℃,温度在400-900℃时,升温速度为是每半个时辰40-70℃,温度在900℃以上时,升温速度是每半个时辰100℃。你说要不要2天?

    潘益飞听后心想,烧个窑还有这么多讲究,怪不得刘大掌柜要专门请烧窑师来烧制砖块。

    郑清俊也在想,今后我烧炼硫铁矿时,看来也得控制炉窑的升温速度。

    刘云龙关照潘益飞、郑清俊2人,全力配合罗师傅,烧好每一窑砖。

    考虑到今后砖窑烧砖要用大量粘土,应该有个固定、量大的粘土供应地,免得老是把厂区周边的耕植土剥离后采挖粘土,刘云龙就想起了后世的苏州旺璧山砖瓦厂、桃花里砖瓦厂。

    后世的苏州旺璧山砖瓦厂位于新郭镇渔家村北面,后来发现该地是越城遗址,就停产了。桃花里砖瓦厂位于上方山南麓的桃花里村,后来因节约粘土,禁止生产粘土砖,改用水泥砖后,该厂也停产,留下了一个深30米,周长达4里的深坑,坑里积满水后就成了湖泊。

    既然旺璧山是越城遗址,那也不能在自己手里破坏了,只能选择桃花里了。

    刘云龙领着潘益飞来到上方山南麓的桃花里,让他在这里开挖粘土。

    刘云龙回到苏州,母亲给他准备好了几盒月饼,说是给你师傅的。

    刘云龙这才想起,明天就是中秋节了。忙问妈妈,给工厂工人的福利准备了没有?

    母亲说,早就让父亲准备了,明天就发到工人手里。

    母亲又告诉他,刚刚官府来人,说是织坊局的潘公公要找他,让他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