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看着阎应元展开的圣旨,内心有些许犹豫。
陛下让末将回京师,末将没有去。
如果再阻拦陛下派遣出去攻击建奴八旗的锦衣卫,怕是就真的要完犊子了。
一想到这里,吴三桂向着城墙上的士兵挥了挥手。
“立即打开城门,让大明锦衣卫出关!”
陛下这脑子,真是糊涂。
要后勤没后勤,要兵马没兵马,竟然还要出关去劫掠天下无敌的建奴八旗,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吴三桂心里一边想着,一边走向了进入山海关的阎应元。
他随手拿起一匹马背上的布袋子。
“噗~”
“咸鱼干?行军打仗就吃这咸鱼干?”
阎应元看着一脸震惊的吴三桂,笑着说道:“咸鱼干,我们自己再找些野菜,再把大米煮进去,敖咸鱼野菜浓粥!”
吴三桂嗤之以鼻,连忙摆手。
“你能坚持吃这些,你手下的锦衣卫,他们能行吗?况且你一个江阴典吏,陛下难道是病急乱投医?”
阎应元一脸黑线,不过吴三桂如今是一方总兵,自己也的掂量掂量。
好在崇祯皇帝赐了自己尚方宝剑,兼任征辽大元帅,所以面对吴三桂,也没有那么多的顾虑。
“吴总兵,陛下既然下了圣旨让臣去打建奴八旗,那臣就必须得去!陛下一手把臣从江阴典吏升到征辽大元帅,这份知遇之恩,臣那必须得报!”
阎应元带着一万锦衣卫,休整了两个时辰。
吴三桂对阎应元感到十分的可惜,不过也很佩服。
在阎应元带着锦衣卫出关的时候,送上了一些粮草和新鲜的肉食。
阎应元骑着马,面无表情地离开了高大的山海关。
来到关外,一片萧条。
许多大明的百姓,都逃到了关内。
但是大部分百姓,都没有逃掉。
他们在建奴八旗的统治下,成了八旗老爷们的奴才。
距离山海关最近的是锦州。驻扎了多铎和济尔哈朗两个正白旗旗主和镶蓝旗旗主。
锦州外面的农村驻防了建奴镶蓝旗的一个牛录的八旗。
一个牛录只有三百人,却把周围几十万大明的百姓压制得死死的。
除了一个牛录的镶蓝旗,还有足足三千人,都是所谓的包衣奴才组成的绿营兵。
锦州城周围的农村,这些绿营兵隔三差五就要来收取各种物资。
距离山海关最近的李家坝,是一个有着两千人的村庄。
这个村庄,总是有百姓想要逃到大明。
短短五十里的路程,却成了很多想要逃回大明的百姓的埋骨之路。
阎应元带着一万锦衣卫出关,调遣了五百锦衣卫,组成了五十个斥候小队。
斥候小队沿着道路,向前侦查。
阎应元带着大部队,紧随其后。
看着沿途大大小小的土堆,阎应元眉头紧锁。
“娘的,沿途怎么这么多的土堆?”
斥候低着头,眼里的泪水直打转。
“将军,沿途的土堆,全是被杀掉的大明百姓!这是我们找到的一个村民!”
李家坝的一个村民,蹲在地上瑟瑟发抖。
“大人,小的只是一介草民,你们饶了我吧!”
阎应元跳下了战马,扶起了村民。
“我们是大明王师,你们大可不必担心!”
“大明王师?”
村民盯着阎应元仔细的打量了一番。
“三年了,足足三年了,自从松锦大战之后,我们看着近在咫尺的山海关,却从来没有遇到来解救我们的大明王师,今天终于来了!”
村民瘫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
有欣喜,有绝望中忽然出现希望的狂喜。
“将军,你们带来多少人?我可以给你们带路,弄死建奴八旗那些狗崽子。”
阎应元愣了片刻,淡定的说了一句。
“万人!”
村民狂喜的神色,瞬间再一次变得阴沉,仿佛希望又被湮灭了。
“完了完了,一万人去打建奴八旗,这不是送死吗?”
“你们快走吧!会害了我们的!你们打不过八旗,他们到时候报复的就是我们这些百姓!”
阎应元愣住了,忽然大喝一声。
“放屁,你们现在是百姓吗?在建奴的统治下,你们不过是包衣奴才!甚至连奴才都不算!”
阎应元的一句话,彻底让村民回过神来。
“将军说得对,可是当奴才能活命,不当奴才,八旗老爷们的刀子就会把我们的脑袋给砍了。”
村民的话,让阎应元感触很深。
心情异常沉重的阎应元清楚,大明帝国急需一场胜仗,挽回多年来战场上的失败和士气的低落,以及民间百姓的士气。
“你回去吧!”
阎应元也不想让这些村民,一个个担惊受怕。
村民十步一回头,不停地摆手。
“回去吧!一万人根本不够建奴八旗杀的!”
村民回到李家坝,许多村民围了过来。
“李老三,快点回去收拾点粮食,锦州的八旗老爷派人来了,又要缴纳什么粮草!”
李老三愣在原地。
“啥玩意儿?怎么又要缴纳粮草?”
“听说建奴八旗,要入关征讨大明!晋商有情报传来,听说大明快不行了,闯贼已经打到山西府,距离京师不远了!这些建奴怕是要坐收渔翁了!”,一个六十几岁的老人,眼里带着些许泪水。
李老三挠了挠头。
娘的,大明王师不是一万人出关了吗?
这闯贼都要打到京师了?皇帝怎么还有兵力派遣出关?
李老三一脸迷茫,走到六十几岁的老村长身边。
“老村长,我刚才遇到明军了!”
老人眼睛瞬间恢复了些神色。
“什么?明军?咱大明还有敢出关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