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张叔夜迷茫了,城头上,败军之将刘延庆,也是满头黑线。
直娘贼!
柴昊这厮,也太嚣张了吧?
大败了朝廷官军后,不想着见好就收,反到大摇大摆的兵临城下,耀武扬威,还反对朝廷兴师问罪!
那副义愤填膺的样子,就好像他柴昊才是朝廷,而大宋朝廷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反贼一般!
刘延庆虽然贪生怕死,但脑子却不笨,他很快便反应过来,柴昊这是要趁火打劫!
表现的越是义愤填膺,便越是要狮子大开口!
想到这里,刘延庆也忍不住要破口大骂了。
你小子不讲武德搞夜袭,偷袭我五十多岁的老同志。
现在还要趁火打劫,敲诈勒索,简直是欺人太甚,不为人子!
但这些话刘延庆也只敢在心里想想而已。
如今柴昊携数千铁骑,以大胜之势兵临城下。
而济州城中,只有数千没什么战斗力的地方官兵。
除此以外,也就只有包括刘延庆在内的千余鄜延路败兵。
至于其他败兵,绝大多数都在黑夜里失散了,就算是逃散后想要向济州汇聚,但是大多数士兵都没有坐骑,短时间内也来不到。
就算有坐骑的少部分军官,也没有刘延庆这长腿将军,逃的这么快。
所以,很明显,柴昊时机抓得刚刚好。
济州城内空虚,城门也不敢关闭,城内更不知道有没有趁乱藏在溃兵里进来的梁山奸细。
只要柴昊一个念头,济州城就能攻下,刘延庆和张叔夜,都将成为梁山的俘虏!
“柴大公子,请开条件吧!”
刘延庆一咬牙,很上道的开口道。
既然有的谈,刘延庆自然不想做阶下囚。
毕竟吃了败仗最多也只是被朝廷训斥几句,稍加惩罚,只要抱紧童贯的大腿,帮忙遮掩一二,说不定惩罚都没有。
但被梁山柴昊俘虏的话,不但西军名将的名声尽丧,就连性命就难以掌控在自己手中了!
另一边,张叔夜看了一眼刘延庆,抿了抿嘴,终是没有开口阻止。
这场朝廷征讨梁山柴昊的战役,到了这个地步,已然是个笑话。
朝廷的官军反被堵在城里,性命都在柴昊一念之间。
城外,柴昊看刘延庆如此上道,欣慰的点了点头:“既然尔等知罪,便当赔偿我梁山这次出兵的损失。
共计粮草三十万石,钱三十万,箭矢十万枝。”
听了柴昊的话,刘延庆的嘴角不禁猛地一抽。
梁山不过一两万人马,而且就出兵一夜,能损失粮草三十万石,箭矢十万枝?
分明是狮子大开口!
但刘延庆对此,却毫无办法,与张叔夜对视一眼,两人都有些苦笑。
“为了征讨柴昊,朝廷下旨济州及附近州县积蓄粮草,打造箭矢,共计五十万石粮草。
其中二十万石随征讨大军和民夫押送,如今已经落入柴昊之手。
城中还剩三十万石后备粮草。
柴昊连这个数字都知道,想必是对济州了如指掌,城内必有他的奸细。
给他吧!”
张叔夜喟然一叹,做出了这个艰难的决定。
他性格刚毅,在历史上坚持抗金,在北宋二帝被金国俘虏北上的时候,绝食而死。
但此刻却还是与柴昊妥协了。
因为他知道,哪怕他不给,柴昊也能杀进城来,取走这些,而城内将士,则不知又要死伤多少。
给了柴昊,损失的不过是些粮草箭矢等消耗物。
济州城和城内官军,却可得到保全。
还有一点,就连张叔夜自己也没意识到。
那就是他的潜意识里,已经没把柴昊当反贼,而是觉得柴昊只是向大宋赵家皇帝讨债的债主罢了。
否则的话,若是城外是金军,张叔夜哪怕不敌,也会抵抗到死!
很快,刘延庆和张叔夜,便将三十万石粮草,十万枝箭矢,和折合四万多贯的三十万铜钱送出城来。
柴昊在清点无误后,便心满意足的下令撤军。
临走之际,柴昊看向城头,意味深长的道了一句:“刘总管后会有期,期待下次再见之日!”
城头上,刘延庆脸色铁青。
后会有期个屁!
下次再见给你送人头,当运输大队长吗?
老子这辈子都不想再见到你柴昊了!
“哈哈,此番大败朝廷官军,我梁山可谓兵不血刃,既打出了主公的威名,又获得了如此多的缴获。
主公神机妙算,我等万分佩服!”
回程路上,霹雳火秦明笑的爽快,越发觉得自己当初选择追随柴昊,是明智之举。
其余众将也纷纷点头,脸上充满了喜色。
这一战,梁山从各路军营中缴获粮草近二十万石,军械辎重无数,马匹上万,其中战马两千多匹。
又在济州城外,逼迫刘延庆交出三十万石粮草,十万枝箭矢,一下子便获得了足够梁山两万人用上两年的粮草!
除此以外,还俘虏了鄜延路兵马五六千,俘虏济州官军等两三万。
这些俘虏的武器甲胄,也尽皆被解除,和军营中缴获的军械辎重一起,入了梁山的府库。
这些军械,足够梁山扩军到十万人都够用!
一波肥!
回到梁山后,柴昊下令将那些俘虏都放掉,其中鄜延路俘虏,有两千多人受够了刘延庆和朝廷,自愿留在梁山。
济州等地官军俘虏中,也有四五千愿意留在梁山的。
柴昊接受了他们,并且打散了编入梁山的人马之中。
仅这一战,梁山扩军近一万,人马近三万!
至于刘延庆,虽然收拢了大部分鄜延路败兵,但是,粮草辎重都尽数没了,很多将士甚至连兵器都没了,即使重新整军,也没了战斗的基础。
于是只得灰溜溜的撤军。
随着刘延庆撤兵,梁山柴昊以奇兵夜袭,打破朝廷十几万官军的消息,也如同插了翅膀一般,传遍整个京东路以及京城汴梁。
甚至连远在江南的方腊,都知道了柴昊的威名。
在汴梁城中,更是口口相传,家喻户晓,甚至传到了大宋花魁李师师的阁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