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镇海王 > 第1876章,移民的重要性

第1876章,移民的重要性

    “这就是海参崴啊!”

    弘治皇帝站在甲板上看着眼前的海参崴,港口也好、城市规模也好,都比较小,远不能和大明的那些大城市、大港口相比。

    “是的,陛下,这就是海参崴,我大明这些年来迅猛发展所新出现的诸多城市当中的一个。”

    一旁的刘晋点点头说道。

    要说大明的城市,除了本土的一个个城市在迅猛发展、膨胀之外,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海外的城市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的涌现出来,南洋、河中、西域、辽东等等这些地方。

    伴随着移民的不断涌入,伴随着这些地方的开发和发展,城市不断的出现并且迅速的发展起来。

    海参崴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的时候,它大明流放罪犯的一个地方,最早的时候大明开发一些偏远地区都是通过流放罪犯的方式来开发这些地方。

    像北海、凛冬城、葱岭等等,这些地方都是移民都不愿意移民去的,但大明又需要在这些地方进行一定的开发巩固大明帝国对这些地方的统治,于是就有了流放罪犯的一个个地方。

    海参崴相对来说,条件其实还是很不错的,辽东算是富裕之地,离大明本土也不算远,又有铁路、公路交通,流放到这里,相对之下还是一个不错的去处。

    “你当初提出的移民政策是对的,要是没有大规模的将我大明人移民出去的话,恐怕我们大明也没有现在的繁荣鼎盛了。”

    弘治看着眼前的海参崴城,想了想也是感叹的说道。

    大明的情况,他当然是最清楚的了。

    以前的大明人多地少,土地矛盾极其的尖锐,大量的土地掌握在少数的士绅地主、豪族大户手中,大量的农民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够靠给人种地为生,生活极其的艰辛,始终处在微弱的弦上面。

    一旦有个天灾人祸,立即就饿殍满地,烽烟四起,民不聊生了,可以说这样的大明其实是已经相当的脆弱而危险。

    后来伴随着大明帝国的扩展,在刘晋的主导下,大明朝廷这边开始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将大量的人口迁移到新获得的土地上面去。

    辽东、西域、河中、南洋、澳洲、黄金洲、中亚、南云、黑土等等,大量的土地纳入了大明的疆土,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广人稀。

    大明人移民到了这些地方,就如获新生,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迅速的在这些地方生根发芽,扎根下来。

    不仅仅自己拥有了大量的土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同时也是巩固了大明帝国对这些地方的统治,也减轻了大明本土的人地矛盾和压力,极大的缓和了大明本土的生态压力、人口和土地压力。

    以前的黄土高原,都已经支离破碎了,可是依然有大量的人在哪里艰难的生活着,连喝的水都没有的情况下,犹如杂草一样生存。

    自己过的累,过的苦就算了,还将黄土高原的环境变的更加糟糕。

    现在黄土高原的人大部分都移民出去了,移民到了肥沃的辽东、河中、黑土等地区去了,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黄土高原这里的环境也是得到了休养生息,变的越来越好。

    都说黄河清,圣人出,黄河的河水现在确实是变的越来越清了,就是因为现在黄土高原上的人少了,环境自己慢慢的恢复起来。

    眼前的海参崴,它不过是大明人移民出去的众多地方之一。

    然而看看眼前的这座小城,这里的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安宁和和谐,拿着望远镜都能够明显的看得到,这里的人吃得饱穿得暖,一个个精气神都相当的不错,小孩子甚至于还在玩雪、堆雪人等等。

    这些孩子一个个都非常的健康,身体强壮,不像当年雪灾的时候自己所见到的场景,那个时候,别说小孩子了,纵然是大人都衣衫褴褛,大冬天的都穿的极其的单薄,冷的发紫。瘦骨嶙峋。

    “哈哈,正所谓树挪死、人挪活,我大明人勤劳而聪慧,以前只是限于本土的那点土地,所以才过的很苦。”

    “现在我大明拥有庞大无比的国土,资源丰富,土地众多,我大明的百姓自然而然就能够过上富足的生活。”

    刘晋一听,顿时就笑着说道。

    说实话,这也是刘晋一直以来都觉得是最骄傲的事情。

    那就是通过对外扩展,让大明拥有了广袤的土地,让大明人拥有了更广袤的生存空间,还通过对外移民的方式,也是让大明人拥有新的摇篮。

    至于说什么新学啊,成为内阁首辅,拥有庞大的身价等等之类的,这些在刘晋看来其实都不重要。

    “是啊,我大明人都是非常的勤劳而聪慧,只要有土地,我们就可以建设出美丽的家园出来。”

    弘治皇帝也是郑重的点点头表示了赞同。

    这一次外出赚了一大圈子,建设了大明的诸多地方,海外之地也是转了一大圈,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领略了大明海外的富庶和繁华,见识了大明人短短二十年时间在海外打下的一片天空,建设出来的美丽家园。

    弘治皇帝就知道,自己以前那是真的错了。

    一味的相信那些文官们的鬼话,什么天子垂拱而治,以仁义道德治国、以孝治国、好战必亡、穷兵黩武什么的。

    这些都是狗屁的东西。

    不过是文官们为了巩固文官们的利益和统治所弄出来的东西。

    这些文官们是利益集团,他们奴役着无数的大明普通人,过着人上人的生活,他们在乎的只是他们的利益。

    他们口中所谓的民,值得就是士大夫阶层、士绅阶层,至于普通的老百姓根本就不能算是民,他们只是最底层的牲畜一样的东西,是韭菜,是任他们不断宰割的羔羊。

    他们希望弘治皇帝什么都听他们的,这样一来才可以巩固他们的利益和统治。

    至于说底层老百姓的生死,艰辛,和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反正土地在他们的手中,话语权又在他们的手中。

    至于是对外,能够和谈就和谈,和谈不了就大不了让他们抢劫一番就是了,抢够了,自然而然也就离开了。

    打仗是不可能打仗的,因为打仗了就会让武将勋贵集团们崛起,抢夺他们的话语权。

    这片土地,这个国家,真正需要重视的是底层百姓的生活,最不需要关心的反倒是这些士绅、地主们。

    只要底层的老百姓们过上了好日子,大明其它什么都好办,其它什么都会变的更好。

    反之,只要底层的老百姓没有什么好日子过,那么再操心其它的什么事情都是扬汤止沸、饮鸩止渴,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作用。

    就好比以前出现灾荒,纵然赈灾的再好,百姓们能够在这次灾荒之中度过去,但是老百姓依然很艰苦,依然很难。

    又来一个灾荒的时候,他们依然饿殍满地,依然烽烟四起,依然民不聊生。

    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因为老百姓没有自己的土地,种出来的粮食要被剥削掉,老百姓的家底太薄了,风雨一吹打就日子艰难了。

    再看看现在,灾荒依然还是年年有,不是河南大旱就是长江发洪水,但现在老百姓怕灾荒吗?

    根本就不怕灾荒,家里面有存量又有银子,纵然是灾荒之年,也可以过的潇潇洒洒,粮食便宜,别说一年不种地了,三年五年不种地也没事,再说了还可以进城打工,一个月赚几两银子买的粮食都够一家人吃上几年了。

    所以现在纵然是有灾荒,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人都大量的移民到各地去了,一个地方发生了灾荒,人口也是有限,其它地方也是可以快速的支援过去。

    现在受到灾荒的奏疏,弘治皇帝是一点都不急,奏疏里面所描写的情况也是和以前不一样了。

    以前是大旱、几月无雨,百姓饥荒,饿殍满地、烽烟四起、盗匪呼啸山林等等,然后就是要朝廷拨款多少银子、粮食、兵马之类的前来赈灾、平乱、剿匪什么的。

    往往一折腾就是让人头疼许久,有时候一旦蔓延,可能几个省都会折腾半死,自己也是要少不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吃不好、睡不好。

    现在地方官员的奏疏一般都会说大旱,几月无雨,庄家颗粒无收,请朝廷拨一些粮食和银子来赈灾,另外请求免除今年的税赋之类的。

    至于百姓,生活该继续的依然继续,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波动和变化,毕竟现在种地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土地在地主士绅的手中,都没什么给他们种地了。

    一般来说,这些地主士绅之类的都需要自己开机器来种地了,他们有钱,各种各样的沟渠、抽水设备等等都可以买得起,纵然是颗粒无收对他们影响也不大,无非就是少收点粮食,反正粮食也卖不了几个钱。

    现在的地主士绅,很多都已经转型去开工厂、作坊做买卖了,谁还来守着那点土地的粮食啊?

    /89/89485/27517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