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 第一百五十五章 曲辕犁

第一百五十五章 曲辕犁

    诸葛亮心里吐槽着庞统,越想庞统,越觉得张溪看的顺眼。

    倒不是诸葛亮跟庞统不合,只能说,双方的性格不太一样。

    诸葛亮是能求稳就求稳,即使用奇计,那也得考虑到方方面面,多准备几套备用方案。

    但庞统性格比较急躁,倒也不是非要证明自己比诸葛亮强,主要是觉得有些事情只要考虑周全了,哪怕有点危险,比起收益来说,也是值得的。

    而且这里面,诸葛亮也不是一昧的求稳,他该用奇计的时候也会用奇计。庞统也不是一昧的冒险,他觉得代价太高的时候也不会选择冒险。

    这两人的出谋划策都是站在全盘考虑的基础上,只是性格不同,造成思考方式的不同,因此出的计谋也不一样。

    就拿荆南四郡的蛮族来说吧,庞统和诸葛亮的争议点,其实不是在要不要平定蛮族上,而是在于什么时候去平定蛮族。

    诸葛亮觉得四郡周边的蛮族都比较散乱,不成气候,只要等己方发展上两年,实力强大了,到时候说不定周边的蛮族自己就归顺了。

    而庞统觉得要趁现在周瑜忙着治理南郡,而曹操也隔着一个南郡过不来的时候,顺势解决这个问题。

    不然将来真的跟江东冲突了,或者曹操再次攻克南郡,威逼荆南四郡的时候,蛮族再后院起火,那难受的还是自己。

    而且庞统认为,正因为现在荆南四郡周边的蛮族比较散乱,全都不成气候,就应该及时征讨,不能等他们中有人坐大了后再去,这样很不划算。

    诸葛亮和庞统两个人,因为这事儿已经在武陵吵过几次了,谁也说服不了谁,而刘备呢其实是比较偏向诸葛亮的,不然也不会带着诸葛亮来江夏,处理江夏分地的事儿了。

    这几年一直是在征战,刘备也知道要休养生息。

    再说荆南四郡刚刚平定,去年好不容易获得了大量的钱粮补充,还要用来充实府库,以备不时之需呢,实在没有再次用兵的空闲了。

    因此嘛,刘备打算在江夏先呆上一段时间,一个是坐镇江夏,处理流民安置的事儿,另一个,也是让庞统负责一段时间荆南的政务,锻炼一下。

    有了刘备坐镇,外加诸葛亮主持分地的事儿,张溪顿时是轻松了不少。

    张溪都想要不就这么回夏口去,毕竟他是郡丞,也不能总在地方上呆着,不然地方官会觉得多个婆婆,不好放开手脚施展的。

    可诸葛亮表示,我这个“大婆婆”都没走呢,你走个什么劲?!

    想偷懒?!没门。

    你以为分完地,这事儿就算完了?!

    马上就是春耕了,这些刚刚安置好的流民,你不组织他们春耕,任由他们自己去劳作,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粮食减产,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他们还得逃荒,伱信不信?

    每个地方的民情不同,土地盐碱度不同,水源不同,都会影响农业生产的。

    比如说新野那边的百姓,他们习惯了种粟米,到了江夏东边如果也种粟米的话,产量肯定不如在新野的时候。

    而且江夏这边临近长江,水资源这么丰富,再加上气候条件更加温热,应该以水稻种植为主,粟米种植为辅才对。

    不仅仅种植作物要有变化,既然在江夏扎根生活了,也得适应江夏这边的生活方式,守着长江这么丰富的水资源,你不打鱼补贴家用,那不是可惜了?!

    要做的事情多着呢。

    如果只是给块地,然后让百姓自生自灭,那朝廷干嘛要把劝课农桑作为地方官的考核标准?!

    这方面就涉及到亲民官的政务了,张溪是真的不懂

    上辈子的张溪,连田地都没见过几块,他倒是知道大米饭怎么煮熟,但绝对不知道大米饭是怎么种出来的。

    而这辈子的张溪,作为一个寒门士子,想办法读书才是正道,哪有功夫去自家田里请教农夫怎么种田。

    两辈子加起来都没有这样的经验呐。

    可诸葛亮不一样,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躬耕过不是后世皇帝的自我标榜,他是真的下地干过活,也请教过农夫,所以对农耕这块,他不仅仅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经验。

    因此,张溪不仅自己学习,还把小邓艾给带在了身边,让他也跟着学习一下。

    这不算偷师.起码诸葛亮没有反对。

    这年月,这种亲民事务,只要愿意低下头去学,就没可能学不会。

    小邓艾聪慧,诸葛亮是知道的,虽然觉得小邓艾的性格和脾气跟自己不太合适,但既然张溪有心培养邓艾,那诸葛亮也就把小邓艾当成刘备集团的储备人才来看待,这种亲民事务也不是什么不外传的东西,愿意跟着学就学呗。

    诸葛亮教亲民事务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张溪去熟悉农具。

    哪些农具是干什么用的,什么时候要用到,都得知道。

    不要求你自己会用,但一定要知道这东西是做什么的,不然你指导个毛线百姓啊。

    小邓艾倒是听的很入神,张溪却开小差了。

    一说起农业,自然会想到农具,而一说到农具,肯定得想到曲辕犁啊怎么把这玩意儿给忘了?!

    曲辕犁只需要一人一牛,甚至两个人就能操作,比现在用的两牛一人的犁要方便的多,还能解放劳力。

    而且曲辕犁结构简单,这东西吧,只要知道结构,基本就很少有做不出来的。

    而很巧,张溪当初在点娘看的时候,因为看多了穿越前辈制作曲辕犁,所以去网上认真找过,仔细研究过结构的。

    怎么之前就没想起来呢?!

    一想到曲辕犁,张溪当即是什么都不顾了,直接跑回了府衙的书房,开始拿着纸笔,画了起来。

    诸葛亮也不知道张溪要搞什么幺蛾子,只能跟着去看看,然后就看到张溪在他好不容易弄到的纸张上涂鸦。

    要命哦,诸葛亮自己都不舍得用,这货居然就这么上手了。

    而且这画的是啥?!

    鸟?!

    面对诸葛亮提出的质疑,张溪顿时大怒,说道,“犁,这是犁,一种新犁,曲辕犁你知道不?!”

    诸葛亮再次仔细观看张溪的“大作”.说真的,要是张溪不说,打死诸葛亮都想不到这是犁。

    但张溪一说了,诸葛亮倒是看出点门道了。

    “此犁.非长直辕?!”诸葛亮惊奇的问道。

    张溪翻了一个白眼,心说这就是废话,自己都说了,这叫曲辕犁。

    诸葛亮也是不好意思的笑笑。

    主要是现在的犁,都是长直辕犁,这种曲辕的犁,诸葛亮还真的是第一次见。

    “犁辕曲折,却是何故?!”诸葛亮看了半天,继续问道,“如此改进,适合道理?!当真能仅用一人一牛耕种?!”

    什么原理,张溪说不上来,只能说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至于是不是仅需一人一牛,这个简单,造出来,试试就是了。

    曲辕犁的结构并不复杂,零部件也就那么多,有经验的工匠稍微看一眼,就知道怎么做。

    诸葛亮找来军中工匠,让他按图制作,只是这位大匠一边做,一边跟诸葛亮吐槽,说他在家种地十几年,就没见过这样的犁莫不要被人骗了。

    张溪在一边听着吧,怎么都觉得不是味。

    果然,让这个年代的人接受新鲜事物就是那么难,哪怕这个东西也就领先了只有一两百年的时间。

    曲辕犁彻底成型,大概是要到晚唐,但曲辕的犁出现,那是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距离现在也就是一两百年的时间而已。

    大匠隔天就交付了一台曲辕犁,而诸葛亮也早早的找来了有经验的老农,和一头温顺的耕牛。

    老农把曲辕犁套在牛身上,然后左看看,右看看,似乎找到了诀窍,开始扶着犁耙耕地。

    诸葛亮顿时惊异到瞪大了眼睛,看着一人一牛进行耕地。

    曲辕犁真的可以一人一牛耕作,而且土地翻耕可通过机关调节,既可深耕,亦可浅耕,更适合不同农作物生长。

    比起往常的长直辕犁,曲辕犁掉头更加方便,不需要重新套牛掉头,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就一点不太好,曲辕犁这个东西,好像有点费犁头。

    因为这次老农采用的是深耕,才耕种了不到两亩地,这个犁头就有些开裂了,虽然能继续使用,但多少影响耕地效果,老农请示诸葛亮,要不要更换犁头。

    诸葛亮对此,颇有微词,而张溪觉得不可置信。

    再仔细一看,张溪顿时恼了。

    “谁让你用木头做犁头的.就算是长直辕犁,他的犁头也不是木头的吧?!”张溪质问着工匠。

    可工匠则是一脸尴尬的看着诸葛亮。

    工匠是军中大匠,他确实不缺铁器,给做个包铁的犁头不难,但他不敢做。

    没办法,诸葛亮下的命令,军中铁器使用都需要严格审查,不能擅自用于他处。

    这个命令,本来是为了防止一些将领以公谋私,贩卖军械的。

    但现在.反正大匠是不敢给曲辕犁做包铁的犁头的。

    诸葛亮也是一阵尴尬,不得不写了一份手令给大匠,让他快点去打造一个包铁的犁头过来。

    但张溪有点看不过眼了。

    “军师,一块铁皮的事,还要丞相亲自下令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张溪很委婉的劝谏道。

    到了蜀中那会儿,你好歹也是“二十仗以上悉决之”啊,怎么在荆州,你连一块铁皮也要管?!

    这不怕自己累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