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 第188章 钱法困境

第188章 钱法困境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正文卷第188章钱法困境苏泽提起笔,开始给方若兰回信。

    “本朝初行钞法,以宝钞为币,多禁铜钱。后来宝钞崩溃,朝廷不得已再用钱法,但是很多地方已经钱法不通,比如我们福建至今使用的依然是宋钱。”

    苏泽又写道:“朝廷虽然不行银法,但是太仓库已经征银为贡,商贾结算也多用银,所以现在的大明是银钱并行的局面。”

    苏泽这两句话说的就是如今福建的货币使用状态。

    普通老百姓日常开支使用的都是铜钱,而且是宋代的铜钱。

    有钱人和商人一般用银子,而茶贡这种也用折银,官方虽然没有承认银的货币地位,但是民间和官方也基本上默认银作为货币的地位。

    至于金,在大明基本作为和宝石珠宝一样,是被当做奢侈品的,正常交易根本不会当做货币。

    至于宝钞,这东西在洪武爷的时候滥发了一大堆,又是当做军户的军饷,又是当做朝廷的俸禄,反正是哪里不够发哪里,成为洪武一朝的“财政魔术”。

    明初属于是天下刚刚平定,人口还在增长中,经济流通也不频繁,好歹维持了宝钞的缓慢贬值。

    只可惜到了永乐爷的时候,又要修建北京故宫,又是修编永乐大典,还有下南洋打草原,反正朝廷用钱的地方多了,宝钞的财政魔法就不好使了。

    从永乐年开始,宝钞就贬值的和废纸一样,后来虽然有反复,但是到了嘉靖年连朝廷也不用了。

    各地官府上报的财政报表上,以前上缴的宝钞部分也都是折钱,也就是折算成铜钱上缴。

    钱银并行,也就是说大明朝现在有铜钱和银这两种货币,就是如今大明朝的货币格局。

    苏泽继续写道:“各地私铸成风,朝廷铸好钱,则民间收好钱而铸劣币,每一次铸钱都会导致市场上的劣币更多,钱价就会大跌。”

    “从今上登基开始,朝廷已经铸过三次钱,每次铸钱之后都是钱价大跌,钱价跌则朝廷收的税钱也就少了,所以从本朝十六年开始,改贡不再折钱开始折银。”

    “官府铸钱之后,为了不因为铸钱亏本,开始铸造大钱,并且以大钱来换取市面上的银子,这又导致钱越多而银越少,银价越高而钱价越贱。”

    苏泽放下笔,这就是嘉靖年间钱法不通的主要原因了。

    两种货币并行的制度,维持稳定汇率是最大的难题。

    而官府铸钱为了不亏本,就开始铸造面额大的钱,然后用这些钱去按照官方的比率,强行去换取市面上的银子。

    官方铸造大钱,民间自然也开始铸造大额假钱,结果就是铜钱的含铜量越来越低。

    铜钱越来越贬值,银子越来越值钱。

    朝廷铸造的铜钱多了,反而铜钱贬值的更厉害。

    百姓也不是傻子,你铜钱是一年比一年贬值,银子是一年比一年升值。

    然后你官府还让我们用铜钱,不肯我们用银子,自己又在收银子。

    于是肯用铜钱交易的人越来越少,钱法就更加的不通。

    大明朝钱法问题原因很多,私铸成风自然是一个问题,而朝廷没有打击私铸,反而开始和私铸比烂,也开始发行成色更差,面额更大的铜币,利用铸币反过来掠夺民间的财富。

    说白了,疏通钱法本意自然是好的,是为了解决流通货币不足的问题。

    这是一个货币问题,但是朝廷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却只想着从中赚钱,这个雪球只能越滚越大。

    到了崇祯手上,他的福份都被祖先们享光了,钱法只能彻底崩盘了。

    朝廷要在福建铸钱,苏泽开始思考能不能从这次铸钱中得到什么好处。

    私铸?这种事情苏泽自然是不屑为之,一场大贬值掠夺的是普通百姓的财富,而真正的上层是不会从铜钱贬值中受损的,反而会从中得利。

    就比如方家,她家就早早的听到了风声,然后提前将铜钱换成银子,等到朝廷开始铸钱,铜钱的价格跌落之后,她们手里的银子反而更值钱了。

    和方家一样的都算是好的,有的大家族会干脆直接下场收含铜量高的好钱,改铸成含铜量低的劣币,扰乱货币市场秩序,而大明官府对此也只是睁一只闭一只眼。

    苏泽不由的感慨,大明朝廷的幺蛾子真的是一出接着一出。

    苏泽提起笔,又在给林默珺的信上加了一句,尽量将手里的铜钱用出去换成银子。

    就在苏泽写完回信的时候,汪道昆也在给自己的同科好友张居正写信。

    张居正是嘉靖二十六年考取进士,他当时是二十三岁,得中二甲第九名,授庶吉士。

    汪道昆也是同年的进士,同样入翰林院,他们是同科加同馆,这就是相当亲近的关系。

    汪道昆是二十七岁中的进士,和张居正都属于少年得志,两人关系不错,时常有书信往来。

    去年张居正以病请假离开京师来到故乡江陵,但是也时常和好友写信讨论朝堂局势。

    汪道昆又购买了一本《古文观止》,将这本书和自己的私信一同寄给张居正。

    张居正在和汪道昆的来信中多推崇王安石变法,汪道昆原本也是他一样,都是支持朝廷变法的。

    但是在看了苏泽的评注之后,汪道昆的又有了不同的想法。

    只要如今朝堂这个局势不改变,就算是推行新法,那也只是更加盘剥百姓而已。

    汪道昆在信中写道:“若行新法,吏治为先。若吏治不清,所用之人有私心而无公心,则新法利一时而弊长久也。”

    合上信,汪道昆又叹息一声,吏治吏治,说起来容易,想要清实在是太困难了。

    一想到京师的状况,汪道昆更是对大明朝的前途绝望。

    他又看了看桌子上的信,自从自己出任福建督学以来,这些都是请托的信件。

    随手拆开一封,延平府推官张思敬的信?

    汪道昆倒是和张思敬有些交往,听说他是因为劝说皇帝立太子固国本而被逐出朝堂的,汪道昆对他还是有好感的。

    于是拆开张思敬的信,刚刚看了两句就扔在了桌子上。

    这张思敬也不过是个挑梁小丑,沽名卖直之辈!

    信中除了推荐一个名叫黄时行的延平书院秀才之外,张思敬大部分篇幅都在攻击苏泽和方知府,说是方望海运作关系,才让苏泽中了小三元。

    可是整个信中都是张思敬的猜想和所谓的流言,根本是一点证据都没有。

    汪道昆是调看过苏泽的童子试考卷的,三场考试可以说是八股文作的非常精彩,而策论更是相当的出色。

    方望海就算是运作,又怎么能让福建学政也点了苏泽的案首?

    而且方望海是在童子试结束后,才和苏泽结亲的,能让方望海不顾及风评,确实是苏泽太有才华了!

    汪道昆只是感慨方望海的好运气,有这样的女婿,方家三代前程无虞了。

    汪道昆想了想,又将苏泽在童子试策论中所写的钞关法,一并写在了给张居正的信件中,封上信封之后,让书童送去急递铺,发往江陵。

    五月初五,端午节。

    苏泽约着同学一同登高城外九峰山,只看到整个九峰山上香火缭绕,苏泽也被这繁盛的香火气息吓了一跳。

    陈朝源也带着妻儿登高,他对苏泽说道:“九峰山上佛寺林立,有兰若五座,皆是香火繁盛之处,其中香火最盛的是九峰山顶的雷光阁。”

    只要是规模不大的寺院都可以称作兰若,其实九峰山并不高,竟然挤着这么多的寺院。

    “这雷光阁是什么来历?”

    陈朝源说道:“这是宋朝故事了,据说曾经有一道雷光劈在雷光阁中的一根竹子上,竹子被劈成两半,却分成两根竹子存活,时人以为异也,就建造雷光阁供奉雷神。”

    苏泽也觉得有趣,于是和众人一同登顶。

    只是看到了雷光阁中那两根长在一起的竹子,苏泽指着说道:“宋时的竹子,焉有存活至今而不凋零的道理?看来这雷光阁的传说也不过是讹传。”

    “这竹子并蒂双生也是正常,只要将竹脉上的竹笋移在一起就可以了。”

    苏泽说完这些,雷光阁中的道士怒目而视,可是看到苏泽这一群读书人,又不敢得罪,只能怒视他们下山。

    苏泽刚刚回到住所,又遇到了矿坑的小尤太监上门。

    “小尤公公,是矿监有什么事吗?”

    胡太监和小尤太监这两个宅太监,日常是不进南平城的。

    如今他们的实验室得到了苏泽的大力资助,苏泽给他们在南平城里请了厨子,日常采买只要吩咐一声就行,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小尤公公风尘仆仆的说道:“干爹让我请苏先生过去,宫里下来人了,有要事商议。”

    宫里来人?

    “可是矿坑的事情?”

    苏泽第一个想法是皇帝要裁撤矿坑了?

    南平这座银矿一直产量地下,投入堪堪维持产出,朝堂言官也隔三差五将胡太监拿出来鞭尸。

    苏泽自然担忧朝廷撤了矿监,那胡太监就要回宫了。

    小尤公公摇头说道:“不是矿上的事情,苏先生,我们先动身再说。”

    苏泽向海瑞请了假,跟着小尤公公出了城,这才知道是什么事情。

    原来是铸币的事情。

    苏泽怎么都没想到到,朝廷铸币的事情也和他产生了关联。

    小尤公公说道:“这次朝廷派往福建铸币的陶大珰是干爹在宫里的旧友,来矿坑拜访干爹谈起了铸币的难处,干爹提起了苏先生总有办法,陶大珰就想要见见苏先生。”

    原来是这么一档子事情啊。

    铸币这种事情,皇帝自然是不信任官员的,那就是从宫中派出太监来操办。

    而这个陶太监,就是宫里派出来主持铸币的,能够担任这个差事的,那自然是宫内有权势的太监。

    大珰就是对有权势太监的称呼。

    “这陶大珰是个什么样的人?”苏泽一边骑马一边问道。

    “我曾经听干爹说过,这为陶大珰办事老练的,只可惜没读过书,前些年拜入李公公麾下,这才飞黄腾达的。”

    “李公公?是李芳吗?”

    小尤太监疑惑的看着苏泽,他一个京师都没去过的读书人,竟然对宫内大珰这么了解?

    难怪干爹说苏泽是个厉害的读书人。

    “正是李芳大人。”

    李芳在太监中的口碑还是不错的,也是上了明史列传的人物。

    不过现在宫里最当权的太监是黄锦,而李芳是在黄锦退了之后接替司礼监的首席太监。

    李芳虽然是个太监,但是也弹劾了不少贪官奸臣,还劝谏隆庆皇帝节俭养生,因此而触怒皇帝被贬谪,最后被发配到南京充当净军。

    李芳虽然还没得势,但是也是宫里有名的大太监,很快小尤公公就不觉得奇怪了。

    他继续说道:“陶大珰这次来铸币,可是检索了福建诸铜山,库中存铜不足,根本无法按照宫里的要求完成币数,这样怕是要获罪于陛下了。”

    苏泽这下子明白了,这陶大珰怕是和胡公公一样,被宫里坑了。

    本以为来福建铸币是个好差事,可是没想到福建的铜矿储备根本不够铸币用的。

    “既然如此,为何不给宫里上题本?出京办事的公公都有资格上密揭的吧?”

    小尤公公苦涩的说道:“这差事可是陶大珰好不容易求来的,而且陛下至圣至明,又怎么会关注这等小事,就算是上了密揭叫苦,也只会被说是办事不利,惹得一番训斥罢了。”

    苏泽立刻了然,这就是嘉靖皇帝的“驭下之术”了,皇帝提出一个目标,反正就交给下面去做。

    至于这个目标能不能达成,嘉靖皇帝自然是不会“操心”这些细节了。

    如果做的好了,自然是嘉靖皇帝领导有功。

    如果做不好了,那就是下面办事的人做的不好。

    若是激起民愤,那就杀了下面办事的人好了。

    嘉靖皇帝做甩手掌柜,也不会帮下面解决任何问题。

    只要不参与具体的事情,那就永远都是至圣至明,永远不会犯错。

    也难怪这位陶大珰求到胡公公门上,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ps1:关于186章诸葛亮和王安石的评价,来自明末王夫之的《读通鉴论》,王夫之还锐评了另外一名变法家,我贴出来吧。

    《读通鉴论》:“申、商者,乍劳长逸之术也,无其心而用其术者,孔明也;用其实而讳其名者,介甫也;张居正之挟权势者哉!”

    张先生的名声在明末臭不可闻,自然有些王夫之的人身攻击在里面的了,他的话也不能完全接受。

    这个有两个故事。

    第一,这道题是清末最后一场科举的考题,大家看看能得多少分。

    第二,刘和平,也就是大明王朝1566的作者,原本创作大明王朝是准备出续集的,续集是以张居正为主角的,所以大明王朝张居正的戏份很多。

    但是在创作过程中,刘和平读了这段,结合其他史料,改变了对张居正变法的看法,也决定不再写大明王朝续集了。

    有视频访谈,感兴趣的大家可以看看。

    张居正变法,这也是网文不能触碰的禁区,大家自己辨析吧。

    PS2:

    嘉靖朝最得势的太监是黄锦,大明王朝电视剧的吕芳是刘和平编的,原形应该就是这个李芳。不过李芳是隆庆朝得势的。

    ps3:向一位读者道歉,广西狼兵在近现代斗争中牺牲很大,这是明史记载的,肥鸟也绝对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