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阴雨霏霏的夜晚,刘表死了。
这个曾经手握荆襄九郡,带甲十万,号称天下最强诸侯之一的男人,用一碗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比原来的历史轨迹提前了十几年。
本来,刘表可以选择活下去,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拒绝。宁愿带着尊严离开这个世界,也不愿意忍辱偷生的活着。虽然生命就此画上休止符,但至少自己曾经辉煌过。
三年前,贾诩的封王乱国之策让刘表品尝到了王位的风光,加九锡,冕十二旒,乘金银车,驾六马,进位楚王,立长子刘琦为世子。辉煌的时光虽然短暂,但至少刘表品尝过;只可惜飞得越高摔得越惨,这一切终究如过眼云烟,从手指间转瞬即逝!
十一万汉军围城,江夏水泄不通。城内的守军只剩下两万五千人,将领只剩下蔡瑁、张允、黄祖父子等几个人,而且城内的粮草已经捉襟见肘。更让刘表感到绝望的是,江夏失去了外援,覆灭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就在斥候刺探到岳飞分兵直扑江夏的时候,刘表就心急火燎的修书好几封,分别向刘协、杨素、吕布等人求援,请洛阳朝廷出兵攻打宛城,使用“围魏救赵”的策略解江夏之围。可是汉军已经兵临城下,刘表的求援信却如泥牛入海,泛不起/ 一朵浪花。
“哈哈……看来我刘表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被像块骨头一样毫不留情的抛弃掉!”
傍晚时分,刘表撑着伞站在江夏城头。望着绵延十余里的汉军大营,陆地连着江上。寨栅接着战船,把江夏城围得滴水不漏。这让绝望的刘表发出一声凄惨的笑声。然后把雨伞丢下城墙,头也不回的返回了府邸。
让刘表感到绝望的不仅仅只是失去了外援,而且手下的武将已经丧失了斗志。就在汉军围城之前,蔡瑁、黄祖就力倡开门投降,趁着汉军破城之前利用仅剩的价值换取一点利益。
这让刘表感到愤怒,却又无可奈何。毕竟人皆有求生之心,所以刘表还是在心里原谅了蔡瑁、黄祖。作为荆襄两大家族的领袖,蔡瑁、黄祖一定会把家族利益放在第一位,自己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拿着家族为自己殉葬?
一开始。还只是蔡瑁与黄祖在刘表耳边喋喋不休的吵闹着早日开门投降方为上策,随着局势的恶化,作为襄阳蒯氏领袖的蒯越与韩嵩也表态支持投降。到最后,甚至就连刘表的外甥张允也默认了投降才是最好的选择。
除了手下的文武丧失了斗志,一心求降之外,刘表那刚刚三十出头的爱妻蔡氏日夜在身边哭哭啼啼,央求着刘表要把她与蔡家放在第一位,不可逞强硬抗,免得城破之后玉石俱焚。刘表十七岁的次子刘琮也是抹着眼泪。可怜兮兮的央求刘表早点投降,免得城破之后带来灭族之祸。言外之意就是,你一把岁数了,活够了不要紧。千万别连累自己的儿子啊!
“世间最冷的是什么?是人心!今日已是众叛亲离,我刘表苟且偷生还有什么意义?”站在府邸的院落中,任凭淅淅沥沥的雨水湿透自己的全身。刘表的笑无比凄惨。
在诸葛亮入城之前,蔡瑁、蒯越等人还有些犹豫。生怕皇帝会抓住自己过去的罪责不放,因此犹豫不决。蛇鼠两端。踌躇不决之际,蔡瑁首先想到了自己的外甥女婿诸葛亮,听说最近诸葛亮被天子授予了军师将军、兵部侍郎的头衔,或许可以托他在朝中美言几句。
就在蔡瑁想起诸葛亮的时候,孔明也犹如及时雨一般的出现在了江夏城下,并且自报性命,求见蔡瑁。
听说诸葛亮单骑求见,身后并无一兵一卒,蔡瑁喜出望外,立即与妹妹蔡氏,带着张允、蒯越、黄祖、韩嵩等一帮刘表集团的骨干,甚至还有刘表的次子刘琮,一块来到城门外,犹如众星捧月一般把诸葛亮这个外甥女婿,恭恭敬敬的迎接进了江夏城。
所有的幕僚几乎都去迎接诸葛亮了,只剩下刘表孤零零的独守府邸,于是将准备了许久的毒药倒进了美酒之中,一个人先干为敬。门外,只有长子刘琦跪地送行。
“啪嚓”一声,酒杯落地粉碎的声音,屋子里接着传来刘表痛苦的**,以及仆倒在地的声音。
“父亲!”
身体孱弱,年近三十的刘琦跪在凄风苦雨中,一个人孤零零的送父亲上路。有做出任何挽留,因为刘琦知道这没有任何意义。对于父亲来说,让他保留最后的尊严离开这个世界,或许比苟且偷生,遭人白眼更有意义一些,也是父亲最想要的结果。
天空逐渐的雷鸣电闪,霏霏细雨越下越大。雨水顺着刘琦的脸颊淌下,将他的眼泪冲刷下来,让刘琦也分不清楚,自己究竟有没有流泪?
在这乱世之中,死人实在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任凭你生前权倾天下,万人敬仰;抑或是默默无闻,一介布衣,最终的结果还不是一抔黄土埋葬,只不过坟墓大点小点罢了!
“刘荆州死了,刘荆州死了!”
很快的,刘表的死讯就在江夏的大街小巷传开,就像春风吹过草原一样,整个江夏城都知道了刘表的死讯。所有的士族寒门都明白了,从这一刻起,刘表的势力彻底退出了舞台!
“开门,向卫卿投降!”
雨势稍稍停歇之后,接掌了大权的蔡瑁一声令下,带着张允、蒯越、黄祖等人打开江夏四门,冒着雨水交出了印绶、兵符,向卫卿投降伏罪。
没想到诸葛亮刚刚进了江夏城不过一个多时辰,竟然不费吹灰之力的说服了江夏的文武,让蔡瑁率部开门投降。卫卿与众将的酒筵还未结束,不由得又惊又喜,甚至是半信半疑。当即提兵入城,接受蔡瑁的投降,并且严令士卒不得骚扰百姓,更不得冒犯刘表家眷,一切都要待上书天子之后,由皇帝做出抉择。(……)I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