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三百八十九章:乾熙十八年,恒寒气候不远了

第三百八十九章:乾熙十八年,恒寒气候不远了

    乾熙十八年,正月二十一日。

    奉天殿,早朝。

    朱高煦升座之后,环视殿内文武大臣道:“今日是乾熙十八年的第一次常朝,朕要宣布三件事。”

    送走热闹非凡的元宵节数日后,乾熙君臣迫不及待的开始了新年度的第一个常朝。

    朱高煦着急是因为黎氏越国被灭后,大明正式把扶南半岛纳入版图,接下来他有很多事情要安排。

    而群臣着急则是为了扶南半岛的权利分配之事。

    此时,众臣闻言,皆抖擞精神,仿佛兔子般竖起了耳朵。

    随着两道震惊天下的圣旨在乾熙十七年年末颁布之后,旧的一年过去了,大明百姓迎来了新的一年。

    【鉴于大环境如此,本站可能随时关闭,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换源app,】

    正所谓“新年新气象”,朱高煦决定在这新的一年里做一些新的尝试。

    “黎氏越国建立在暹罗、真腊、占城三国王公贵族的尸骨上,朕发兵剿灭黎贼之后,派使者寻找三国王族后裔,却一无所获。而三国百姓又心向大明,纷纷推举耆老向朝廷上书,乞求朝廷将暹罗、真腊、占城收归治下,派遣流官加以治理,如昔日安南国故事。”

    “此乃人心之所向,朕决定答应三国耆老的乞求,改占城为象林府,划归交州布政司治下。同时,以暹罗河为界,河北之地设暹北承宣布政使司等处进行管辖,河南之地设暹南承宣布政使司等处进行管辖。”

    朱高煦朗声道:“这便是朕要宣布的第一件事,诸卿以为如何?”

    “陛下圣明,臣无异议。”

    吏部尚书兼内阁顾问王直兼走出班序说道。

    “如今暹罗、真腊、占城三国皆已不存,我大明人心所向,陛下顺天应人,合符天道,臣亦赞成此举。”

    户部尚书兼内阁顾问王左紧随其后道。

    礼部尚书兼内阁顾问杨善略作犹豫后,也走出班序表态道:“臣附议。”

    随后兼任内阁顾问的兵部尚书王骥、刑部尚书魏源、工部尚书王卺依次出列表示赞同朱高煦的决定。

    接着,众文臣纷纷高呼“陛下圣明”或“臣等无异议。”

    朱高煦将目光移向勋臣武将一列,问道:“两位都督可有异议?”

    大都督府右都督兼内阁顾问陈懋道:“陛下圣明,臣无异议。”

    “陛下圣断,臣自是赞成。不过,黎贼虽灭,但两暹之地仍存在大量土酋豪强,为防备再起叛乱,臣奏请陛下派遣大将镇守两暹。”

    大都督府左都督薛禄躬身道。

    以前朱棣在永乐初期改革爵位制度,规定了降等袭爵与考核袭爵并行,而朱高煦去年年底颁布圣旨,让沐俨袭爵黔国公,继续镇守云南,又让张辅世镇孟甸、朱能世镇孟挝。

    他这两道旨意,等于重新建立了一个爵位世袭罔替的规矩——世镇一地便可世袭罔替。

    朱高煦此举,无疑是变相的兑现了朱棣在永乐年间对勋臣武将们的承诺——分封异姓功臣于海外建国。

    自那以后,凡是公侯级别的勋臣武将无不翘首以盼,期待着能够外出世镇一地,让自家爵位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尤其是在黎氏越国刚被灭掉的情况下,扶南半岛南部继续至少两位大将镇守。

    薛禄这番话,等于是说出朝堂上众勋将的心声。

    虽然有资格参加早朝的勋将不多,只有寥寥十余人,但他们却代表着武将的声音。

    洪武后期,朱高煦还是皇孙之时,薛禄就以护卫之职,跟随左右。

    可以说,薛禄是朱高煦的潜邸老臣,也是朱高煦的绝对心腹爱将。

    他与朱高煦多有默契,知道眼下这个情形需要有人代替众武将提出这个问题,而陈懋刚才却没有提,所以他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薛卿所言极是,朕正有此打算。”

    朱高煦顺势接话道:“为后世子孙计,扶南半岛不容有失,两孟有张辅、朱能镇守,两暹亦需两位大将镇守!”

    “陛下,于大明而言,扶南半岛乃边陲蛮荒之地,有英国公、成国公坐镇足以,何须再派大将?”

    右都御史陈镒走出班序,躬身行礼道。

    薛禄、陈懋等勋将立即对陈镒怒目而视。

    朱高煦却微微一笑,抚须道:“陈卿,扶南虽地处云南之南,对朝廷来说,确是边陲。但那里的水稻一年三熟,澜沧江等流域更是有着广阔的平原可供开垦。若能对扶南加以开发,数十年后便可‘扶南熟,大明足’!”

    “陛下,大明坐拥两淮、湖广、两辽等广大平原,无论是甘薯还是马铃薯,皆可在灾荒之年,解决民间之饥荒。而开发扶南,耗时耗力不说,还需武力镇防蛮夷作乱,若所托非人,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陈镒恭声劝道。

    朱高煦高声道:“朕决意郡县扶南,陈卿无需多言。”

    接着,他大手一挥,示意陈镒退下。

    群臣能感觉到朱高煦兼并扶南的执念,就像永乐年间朱棣要把草原上的瓦剌与鞑靼打残的执念一样。

    事实也是如此。

    为了吞并扶南,朱高煦早就进行了布局与谋划。

    从乾熙十二年四月,他调张辅入云贵都督府担任军参总督开始,算是对兼并扶南半岛的一个关键性布局。

    张辅不负所望,率领大明官兵艰苦奋战,迫使思任法在乾熙十三年的四月派出使者向大明赔款求和。

    于是,大明第一次征讨麓川之战以麓川一方求和告终,大明取得胜利。

    而那时的胜利对朱高煦来说,只是大明兼并扶南半岛的第一步。

    他那时不杀思任法,是因为那个时候整个扶南半岛还没有大乱起来。

    等到原安南地方豪族黎利在交州府起兵叛乱,老挝宣慰司也跟着乱起来之后,朱高煦自然要趁机把思任法往南赶,让战乱席卷整个扶南半岛,这才符合他的利益。

    在乾熙十四年十月底,朱高煦以大都督府左都督张辅挂平蛮将军印,云贵一军戎政提督赵安、云贵二军戎政提督蒋贵、云贵三军戎政提督任礼为左、中、右参将,王骥、陈怀、高士文为参谋,领兵十万,进讨思任发。

    同年十二月,思任法大败之后,不得不携带妻子从小道渡江经景迈逃往暹罗,随其渡江溺亡者不下万人。

    至此,大明第二次征讨麓川之战,以麓川思任法、东吁吞秃鲁政权覆灭为结束。

    随后,朱高煦设置了孟甸、孟挝两个承宣布政使司。

    接着,乾熙君臣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扶南半岛北部建立起了三司行政体系,完成了对原麓川、孟养、木邦、缅甸、老挝等宣慰司的郡县化,正式在那里站住脚,实现了有效统治。

    与此同时,朱高煦利用锦衣卫密探无孔不入的间谍之能,顺利把思任法、黎利等人掀起的战乱引入了暹罗、真腊、占城三个国家之中。

    更是借黎利的手,完成了对扶南半岛南部三个小国的祸害。

    就这样,乾熙十六年十二月初,兼并三国的黎利僭称大越皇帝,建立黎氏越国王朝。

    从乾熙十二年到乾熙十六年,四年的时间,扶南半岛上因为思任法、黎利等人掀起的战乱而死亡的土着人数超过了一半。

    那时朱高煦见兼并扶南半岛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乾熙十七年二月初颁布讨伐黎利的诏书。

    在大明正式举兵讨伐黎氏越国后,黎氏越国内部爆发了很多叛乱。

    同时,孟甸与孟挝境内的东吁、木邦、景迈等土酋豪强也趁机掀起叛乱。

    经过乾熙群臣的努力,两孟境内的叛乱在乾熙十七年九月彻底剿灭,至于黎氏越国则在十一月被消灭。

    这次战争结束后,朱高煦派锦衣卫密探粗略统计发现,这时除了交州布政使司辖区外,包括两孟在内,扶南半岛土着人数仅剩四成上下,也就是两百六十万左右。

    而且,剩下这两百六十万土着之中的半数,都躲进深山老林避难去了,其余半数之中的大多数人皆是心向大明者。

    也就是说,在乾熙十八年年初的时候,两孟、两暹合计面积超过十个淮西省的土地上,仅仅分布着两百六十万的土着,且大部分土着心向大明。

    这个时候,正是郡县扶南的绝佳时机,朱高煦不可能会放过。

    他之所以执着于兼并扶南,是因为再过十余年,大明就会进入“恒寒”的气候!

    《明史·五行志》中明确记载:“景泰四年冬十一月戊辰至明年孟春,山东、河南、浙江、直隶、淮、徐大雪数尺,淮东之海冰四十余里,人畜冻死万计。五年正月,江南诸府大雪连四旬,苏、常冻饿死者无算。”

    由此可见当时气候严酷到何种程度!

    虽然朱高煦不记得历史上大明是从景泰四年开始,气候环境正式进入“恒寒”时期的,可他却清楚的记得,大明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小冰期”。

    正因如此,他对明朝史料上的恒寒记载印象深刻,不过他只记得大概的时间是在土木堡之变发生几年后。

    朱高煦估算,在十二、三年之后,整个华夏就会进入恒寒的气候,开始被小冰期支配。

    小冰期时代的特点就重点体现在它的冬天气温异常的寒冷,而夏天虽说没冬天那么冷,但气温也是大幅度降低。

    两广气候温和,就算是冬天温度也在二十度左右,但是在小冰期,连福建、广州等地都下起了一尺厚的大雪。

    众所周知,在大多数情况下,天气寒冷的同时也会带来干旱,而由于“小冰期”时代天气整体气温下降,整体天气都以干旱为主,夏天也不例外。

    于是,连原本高温多雨的夏天,天气也异常干旱,甚至会连续多年不下雨。

    据史料记载,在小冰期时代的大明各地,如山东、河南、江西等都有着不同情况下的灾情,较轻的大概是两三年不下雨,严重的甚至十年没有下雨。

    长久干旱对农业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而久旱造成的后果则是哀鸣遍野,荒民四处流窜,大明王朝的整个天下陷入了动乱之中。

    朱高煦让郑和从海外引进红薯土豆等高产作物,就是为了应对将来必然会发生的天灾。

    否则,饥民就只能啃树皮、吃土,吃一切能吃的东西,甚至易子而食。

    大旱之后必有蝗灾,据明清史料记载,全国各地干旱记录不在少数,但记录更多的却是蝗虫的灾害以及朝廷对蝗灾的赈灾记录。

    不仅如此,在粮食贵乏的情况下,人们会与老鼠争夺食物,于是又有染上鼠疫的危害。

    据记载,崇祯年间,大明发生的数次鼠疫直接导致上百万人死亡,甚至连守卫京都的士卒都被鼠疫所侵害,士卒们都跌三倒四,数十人防守的地方只有一人把守,鼠疫的危害不可谓不严重。

    除了这些,还有地震。

    历史上,终明一朝,有记载的地震就发生过四百一十八次,平均八个月发生一次地震。

    雪灾、旱灾、地震等天灾所造成的后果是大明境内的部分地区粮食从欠收到绝收,使得百姓在恶性循环下生活更加困难。

    这些一切的一切,皆是小冰期干旱特征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总之,接连不断的灾难发生,导致当时赤地千里,十室九空,众多的百姓成为了小冰河时期的牺牲品。

    而明朝的农民起义大部分都是实在活不下去了,被逼的走上造反之路。

    历史上的李自成正是因为朝廷为了应对小冰期,大量裁员,结果丢了工作,无路可走才开始造反的。

    朱高煦不会傻到去靠红薯与土豆,帮助大明百姓渡过恒寒气候所引发的天灾劫难。

    极寒与干旱来临之时,红薯与土豆同样也会减产。

    他在大明境内积极推广这两种高产作物,为的是培育出更加抗寒抗旱的品种,提高应对小冰期天灾的胜算。

    他兼并扶南半岛,也是这个目的。

    扶南属于热带气候,全年高温,小冰期虽然会影响扶南,但总体上来说并不大。

    只要把扶南开发成大明的粮仓,那么他朱高煦与其后世子孙带领大明臣民渡过小冰期的胜算便能超过七成!

    所以,别说派四位大将镇守扶南,就是派六位、十位,朱高煦也在所不惜。

    当然,到时候对外发动战争,也是应对天灾的一种手段。

    历史上,到从十六世纪开始,一直到十七世纪的欧洲大饥荒,其实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小冰河时期所致。

    而一旦一个国家内部饥荒,就会想着向外拓展土地,获取新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资源。

    这时欧洲一些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已经开始了对世界各个殖民地的掠夺。

    朱高煦自然不会傻到硬抗,他将会在有生之年,把能封出去的儿子都封出去,同时在海外关键之地派大将世镇,如两孟由张辅、朱能世镇之故事。

    到时候,大明本土扛不住了,还可以把人口往海外转移。

    注1:“小冰期”的天气转冷实际上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明清小冰期”的天气转冷实际上从洪武年间便已经开始出现,至明朝中期开始,气候开始保持“恒寒”,而这种寒冷天气从清初开始逐渐好转,但一直到光绪六年以后,气候才开始再度逐渐转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