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二百零四章:战争债券的好处

第二百零四章:战争债券的好处

    数年前,朱高煦提出国债的设想后,朱棣同意让户部银行以朝廷的名义发行债券。

    自那时起,直隶境内的各乡镇里长,便奉命兜售债券,对象各地的士绅,尤其是大、中型地主。

    此次朝廷北征,有了诸藩王捐献的一百万两银子之后,别说满足北征六万大军使用,就是十万大军也够。

    可他还是奏请朱棣,以皇家银行的名义发行了北征胜利债券,朱棣之所以同意,是被朱高煦提出的五个好处所打动。

    第一,北征胜利债券可以给北征的将士施加“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的压力。

    因为胜利债券发出之后,北征一旦失败,所有购买北征债券的人都会跟着一起倒霉。

    那些购买债券的本金会被推迟返还,胜利后才能拿到的利息金也就没有了。

    这样一来,北征将士的失败,会得罪非常多的人。

    反过来说,北征的胜利,会让更多人享受到战争红利。

    第二,将来兑现债券后,还能进一步提高朝廷的信誉。

    大明发现的金钞,本质上就是以朝廷信誉为根本,以金银为储备金的纸币。

    只要拥有良好信誉的朝廷,其纸币在百姓心中才不会贬值。

    第三,将来朝廷派人出海巡洋,也可以靠发行债券来推动。

    届时,内地百姓不需要出海,仅凭借着购买债券,就能享受到下西洋的红利。

    如此一来,支持下西洋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第四,只要通过债券让天下臣民,享受到对外发动正义之战与下西洋的红利之后,再逐渐将这种模式形成惯例,未来任何人想独吞战争或下西洋的红利,亦或者阻碍朝廷对外发动正义之战或下西洋,那么谁就会成为购买债券者的敌人。

    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真正能买得起债券,或者说能买到债券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权贵富商及大中型地主。

    而这些人,才是真正拥有话语权的人。

    因此,假以时日,大明境内大多数拥有话语权的人,会在利益的驱使下,支持朝廷一切与债券挂钩的新政。

    朱棣以前担心下西洋的政策,会在多年以后面临“人亡政息”的局面,朱高煦用债券给他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越来越多的人会为了利益,倒逼朝廷持续推行下西洋的国策。

    第五,未来可以发行投资债券,专门投资海外诸藩国之中有经济发展潜力的,只要这个藩国财政收入起来了,购买债券的人也会跟着一起发财。

    海外藩国也可以向皇家银行贷款,用于发展本国内政,提高财政收入,改善治下百姓的生活。

    如此,则会把海外藩国与朝廷通过利益,牢牢的绑在一起。

    而海外藩国自立的可能性,也会因此得到进一步的降低。

    朱高煦这次发现战争债券的想法,其实来源于历史上十七至十九世纪的英吉利。

    历史进入十七世纪后期之后,奥斯曼的国势逐渐开始衰落,对于希腊的压迫也更为残酷,双方间的矛盾日渐激化。

    当时,英吉利为了打击奥斯曼,大力支持希腊独立。

    可英吉利人又舍不得自掏腰包,于是捣鼓出来一个创意,即将希腊独立战争弄成金融产品。

    英吉利先对希腊的税收进行了评估,然后参考税收额度设定债券额度,加以出售债券,以此来筹措资金。

    等筹措到资金后,把钱贷款给希腊。

    希腊有了钱,就可以购买武器与粮食,如此便可以与奥斯曼作战,待其获得独立后,再用税收或其他收入还钱,并且支付利息。

    朱高煦受此启发,在朱棣决定出兵漠北之前,就打算好把此次北征漠北之战变成“金融产品”,发行北征胜利债券,承诺荡平漠北后用牛马养军械等战利品折算成现银还钱。

    任何一方势力,若要赢得战争,就必须坚持到战斗的最后一刻。

    但没有铠甲、饷粮、刀枪、火器等军需物资的保证,又怎能会坚持到战斗的最后一刻?

    这一切都需要财力的支撑!

    一个国家的财政一旦崩溃,其战争必然失势。

    除非有天纵之人出现,力挽狂澜,否则这个国家将会从此走下坡路,直至败亡。

    北征胜利债券,其本质也是朱高煦为以后朝廷不得不对外打仗,可又恰逢国库空虚时,而寻找解决办法做得一次尝试。

    后世经济学家所推崇的“预算平衡”,即收入与支出相当只是理论上的完美。

    事实上,对于一个大国而言,外债并不是越少越好,财政赤字对一个国家来说,也不全是坏事。

    历史上的英吉利能够称霸世界,恰恰就是因为善于借款。

    当时随着枪炮投入战场,欧洲各国的军费飞速增长。

    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各国不得不大量借款,许多国家因此崩溃。

    西班牙的失败,是不能按时还款,法国同样如此。

    因为信誉一旦丧失,不提高利息的话,则不会有人再愿意掏钱,所以下次贷款的利息被倒逼着增高。

    而英吉利发行公债以筹措战争费用,然后长期返还,且一直能够还款,信誉非常好。

    正是这种良好的信誉,让英吉利可以不断以较低的利息筹集到大量的资金。

    因此,历史上的英吉利成为了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朱高煦知道朝廷信誉的重要性。

    他相信,只要大明朝廷的信誉足够好,除了在大明本土能够卖掉债券之外,就算是在草原、努尔干、西域、安南等地,那些为了发财的权贵富商,同样也愿意购进债券。

    英荷第二次战争时,荷兰的许多富商权贵觉得可能打不过英国,于是纷纷购买英国发行的战争债券。

    朱高煦相信,只要这次北征获胜,将来大明全面发售战争债券,届时草原部落的权贵们,恐怕也会想办法购买债券。

    毕竟大明银圆经过五年的推广之后,以其精美绝伦的外表,俘获了一大批草原部落贵族的喜爱,可以说,大明银圆在北元也是硬通货!

    百祥坊。

    武康伯府。

    客厅之中。

    “盛将军留步,是在下考虑不周!恕罪,恕罪!”

    徐理毕竟是军旅出身,反应速度不慢,迅速起身拦住盛磊,连忙告罪道。

    盛磊借坡下驴,重新坐了回去。

    徐理陪笑道:“盛将军,不是我抠门,实在是近来手头有点紧。”

    盛磊沉声道:“我听说,你家中有一个银窖,专门储藏用银子铸成的银冬瓜。那银冬瓜又重又滑,即便是遭了贼,贼也难以搬走。”

    “这都是讹传,家中确实有一地窖,不过是用来储存好酒的。将军也知道,私自熔炼银圆,可是堪比杀头的重罪,我哪敢啊!”

    徐理心中一震,却强作镇定道,“不瞒将军,要说万两银圆,我徐理自然也是有的,不过近日来我把钱投给欧阳驸马名下的商号,用做海贸生意了,手头确实有些紧,需要等些日子才能回款。”

    盛磊闻言,沉默片刻后,缓声道:“若果真手头紧,也无碍,眼下出售债券的事,并非十万火急之事。”

    “将军,据我所知,皇家银行有贷款之业务,而且利息非常低,只有百分之二。若我去贷一笔款,用来购买债券,如何?”

    旁边的高兴隆听了徐理这种投机取巧的言论,脸色立即阴沉下来,并在心中骂道:“不知廉耻!竟然拿皇家银行的钱购买皇家银行发行的胜利债券,简直就是大大的蛀虫!”

    “你想贷多少?”盛磊不动声色的问道。

    徐理答道:“我家中尚有三千两现钱,再贷五千两,凑够八千两。”

    “既然要凑,何必凑八千,直接凑一万两。一万两的债券,一年后,可是能拿到一千两的利息金,扣除还给银行的贷款利息,还能剩下不少。”

    盛磊分析道。

    高兴隆听着两人的对话,忽然发现他刚才的想法还是太浅薄了。

    从盛磊回答的话来看,早就猜到徐理会提出从皇家银行借钱购买债券的设想,而盛磊却见怪不怪,似乎让徐理借贷也在他的谋划之中。

    徐理想了想,决然道:“将军,我决定了,我要认购三万两。再过半个月,就会有欧阳驸马的海船回航,届时我就有钱了。另外,我再贷款两万,凑个五万两的整数。一年后,就能拿到五千两的利息金!”

    高兴隆听徐理说要认购三万,还要再贷款两万,凑齐五万两,眼都直了。

    他活了半辈子,从来没有见过一万两银圆是多少,更难以想象五万两堆在一起,会是个什么场景。

    现在是永乐初期,白银的购买能力虽然随着海贸的兴盛,比洪武年间下降了不少,但此时一两银圆的购买力仍然要超过后世的五百元。

    也就是说,五万两银子,折算成后世的百元大钞,至少也是两千五百万元起步!

    别说高兴隆听着眼都直了,就连见多识广的盛磊也被徐理的“豪”气震了一下。

    盛磊笑着说道:“徐伯,贷款要有资产抵押。你虽然有千顷良田,可都用来抵押,怕是不太适合。不如贷款一万,认购四万?”

    徐理一拍大腿,爽快的道:“四万就四万,我徐某人买了。”

    “徐伯果然快人快语。”

    盛磊起身拱手道:“既然认购债券之事敲定,那我就先告辞了。”

    “我徐理说话决不食言,半个月后海船一回来,我就亲自抬着银子去皇家银行购买北征胜利债券。”

    徐理立即起身,拱手还礼道。

    盛磊作揖道:“告辞。”

    “管家,替我送盛将军。”

    徐理对门外喊了一声道。

    与此同时。

    周王府。

    客厅正堂。

    太子朱高煦与周王朱橚分别坐在正堂案几的左右两边。

    周世子朱有燉恭敬的侍立在朱橚身边。

    案几上放着一个长宽高皆有两寸的四方红木鎏金盒,木盒之中是码放整齐的五十二捆北征胜利债券。

    每捆有一百张债券,每张面额二百两。

    也就是说,木盒子里放着一百零四万两债券,恰好是周王朱橚与众藩王不久前捐献给朝廷的银两。

    “五叔,这是皇家银行发行的北征胜利债券,等将来北征大军凯旋归来后,凭此债券可以到银行兑换足额的本金,以及一成的利息金。”

    朱高煦的目光落在木盒上,简单对朱橚介绍了一句。

    “之前你十七叔想领兵讨伐草原蛮子,可陛下碍于满朝文武的舆情,并未应允。毕竟我等身为宗室亲王,不好再掌握领兵大权。”

    朱橚解释道:“尽管不能上战场,可捐钱捐粮,助朝廷讨伐鞑子,是我等众亲王所愿。别说一百多万两,如果还不够的话,我等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助陛下举兵一举荡平漠北。”

    “五叔,父皇陛下理解诸位叔父报效朝廷,为国效力的赤子之心。可眼看着季风来临,定好的出海日期却不能耽误。”

    朱高煦宽慰道:“倒不是说要再等一年,而是海船在非季风情况下行使的话,抵达爪哇洲所需要耗费的时间会增加至少两倍。此外,海上气候变化多端。为防不测,还是如期出海最好。”

    “能够如期出海当然好,毕竟走的都是成熟的航线,也更安全。”

    朱橚先生点头附和了一句,接着顾虑道:“可是粮食的问题不好解决。”

    周王府阖府上下,与王府佃户属民、三护卫及其家眷等三万多人会随周王出海建国。

    而朱橚首次出海,会带走一万多人。

    这些人早在半个月前就准备好了出海事宜,目前正陆续抵达太仓刘家港。

    换言之,每耽误一天,这一万多人就会滞留在刘家港一天,吃喝用度都是花费。

    但是,只要粮食到位之后,朝廷一声令下,这一万多人就会跟着周王朱橚一起乘船出海。

    “五叔,父皇已经找到了办法。交趾都司会提前准备好三万石粮食,等海船进入南洋之前,武城侯王聪会率领船队将这些粮食送到你与六叔手中。”

    朱高煦直言道:“而且,等北征胜利后,属于您与六叔的债券本金与利息金,小侄会派人亲自给你们送去。”

    “既然如此,那这些债券,我就收下了。”

    朱橚也不再推辞,朝着朱高煦客气的说道。

    “应该的。”朱高煦微笑道。

    这时,朱橚见案几上的茶不再升腾热气,于是微微扭头,看向身侧的周世子朱有燉,训斥道:“太没有眼力劲了,没看见案几上的茶都凉了吗?”

    朱有燉连忙躬身道:“父王恕罪,孩儿这就让人换一壶热茶上来。”

    “这孩子不善言辞,殿下多担待。”

    待朱有燉离开后,朱橚向朱高煦赔笑道。

    朱高煦道:“不善言辞没关系,只要善于治理一方百姓,一样可以成为一代贤王。”

    “若将来有燉真如殿下今日所说,成为了一代贤王,那今日之言,倒成了一桩美谈。”

    朱橚抚须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