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重生朱棣之子 > 第一百八十七章:诸藩国王培养计划(上)

第一百八十七章:诸藩国王培养计划(上)

    次日。

    早朝。

    “朕有三件事情要说。”

    朱棣端坐在金台龙椅之上,朗声道:“第一件,礼部选择吉日,安排皇太子与亦力把里国玉海公主完婚。虽然玉海公主是蒙元汗国公主,但我大明乃华夏典章之国,不能失了礼仪。”

    礼部尚书郑赐出列,躬身作揖道:“臣领旨。”

    朱棣接着道:“第二件,朕决定选两名功臣家的闺女为太子选侍(太子妾室),礼部需要拟一份名单交上来。”

    “是。”郑赐恭声道。

    “第三件,大本堂已完成整体搬迁,除了被责令禁足的宗王外,其余诸王,年三十以下者,从明日起便入新修大本堂继续进学。因此,吏部与礼部要推荐几名教授,为诸王传道受业解惑。”

    朱棣缓缓说道。

    “敢问陛下,不知要传授哪些经典?”

    吏部尚书张紞躬身问道:“儒家、道家、兵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么?还是像新式科举一般,分九科授课?”

    朱棣也不兜圈子,直言道:“太祖皇帝曾明令诸王改封于中国之外建立宗周之封国。这些封国虽然位同大明一省,但诸国国君终究是手握实权的诸侯王。为了让诸王有足够的学识去治国理政,朕欲请教授传授诸王为君之道!”

    此话一出,朝堂上的众宗王顿时在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们当中曾经有人担心朱棣拿诸王改封为理由,而把他们禁锢在京师一辈子。

    也有人一直在寻找机会出去历练,为诸王改封做准备。

    如今朱棣当着满朝文武大臣说出这种话,显然是已经将诸王改封提上了日程,并且有了培养诸王为国王的计划。

    “陛下不可!”

    方孝孺躬身出列,作揖行礼道。

    朱棣问道:“为何不可?”

    方孝孺答道:“太祖皇帝改封诸王于海外建国,是为了让海外诸藩国像宗周分封的诸侯拱卫周王室一样,拱卫大明皇室。陛下如今要传授诸王为君之道,实在是有违礼制,有悖祖制!”

    话音一落,堂上诸王纷纷向方孝孺投去了杀人的目光。

    方孝孺全然不惧,也不管朱棣阴沉的脸色,作揖行礼道:“臣请陛下三思。”

    大理寺正卿吕震躬身出列道:“方顾问言过了,唐太宗自撰《帝范》,论述人君之道,并在赐予子女时,再三叮嘱,作为遗训。唐太宗传授《帝范》,便是传授皇家子弟为君之道,陛下效仿唐太宗,难道不是合情合理么?”

    唐太宗在赐给唐高宗李治的时候,曾告诫说:“你应该以古代的圣哲贤王为师,我并不是你学习的榜样。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我即位以来,也有许多不足为训的地方。”

    左副都御史陈瑛附和道:“正是有唐太宗为君之道的培养,后来的唐高宗李治才能很好的继承其父基业,在位期间,使得大唐王朝的版图达到最大,国内治理也日臻完善,并出台了在律法史上至关重要的《永徽律》,更是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上创造了永徽之治。”

    《永徽律》是唐高宗永徽二年颁行的法典,由长孙无忌、李勋、于志宁等根据《贞观律》撰成,计十二篇,五百条,内容基本与《贞观律》相同。

    唐高宗为了确保律法适用的统一,使执法官吏懂得每一条文的精确含义,发挥法律的效能,在永徽三年,又诏长孙无忌等人撰写《疏议》,对《永徽律》逐条逐句进行解释。

    永徽四年撰成奏上,共三十卷,附于律文之后,同时颁行,与律文具有同等效力,律与疏合在一起,称《永徽律疏》,后世称《唐律疏议》。

    历史上,这个《永徽律疏》是唐律发展到完备阶段的标志,也是宋、元、明、清、各代制定和解释法律的蓝本,是后世中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封建王朝法典。

    陈瑛是副都御史,掌管监察,对律法条文较为熟悉。

    他顺着大理寺正卿吕震的话往下说,拿颁定了《永徽律疏》的唐高宗来举例,就是想说明教授皇室子弟为君之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吕震与陈瑛两人一唱一和,带动了一批支持朱棣教授皇室子弟为君之道的官员。

    于是,有官员相继出列道:“臣附议。”

    “陛下,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为君之道,乃帝王之术,只有天子与储君可习,岂有藩王修**王术之理?”

    解缙见情况不妙,当即躬身出列,帮着方孝孺说道。

    方孝儒忽然跪下道:“臣请陛下三思。”

    解缙紧随其后。

    黄淮等内阁顾问也依次出列跪下道:“臣等附议。”

    紧接着,有些性格秉直的朝臣也跪下道:“臣等附议。”

    朱棣虽然生气,但他也明白这些人的出发点是为大明着想。

    不过,他决定的事,一百头牛都拉不回来。

    “朕意已决,此事就这么定了。”

    朱棣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向张紞、郑赐吩咐道:“吏部和礼部依朕刚才所言,推举教授,明日朕要看到名单。”

    “臣等领旨。”

    礼部尚书郑赐与吏部尚书张紞躬身领命道。

    方孝孺等人不得不起身退回班序。

    由于高高在上的皇帝已经发话了,他们虽劝谏不成,但身为臣者,万万不能在这个场合下强行让皇帝收回成命,否则就成了逼宫。

    朱棣接着看向一众宗王,朗声道:“去年年底,郑和率领船队第二次出海之后,已经在数月前彻底肃清了南洋海盗。满者伯夷人也已全部臣服,原先被满者伯夷国占据的爪哇洲物产丰盈,土地肥美。朕决定,将爪哇洲作为诸王改封的建国所在地之一。”

    他的目光落在周王朱橚、楚王朱桢身上,高声道:“周王、楚王听旨。”

    周王朱橚、楚王朱桢当即出列,屈膝跪下侯旨。

    朱棣下令道:“今日,朕奉太祖皇帝明令,改封周王、楚王于爪哇洲建立周王国、楚王国,两国边疆由尔等抵达封地后商议而决。三个月后,朕会召令朝廷派遣船队护送尔等王府三护卫以及府中属官、封地属民出海,前往爪哇洲就藩建国。”

    “臣周王橚(楚王桢)领旨,谢陛下隆恩。”

    周王朱橚、楚王朱桢跪地叩首道。

    当初楚王朱桢得知朱棣要把他的封国改在爪哇洲之后,就已经多方打探爪哇洲的情况。

    以至于他觉得那个四季如春,风景优美,周边遍布岛屿的爪哇洲确实不错。

    据楚王朱桢所知,爪哇洲的面积,比大明浙江省还要大。

    那里虽然以山地、丘陵居多,而且地震、海啸频繁。

    但是山间多宽广盆地,土壤肥沃,河流众多,可以开垦农田,建设城镇。

    朱桢相信,以他的实力,加上陪同迁移的楚王三护卫、属官、属民,到了封地之后,只需要十年的时间,他就能在爪哇洲上的封地建立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大明藩国。

    本来不想出海建国的楚王朱桢,自那以后就一直害怕朱棣会改变主意。

    如今改封之事终于尘埃落定,他悬在心中的石头也在这时落下。

    散朝后,他便可以光明正大的为三个月后的出海做准备。

    对于周王朱橚来说,爪哇洲距离大明本土并不远,往返两地所用的时间并不长。

    在顺风情况下,半个多月就可以从爪哇洲乘船抵达福建泉州。

    换言之,一年当中,他可以在爪哇洲与大明本土之间往还好几趟。

    眼下,《救荒本草》的编著已经接近尾声,等到三个月之后,秋末冬初季风来临之前,他相信可以把《救荒本草》的主体内容编撰完成,至于书中部分细节完善,以后有空再慢慢填充即可。

    与楚王朱桢、周王朱橚的暗中欣喜不同,蜀王朱椿、晋王朱柏(原湘王)却从朱棣刚才的话里察觉到了别的东西。

    朱棣让周、楚二王就藩后,通过商议的方式划定两国的边界。

    他的这个决定,等于把整个爪哇洲封给了两王,至于两王各自的封国能占多少的疆域,全由“商议”的结果决定。

    这个“商议”的范围很大,显然朝廷不打算插手此事。

    此举会决定周王国与楚王国将来的相处关系是紧张还是和谐。

    朱棣这看似宽仁的决定,却会让周、楚两国未来的历代国王为了边疆界限而争吵不休,甚至刀兵相向。

    不过,蜀王朱椿与晋王朱柏却不敢妄自揣测当今皇帝的心思。

    就算是朱棣有意为之,他们也不能这么说!

    “谁还有本要奏?”

    朱棣朗声问道。

    兵部尚书金忠道:“启禀陛下,信使来报,宁王殿下在督送军粮的途中与军需佐官白金福等人在乌斯藏边境遭遇了一伙番人盗匪。”

    “虽然这伙盗匪已被官兵尽数剿灭,但宁王殿下的右腿却受了箭伤,行动不便,严重影响了军粮的运输行程,援西大军总军需官徐膺绪已命令军需佐官白金福继续运输军粮。”

    “目前宁王殿下已在附近驿站住下,由随行医者诊治调养。宁王殿下上表,请求朝廷另外安排宗王代替他督送军粮。”

    朱棣沉吟片刻,缓缓说道:“回复他,朕允其所请。”

    “是。”金忠恭声道。

    朱棣看向李兴,吩咐道:“李兴,你去一趟太医院,传朕口谕,命戴院使派出医官,携药材前去为宁王诊治。”

    “奴婢领旨。”李兴躬身领命道。

    朱棣接着看向宗王班序之中的蜀王朱椿,朗声道:“蜀王,你走一趟,接替宁王督送军粮。”

    “臣弟领旨。”

    蜀王朱椿躬身作揖领命道。

    ps:感谢越海流云,隔壁的班主任,thiee,

    吹风晒太阳,烂青灯,呜呼哀哉尽码字文氓,安华信,zmzlq,吸血僵尸,中友1104181817,书友170108211511735等老铁们投的推荐票、月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