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1年1月下旬,河南洛阳
起义军会议终于全部结束,按照闯王的号令,大家静待消息,好好整顿和训练!
离开时,有些义军头领有点鄙视地看了看李岩。
刘宗敏甚至小声说道:“种田种地有什么意思,这义军没有了钱财和粮草,到官绅地主富人家里那里去取去抢不就行了吗?
花费很多人力,能种出多少粮草?而且还要很长时间才有收成。”
郝摇旗则大声说道:“李军师,你要守住洛阳城啊,否则老子可没有地方逃!”
说完,他哈哈大笑起来。
李岩则一阵苦笑,他的这支军队只有约3000人马。
有一部分本是跟随他、弟弟和红娘子的人马;
有一部分是这次攻打洛阳后,别的军队挑剩余下来的;
还有部分是他杞县的父老乡亲,能够帮一个就帮一个吧。
但总体来说,这支部队可真是弱啊!
主力只有二千出头,其他或老或弱;
这一年来,李岩也是跟着义军四处出击;
刚开始他是同情义军,接着是一起吃苦、一起逃跑、一起打仗!
最后是他看到的情况与他未加入之前想象中的有很大不一样。
李岩不愿意到处屠杀官绅地主富人,尽管这些官绅地主富人可能为富不仁,也可能有罪,但是还没有到致死的地步;
退一步来说,即使官绅地主富人都罪该致死,他们的儿女、家属、小孩子也没有罪。
读书人该有的慈善之心,李岩都有。
与未加入起义军之前的李岩相比,加入后的李岩改变了很多。
经过这一年,李岩已经意识到:在起义军队伍里,只有少量的善心,更多的是杀戮和生存!
农民起义军做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与官兵、酷吏相比,有些差别,但不是很大。
部分起义军痞子甚至与官军痞子一样坏。
可惜,李岩现在没有回头路。
更痛苦的是他不敢与任何人说起这些想法。
他有的是迷惘!对于未来的迷惘!
这次拿下洛阳后,李岩当然也很高兴。
闯王开会后,李岩也是想看看,自己守洛阳是否能够改变过去起义军四处流浪,四处掠夺抢劫方式。
毕竟,一支正规的军队不可能流浪、抢劫、掠夺一辈子;
最后军队还是需要稳定的地盘和稳定的收入来源。
同时,本着读书人的本性,这样也给周围洛阳流浪的农民一条活路,特别是在这寒冷的冬日和天灾的日子。
开封是不是起义军的试刀石,李岩不清楚。
在他眼里,打下再多的城池和地盘,如果不好好整顿军队,没有纪律和规矩,这支军队迟早会出问题。
所以他的想法还是像明太祖做的那样,“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才是赢得天下的根本。
再往前回想,李岩更是内心苦涩,充满矛盾。
他本是天启年间的秀才,原名李信,其父亲李精白更是山东巡抚加兵部尚书衔;
崇祯初年在魏忠贤逆案中父亲被定以“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输赎为民”的处罚。
在明末官场中,这其实算不了什么,官场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因此,其父李精白在家乡的名声并不坏,虽被削职为民,但李家仍是杞县的数一数二的乡绅财主。
李信生性慷慨豪爽,常常周济穷人;又爱打抱不平,伸张正义。
他的性格不像官绅家族的读书人,反倒像一个江湖侠士,很喜欢结交朋友。
所以,李信在杞县名声很好,百姓都称他为“李公子”。
成家后,娶了汤氏,汤氏出身于杞县豪门之家,知书达礼,贤良淑德,是一位美丽的大家闺秀。
于是,整个杞县传言他是一位“有文武才”、“好施尚义”的知识分子。
可是,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一个玩笑,让他一辈子的命运来了个大转折。
由于天下大旱,再加上朝廷加税,百姓无以为活,纷纷铤而走险,揭竿而起。
在连续不断的天灾人祸打击下,河南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杞县县令仍然在不停地催征钱粮,百姓苦不堪言。
李岩无奈,取出家中存粮三百余石去赈济灾民,可在天灾面前这也是杯水车薪啊。
他去劝周围的官绅地主捐粮救老百姓,可是被拒绝了。
但是,他的好名声在穷苦百姓和义军中传遍,甚至杞县四周的县城也有耳闻。
接下来,他的义名被义军中的红娘子得知,他被红娘子劫持到了农民起义军中;
在同情农民的情况下,李岩竟然糊里糊涂地加入了农民起义军。
但是,这是一条没有回头的路!
事后,他有些后悔,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在官府看来,这是在造反;
在官绅地主看来,自己背叛了他们,就是在做贼,做丢人现眼的事情。
为了不让祖上和家族丢脸,他原名李信,后改名李岩,并脱离了家族。
加入农民起义军后,刚开始,他提出了很多好建议,屡次劝李自成“尊贤礼士,除暴恤民”、“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
同时,在宣传方面,李岩也提出了如今民间广泛流行的传言:“闯王仁义之师,不杀不掠”;
还编出童谣:“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家都欢悦”等。
这些很多建言都为李自成所接纳;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与农民起义军的蜜月逐步结束;
农民起义军内部,很多的将领逐渐不喜欢李岩。
一方面,每次开会,李岩都要提一些限制大家行为的规则,比如说不要杀俘虏,善待官绅、地主、不要杀人放火、抢劫掠夺;
另外一方面,他们也看不惯李岩待人接物方式,总觉得李岩看不起他们这些泥腿子。
起义军内部的核心力量都是没有文化的人;
这“老营”中的“老营”,“十八骑”,包括刘宗敏、郝摇旗、李过、田见秀、高一功、刘芳亮、高桂英、张世杰、刘希尧、党守素、张鼐、李来亨等;
他们都读书识字很少。
根据李岩后来的观察总结:这些人带领农民起义的最根本目的有三个:
首先,要让自己过好日子;
其次,看不惯这些官绅地主老爷,要让他们下地求饶、甚至人头落地;
最后,自己威风一世,光宗耀祖,能够封王封爵更好!
在很多起义军看来,不好吃好喝好玩,那起义还有什么意义;
不杀官绅地主富人,那起义还有什么乐趣;
不及时行乐,对不起自己。
所以,这李岩在大多数农民起义军心中就是个异类。
李岩自己也很苦恼,他清楚知道,如果没有有约束性的军规和远大的目标,那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所以,历史上很多农民起义最后都是失败的。
原本他也只是同情农民,但是并不想真正和大明作对,一时意气之下加入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
但加入后,才发现这农民起义军内部也并不是他想的那样。
农民起义也分为三六九等。
最好的是老营:好吃的、好的装备、马匹、财物等都先供应老营;
其次是精锐部队;
再是临时加入和组成,有点战斗力的部队;
最后才是跟随起义军一起的老弱病残和妇女,这些人大多时候处于被忽视的境地。
如果打赢仗、打顺风仗,当然大家都有得吃的喝的,只是老弱病残和妇女要差很多;
但是,如果打逆风仗,那就糟糕了,这些老弱病残和妇女都被当作了炮灰。
他们有时候被要求在前面当作诱饵,用来消耗官军的体力、精力和箭,这样死伤就很惨重;
最惨的是打了败仗,这些老弱病残和妇女被要求断后,从而阻止官兵的追击,以实现老营和精锐主力逃跑;
当然,这种情况下,老弱病残和妇女死伤就非常惨重。
李岩很多次都同情农民,提出改变这种做法,可是绝大多数都用嘲笑的眼光看着李岩。
因为很多将领认为,既然给这些老弱病残的流民好处,他们就应该有存在的价值。
这些都完全超出了李岩的承受能力。
后来,其弟弟李年、红娘子也是劝慰他说:“再苦一段时间老百姓吧,待农民起义成功就好了。”
李岩无奈只能接受这个说法。
想到这里,弟弟李年、红娘子突然都过来了,让李岩回自己营准备休整一下。
毕竟,心里有再多的迷惘,他也有一支小部队得需要管理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