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重生北魏末年 > 第三百七十四章 定计

第三百七十四章 定计

    萧渊明的劝降信还在去往合肥的途中,段韶等人领五万主力骑兵与二万州郡兵已经抵达淮阴与高澄汇合。

    “朕能得寿阳,全赖长猷献谋与诸将用命。”

    庆功宴上,高澄举杯对众人说道:

    “八公山一役,扬我大齐天威,望诸君继续努力,夺下合肥,全据淮南!”

    众人纷纷举杯相对,齐声恭维是高澄临阵决机才有此胜,尽皆满饮杯中酒。

    宴席上,高澄与众将欢歌曼舞,难得尽兴。

    自太昌二年,即公元533年起,高澄便一直在强调军中纪律,严禁私掠百姓,过往大多是高欢、高澄两父子亲自统军,少有如寿阳一战分兵。

    寿阳作为与合肥并列的淮南两大重镇之一,繁华母庸置疑,扬州还要等未来大运河开凿,才会兴盛起来。

    这一次众将领兵入寿阳,能够严格约束军纪,以最快速度恢复城内正常生产生活,更让高澄喜出望外。

    齐军占据寿阳,因展现出来的良好纪律,并未祸祸百姓,故而不曾激起寿阳百姓的抵抗,毕竟寿阳这些年,本就在南北之间反复易手,寿阳百姓对于是当梁人,还是当齐人,抵触情绪与江南不能等同。

    当夜,君臣尽欢,宴罢人散。

    翌日,宿醉后的高澄唤来陈元康等四名谋士与段韶,问策道:

    “寿阳、淮阴既下,我等也算在淮南站稳了脚跟,欲全据淮南,为今之计,又当如何作为?”

    陈元康昨日因献策之功,被高澄赏了三千匹布,与段韶、高敖曹、斛律金等同,为第二赏格,仅次于生擒萧渊明的彭乐,着实惹得其余三名谋士羡慕。

    今日高澄问策,王峻当先建议道:

    “合肥,淮南重镇也,若取之,各地必然望风而降,全据淮南易如反掌,臣以为当集重兵攻合肥。”

    此言一出,不等高澄斟酌,王伟便反对道:

    “合肥守备充足,又有名将镇守,寿阳前车之鉴在前,必然不会出城浪战,臣以为不可急图,不如分兵攻略淮南诸地,陛下亲领十万精锐逼近合肥,使江南梁军不敢渡江救援其余州郡,待合肥沦为江北孤城,若梁人不南撤,城内也是人心惶惶,破城并非难事。”

    此言一出,高澄顿感后背冒出一股寒气,十万大军临合肥,总觉得不是什么好兆头,但仔细想来,王伟所言并非没有道理。

    吃了寿阳的亏,梁人必无可能再被他勾引出城,兰钦虽为名将,但并无傲骨。

    他与萧衍宠臣朱异与太子萧纲宠臣韦粲交好,曾受羊侃当众羞辱:你小子以铜鼓买朱异为父,韦粲为兄,归依不当。

    兰钦当然没有认朱异作父,就这侮辱,最后低头的还是朱钦,哦不,兰钦。

    事后,兰钦向羊侃下拜谢罪,第二天有大臣告诉兰钦,你虽然屈膝认错,但是羊侃并未消气,你能否再去拜一次。

    你猜怎么着,这位在《梁史》中与陈庆之并传的当世名将,依言又一次向羊侃请罪,才使辱骂他认朱异为父的羊侃消了气。

    兰钦此人能屈能伸,高澄心知若其决心固守,哪怕在城外骂臭其祖宗十八代,兰钦也能置之不理,若依王峻之言,强攻合肥,纵使能得此城,军民伤亡估计要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按照王伟所言分兵攻略各地,是合肥沦为孤城,不管梁军最终会不会放弃合肥,城内人心必然动摇。

    此时南梁在淮南其余州郡仅有当地少数州郡兵驻守,大不了请自己的贵客萧渊明多走几趟,绕城转悠几圈,想来除了抱定要与城池共生死之人外,其余守将多会选择献城投降。

    将淮南各地尽快纳入北齐体系,恢复生产,高澄也可不急不缓的再去图谋合肥。

    心中已有计较,但高澄还是望向段韶、陈元康等人,想听听他们对分兵之计的看法。

    北齐将领勇则勇矣,但多是高敖曹、彭乐这等勇而少谋之人,智勇兼备的将领,仅段韶、慕容绍宗、侯渊等寥寥数人,其中以段韶眼光最为长远,于是才有了今日召他前来问计。

    段韶见高澄看向自己,进言道:

    “臣以为王常侍所言分兵之策颇有道理,然陛下万金之躯,不可轻易赴险,是否该进逼合肥,以震慑江南,臣以为还需再作商榷。”

    王常侍即指王伟,与两汉时期不同,常侍非指宦官,曹魏时将散骑与常侍二职合一,称为散骑常侍,以士人任职,为皇帝顾问,在朝则规谏过失,出行则骑马随从,高澄征召王伟入朝,便是授予其散骑常侍一职。

    散骑常侍中的资深者,则称为祭酒散骑常侍,陈元康便又被称作陈祭酒。

    段韶知道进逼合肥,震慑江南是个好主意,梁人因害怕齐军趁机偷渡长江,直驱建康,肯定不敢渡江救援淮南诸地,只得隔岸观火。

    但作为臣子,必然不能让天子冒一丁点风险,哪怕梁人根本不敢出城野战,而段韶又深知以高澄的性子,怎么可能将十万精锐假手于人,因此,他说的是再做商榷,而非请命领军。

    所以说,作为另一时空北齐三杰唯一善终之人,政治敏感度可比斛律光、高长恭强太多。

    陈元康同样附议段韶的看法,王峻原本还不服气,觉得自己所言也并不是全无道理,但见段韶、陈元康出言支持王伟,便也不敢反驳,毕竟这二人可是高澄最亲近的臣子。

    高澄清楚段韶话中的意思,若是反对进逼合肥,必然会直接提出来,而不是说什么再做商榷。

    他最满意段韶的一点,就是知晓分寸,不过正如段韶所想,十万精锐高澄必然是要自己握在手中。

    “八公山一役,梁人闻风丧胆,必然不敢渡江,朕亲领大军进逼,无甚危险,况且朕十三岁代父征伐叛逆,久经沙场,莫非朕不知兵?陆战不比水战,梁人但凡北上,朕必歼之!”

    小高王言语间不乏自信,他也有这份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