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玄衣纁裳 > 大郯风云 第264章 杜千威

大郯风云 第264章 杜千威

    昔武的死和昔尧即位背后的故事,终究成了一个谜团,真相到底如何,恐怕永远不被外人所知。

    昔尧即位之时,郁久律尧骨已经在筹划与中原的再一次作战。这次他准备御驾亲征,为了确保这一次可以一雪前耻,郁久律尧骨必须有充足的准备。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在大郯开运三年的七月,契烈的卢龙军节度使,燕王赵正寿向大郯传出消息,说自己在契烈不容易,如今有了南归之意。大郯枢密使李松、冯珏得到赵正寿有意回归中原的消息,建议石千贵命天雄军节度使杜千威致书赵正寿,赵正寿复信再次表示愿意弃暗投明,请大郯发大军接应。

    在赵正寿表示愿意归顺之后,契烈的瀛洲刺史刘正祚也致书大郯乐寿监军王亦,称愿意内附,说城中契烈不满千人,取之易如反掌,自己可作为内应。又说契烈主帅郁久律忽必赉已经被撤职,新的统帅还没有任命,因此即便南部有变故,契烈也不会马上有反应,说不定会因为路途遥远、道路积水阻隔无力救援。

    王亦、杜千威对赵正寿、刘正祚二人所言深信不疑,多次奏请乘此机会攻取瀛、莫二州。于是,石千贵和执政李松、冯珏决定派大军接应赵正寿、刘正祚南归,用杜千威为主将。朝廷的诏书口气极大,说要“先取瀛、莫,安定关南;次复幽燕,荡平塞北。“

    开运三年十月,大郯以杜千威为北面行营都招讨使,李贞为兵马都监,率安申琦、符立卿、皇甫禺等自魏州向北进发,由于夏秋多雨,行军与运输困难,杜千威屡次请求增兵,大郯便倾所有禁军归杜千威指挥,致使都城防守空虚。

    十一月,杜千威到达瀛州,只见城门大开,不见半个人影,杜千威心虚,反而不敢入城。他派人侦查,知道守将早已率军离城,便派梁又璋率二千骑兵追击契烈,结果一战大败,梁又璋败死。杜千威知道中了契烈的计策,连忙率军南撤。

    郁久律尧骨见郯军锐气已挫,便亲自率大军大举南下,从易州、定州往恒州进发。大郯大军闻讯,准备取道冀州和贝州南下。彰德节度使张立泽从恒州领兵与杜千威等会合,说明契烈的形势,以为可以取胜,杜千威等率军又往恒州,以张立泽为前锋。待郯军到恒州之南滹沱水时,渡桥已被契烈所占,张立泽率军与契烈军争夺此桥,三退三进,契烈焚桥而退。

    郁久律尧骨见郯军来到,争桥失利,担心郯军强行渡河,与恒州城内外夹击,势不可挡,正打算率军北归。后来没想到郯军不敢交战,只是沿河筑寨,于是郁久律尧骨也逗留不去。

    作为郯军前线最高统帅杜千威,是郁久律尧骨这一次南下的主要对手,石千贵对杜千威寄予厚望,毕竟杜千威是石文瑭的妹夫。然而石千贵把一切托付给杜千威,实在是所托非人。

    杜千威作为大郯的重臣,平时干的事情就只有搜刮百姓而已。当地的富户只要是家里有了什么好东西,杜千威都要抢过来,或者就是直接随便定一个罪名然后把富户全家抓起来,顺便没收了富户的财产。

    杜千威面对他治下的百姓和官吏张牙舞爪,但是真要是契烈来了他却怕了。因为杜千威身处之地是边境,经常能够看到契烈方面的游骑,虽然有时候不过是十几个,多了也就是几十个,杜千威都不敢出战。杜千威只要一听说有契烈兵来了,急忙跑到城楼上,但是却不是要迎战,而是下令关上城门,远远的看着他们,等到契烈兵过去或者离开之后,他才放心。

    甚至有时候几个契烈兵赶着成百上千的百姓从城下经过,杜千威竟然就是站在城楼上看热闹,也不派人出去解救那些被掠走的百姓。

    杜千威看着自己辖区内部人口流失严重,而且也不富裕,再说他也害怕契烈,于是他就给石千贵上奏疏,说是想要换一个地方任职。

    这封奏疏上去,还没等石千贵有所回应,杜千威竟然一声不吭的自己带着自己搜刮多年的美女财宝跑了回来。

    这让石千贵吓了一跳,恒州边防,那可是重中之重,但是现在节度使却一声不吭的跑了回来,要是契烈方面真的出兵,那还不真的完蛋了。

    于是急忙派了一个人去恒州顶着,随后石千贵把中原的一个藩镇交给了杜千威,补上了任命手续,没有追究杜千威擅离职守的罪责。

    杜千威对契烈如此胆怯,因而不敢主动出击。郁久律尧骨见郯军久不出兵,就派将军赫连翰与高重进率领骑兵一百、步兵数百,潜渡滹沱河上游,绕到郯军身后,从后面切断了郯军的粮道与退路。途中遇到砍柴的郯军,就将他们抓了去。个别幸免于难的郯军回到营中,对杜千威说是有无数契烈兵已经截断郯军的归路。

    赫连翰等人率契烈军队来到栾城,如入无人之境,城中守兵千余人猝不及防,全部投降。赫连翰抓到郯国百姓,在脸上刺上“奉敕不杀“四个字,然后放他们南下。运粮的役夫看到了,还以为契烈兵已经深入,心想不如赶紧逃命,于是丢掉粮车,四处奔逃。

    在河北担任北面水陆转运使的大臣李古从逃命的百姓口中得知前线消息,连忙上奏,密陈大军危急,请石千贵速速驾幸滑州,召高周、符立卿扈从,并且发兵戍守澶州、河阳,防御契烈军队。

    这道奏章飞马送到朝廷,朝廷得报后惊恐万状。这时杜千威又奏请增兵,当时京城的兵马都已经发至军前,只剩下守卫皇宫的数百名士兵,也全部被调赴前线。大郯朝廷已经无兵可派。

    不久,杜千威又派人向朝廷告急,石千贵只好让人去前线,令杜千威严守。可是石千贵派的人在半路上却被契烈兵俘虏,自此朝廷与军前消息隔绝,两不相通。

    十二月初,大郯大军与朝中联系被切断。杜千威在滹沱水与契烈兵相持多日,毫无进展。大郯奉国都指挥使王青入帐对杜千威说:“我军暴露在河滨,没有城池作为屏障,孤立无援,不攻也会自溃。我愿率步兵两千为先锋,夺桥开道,您率诸军随后跟进。到了恒州,有了依靠,就不必担心了。“杜千威踌躇半晌,终于答应,并派宋立筠领兵一千人,与王青一起前去夺桥。

    王青挺身而出,渡河作战,杀死契烈兵百余人,契烈兵气势渐弱。宋立筠却胆小如鼠,一与契烈兵接战,不到半刻便退缩回去。契烈兵从后面追杀过来,宋立筠居然丢下部队,自己逃跑。唯独王青还在率孤军奋战,多次请大军为后援,杜千威却按兵不救。王青力战至天黑,对部下说道:“上将手握重兵,坐视我们受困却不肯相救,想必另有异谋。我等当为国尽忠,人迟早总有一死,不如以死报国!”部下都被王青忠义所感,死战不退。不久夜色愈浓,郁久律尧骨派出生力军围攻王青。王青势单力孤,与部下全部殉国。

    大郯各路军队士气由此丧尽,契烈兵乘胜渡河,围攻郯营。十二月初八,契烈将郯军包围,郯军与外界失去联系,粮食也已吃完。杜千威与李贞、宋立筠暗怀异志,派人暗中往契烈郁久律尧骨营中请降。郁久律尧骨说道:“赵正寿威望很浅,不足以做中原的主子,你果真投降我,就让你做皇帝!”杜千威得报后大喜过望,立即命人写好降表。

    十二月初十,杜千威设伏兵胁迫诸将于降表上签名,并命全军列阵。大郯士兵以为是与契烈作战,人人踊跃,摩拳擦掌,要与契烈兵厮杀。待得知是投降,全军悲痛号哭,恸哭之声振天动地。

    杜千威麾下的大将皇甫禺得知杜千威投降之后,心中悲愤,自杀殉国。远近之人闻之都为之感动。

    几天后,大契烈皇帝郁久律尧骨举行仪式,正式接受郯军投降。杜千威递上降书之后,当即封杜千威为太傅兼邺都留守,还让其穿赭黄袍到降卒之中走了一圈,安抚十几万降卒。

    燕王赵正寿见杜千威也穿上了赭黄袍,又听说郁久律尧骨好像答应灭郯以后,让杜千威当中原的皇帝,不禁妒心顿起,愤愤不平,气冲冲地去找郁久律尧骨询问,被近侍局直长撒八拦在帐外。

    撒八知道赵正寿此时也想取代石千贵,当中原的皇帝,就告诉他说:“杜千威乃新降之人,并无大功,他怎么能与燕王相比?陛下不过是借他之力,灭掉郯国罢了!燕王才是陛下的心腹之臣哟!”赵正寿听完转忧为喜,悄悄离去。

    次日,郁久律尧骨召集众将,部署进兵之事。他命令杜千威将其降卒一分为二,划过一半由赵正寿统领,以防其兵权过重,再生变故。并命令杜千威率部打头阵,攻取汴京。杜千威虽然心中不快,但也无话可说。郁久律尧骨望着他意味深长地说:“这平定中原的头功,就交与你了!何去何从,你自己酌量而行。”

    杜千威奉旨以后,命令部将张立泽率两千骑兵先行,从近路直趋汴京,自己率大军随后跟进。闻听北兵逼近京城,石千贵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但是已经无兵可派,只好听天由命、坐以待毙了。大臣们亦皆束手无策,有的已经悄悄溜走。

    张立泽率部先行渡河,次日上午便攻占了滑州。有败兵逃入京城,出帝这时才得知杜千威投降的消息,立刻如五雷轰顶,晕倒在地。大臣冯珏、李松将其救醒,提议召大将刘矢远进京勤王。

    守城的将士们见大势已去,纷纷放下武器逃走,自谋生路去了。汴京城的守卫已形同虚设。翌日清晨,杜千威的先头部队张立泽部,几乎没遇到任何抵抗,毫不费力地进入城中,把队伍直接开到皇宫南面的明德门外。

    石千贵见兵临宫外,欲点火自焚,被身边侍卫薛召拦住。在薛召苦口婆心的劝说下,石千贵放弃了寻死的想法。这时候,张立泽派人送来郁久律尧骨的书信。石千贵看了信之后,石千贵知道郁久律尧骨不会杀他,就放声大哭,决定派儿子石正煦、石正宝,奉上玉玺一枚、金印三枚出城投降。石文瑭建立起来的大郯帝国,就此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