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明末:辽东雄狮 > 第一千零四十五回 大结局(下)

第一千零四十五回 大结局(下)

    明末:辽东雄狮第一千零四十五回大结局随着杭州的夺取,和潞王的投降,整个江南已经没大敌。

    更令杨承应感到振奋的消息,从川地传来。

    张献忠的大西政权,被孔有德击溃,并顺利夺占成都。

    身为大西皇帝的张献忠,中流弹身亡。

    其麾下的部众,除张能奇以外,俘虏了十余万。

    其中就包括张可望。

    没了李自成、张献忠这样优秀的统帅,明廷也没有一位可以独当一面的皇帝,天下大局算是基本定鼎。

    杨承应可以放心的回到京师。

    剩下的事,就交给那些年轻一辈的将领负责吧。

    历练一下是好事,大不了自己再亲自领兵南下征讨。

    回到京师,是两个月以后的事。

    杨承应回来时,京师城内是举城欢腾,百姓奔走相告,户户张灯结彩,宛如过节一般。

    无论是旧臣还是遗老,都已经不得不承认一件事,这天下终归杨家。

    于是,从杨承应回来的那一天开始,不断有人上奏疏,劝杨承应登基继位。

    但都被杨承应挡了回去。

    「怎么?殿下也要搞三辞三让那一套!」

    看到杨承应把奏疏放下,哄着孩子的英娘笑着打趣他。

    本来是看望英娘,不料有本急奏送来了,杨承应还以为是什么大事,赶忙大开一看,竟是劝进奏章。

    杨承应苦笑道:「称帝,真有那么好么。我倒是觉得,当务之急是恢复生产,让天下重归于宁静。」

    「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就像天上不能没有太阳一样,不是你不想就可以的。」

    英娘一边哄着孩子一边说道。

    「这话在理。」杨承应道,「等南边有了眉目,我再考虑。」

    「可是,你不明确表现出态度,会让很多官员门阀,不知道何去何从。」

    英娘劝道,「尤其是那些还在支持明军和农民军残余的士绅,更要明确态度。」

    说到这里时,英娘笑了:「你不是告诉我,唐朝藩镇之所以长期无法解决,就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地方豪强的支持。」

    「很有道理。」杨承应心里已经有了决断。

    他站起身,接过英娘怀里的孩子,低头看去。

    英娘贴过来,笑道:「你瞧,你儿子真像你。」

    「挺像的。」杨承应点头,「对了,我当时给小家伙取什么名字来着。」

    「天啊,你忘了。」英娘捂着嘴。

    「嘿……当时入关在即,我心里全是入关后该如何应对,早把这事忘干净。」

    「当时那么紧张,也的确容易忘记。」英娘能够理解,「他的名字叫——杨宗禛。」

    「杨宗禛!」杨承应琢磨着,这名字好耳熟。

    英娘笑道:「你当时说,禛,以真受福也。解释就是,以至诚感动神灵而得福佑。」

    「是啊,当时期盼自己的儿子是福报,保佑我顺利入关。」

    杨承应想起儿子的出生的日子,是正月三十日,正是紧张准备的日子。

    说自己儿子是福报这句话,本来是杨承应有感而发。

    不料,不知道谁传了出去,传着传着成了「我儿子是带着福气降生的」。

    甚至影响到了杨宗嗣。

    小家伙站在御案前磨墨,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你今天是怎么啦?」杨承应问他。.

    「父亲,孩儿提不起精神。」杨宗嗣回答说。

    「什么事影响到你?」

    「父亲,坊间传闻你说,四弟是带着福

    气降生。」

    「什么话!我说的是他的名字。」

    「名字也是您取的。」

    「等等,你这话什么意思?」

    「父……父亲,孩儿没别的意思。」

    「我知道了,你是怕你四弟影响你的地位。你都监国这么久,还会担心吗?」

    杨宗嗣不敢回答。

    「你放心吧,只要你认真施政,团结兄弟,就不会出现你担心的情况。」杨承应自以为给了他一颗定心丸。

    杨宗嗣仍是惴惴不安。

    九月上旬,满朝文武联名上表,奏请杨承应登基即位。

    九月十五日,杨承应登基为帝,国号大夏。改年号顺德,以明年为顺德元年。

    随后,颁诏:立嫡长子杨宗嗣位太子,朱徽娴为皇后,田英娘为皇贵妃……

    同时,确定包括政事院首相在内,在京主要官员每五年一换,十年为限。

    施行大裁军,确定守备区,划定防御区域等等。

    多年以后,京师。

    一场大雪刚过,偌大的京师白茫茫的一片。

    一辆黑色的汽车,从积雪的街道上驶过,到宁府门前停下。

    宁府年轻的主人们知道贵人来了,大开中门,出府一里迎接。

    然后跟着汽车回到门前。

    车门打开,满头白发的杨承应走了出来,扭了扭腰,便信步走进宁府。

    宁府老主人宁完我没出来迎接,他病了,而且病得很重。

    但是听闻杨承应亲自来探视,也赶忙强撑着病体,出来迎接。

    「你病的这么重,应该在房间里待着,怎么出来吹风。」杨承应把正要行礼的宁完我扶住。

    「房间里病气、药气太重,怕熏着陛下贵体。」

    「我岂是脆弱之人,你太小心了。」杨承应扶着宁完我,两个老人走到暖阁,坐下。

    宁完我道:「陛下来看臣,臣早已知道,也盼着陛下来,有些话很想对陛下说。」

    「这里就只有你我二人,但说无妨。」

    「陛下今年六十又七,到这个年龄无不以后继者为先,这是臣的肺腑之言,望陛下恕罪。」

    「你说的很对,你觉得谁合适继承帝位?」

    「太子年岁最长,经验最丰富。就是他身边汇集太多旧臣,这些人又开始不安分。」

    「我知道,打击他们意味着伤了和太子的情面。」

    「所以,陛下必要时,该果断行事。」

    杨承应犹豫了一下,点点头:「你觉得我剩下的几个儿子,谁更合适呢?」

    「二殿下性情敦厚,豁达洒脱,是一名贤王。」宁完我回答。

    杨承应听了点头,不赞同立二儿子杨宗谨。

    「五殿下,文采斐然,出使罗刹国,功劳甚大。但是他长期在外出使,不适合做皇帝。」

    「老七呢?」

    「七殿下,蒙庄妃调教,能力出众,就是围绕他身边的蒙古和女真官员颇多。」

    「老九?」

    「九殿下性格刻薄,不能容人。十二殿下侠肝义胆,却做不了好皇帝,十五殿下身体太弱,难以即位。十七殿下文韬武略,都有陛下当年风采,可惜性格太……哎……」

    「哦,这么说,你倾向于小十九,他是你宁家的女婿。」

    「不,十九殿下太重情,虽然对我的小女儿极好,却因多愁善感不适合做帝王。」

    「嗯?我这么多儿子,你都能说出优缺点,为什么独独老四你却不说?」

    宁完我正想回答,却被杨承应打断:「我知道

    ,他一直不忮不求的,我早些年都没有注意到他。」

    「回陛下,臣不是不瞧他,而是瞧不明白他。四殿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假以时日,或许陛下能看明白。」

    宁完我的话,惹得杨承应一阵深思。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