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在大学当校长 > 第四百七十八章 中国芯

第四百七十八章 中国芯

    “12月30日……”

    陈灏神情肃然,语气庄重地说道:“那就是下周三了,给我们的时间只有半年。”

    刚刚梁一清只说了寥寥几句,却让陈灏内心震动。

    教育部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于本月30日发布一份红头文件。

    大致内容:决定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

    看起来好像只是增加一个学科门类和两个一级学科,但背后的意义却是非常重大。

    从1983年3月试运行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

    到如今接近40年里,中国曾先后实施过    4    份学科专业目录。

    最近的一次调整则是在2011年2月,距今也过去快10年了。

    教育乃国之根本,一般很少会进行改革,一旦出现变化,那一定是有深厚的寓意在里面。

    “半年时间应该没问题,赶在6月前把专业弄好,就能赶上招生了。”梁一清看了眼陈灏,还是挺有信心地说道。

    “话是这样说没错,但这半年内学校事务可轻松不了了。”陈灏叹了口气,新学院的筹建,还有新专业的开设,这些事情都得赶在高考前完成。

    不过还好,这些之类的主要是郑强负责,就让老郑头疼去吧!

    重点要考虑的是这份文件……

    “梁博士,你觉得这份文件会给高校、工业界带来什么改变?”陈灏想了想,又将这个问题甩给梁一清。

    “我觉得这个政策的倾斜已经是很明显了,未来集成电路必然会像以前的计算机还有土木工程等有过一段时间的热门期。”梁一清顿了下,接着道,“有关行业的崛起只是时间问题,这对我们国家来说肯定是好事了。但是从个人角度来说,这个行业未来能容纳多少从业者,仍然需要谨慎判断。”

    陈灏听了也是点点头,总体上还是非常振奋人心的。

    集成电路专业算是微电子专业的一个细化方向,而微电子专业又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专业。

    一旦集成电路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里独立出来,那么未来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上具备更多自主性。

    这个时候,一道温和地笑声从一旁响起。

    “这个问题怎么不问问我?”

    梁一清看清楚来人的模样后,连忙走到对方身旁。

    “王老,您来了怎么也不跟我说一声啊。\u001d”

    王阳元摆摆手,颇有些不开心地说道:“他们也不让我来,但是我说不然我来,明天就给我准备棺材,不这样说我今天过不来了。”

    陈灏愣了一下,眼前这个白发苍苍,身穿着淡蓝色衬衫、黑色西裤的老人,年纪不小,但是精气神都非常不错。

    王老?

    “这位是王阳元王老。”注意到陈灏样子的梁一清赶紧介绍了一下。

    王阳元王老先生,这位可不是一般人。

    北京大学教授,微电子学系主任,微纳电子科学家,中科院院士。

    最重要的是经历!

    1975年,王阳元和同事们用八年钻研,换来中国集成电路事业的突破,\b中国成为美国和日本之后,第三个拥有了1024位mos动态随机存储器。

    之后因为遭受西方国家的封锁,中国决定自己开发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1986年,王阳元临危受命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带领全国17个单位的118名专家学者开展攻关。

    在之后,王阳元作为中芯国际的发起人之一。

    从研制存储器到开发芯片设计软件,再到参与创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王阳元为中国的芯片产业开辟出一条探索之路。

    这位是当之无愧的国士!

    中国虽然发展起来了,但是在集成电路领域落后欧美太多,即便是到了现在,也是堪堪入门。

    而就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王阳元老先生在没有专用设备,没有厂房,没有技术的情况,带领着国内仅有的一点点科研人员向中国“芯”发起了进攻。

    ……

    芯片资料太多了,还没写完,稍等一会。

    ……

    北大元培通识课程体系

    1、从开办以来并没建立起来。这也是开办之初并未设想、而至今没有实现、从而影响这一实验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实验的目的是建立一套类似于美国一流文理学院的通识教育体系,但开办了十几年,这个目的并未达到。你在网上可以搜到关于北京大学元培通识教育的许多评论文章,褒贬不一。但一句话,这个实验并不成功。

    2、北大元培学院是通识教育为主的,但目前它的培养模式并非自己开设通识教育课程,而是采用的拼盘式通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否好有待讨论,但是目前国内的教育环境,很难开设独立的通识教育课程,这也许就是楼上所说的“实验失败”吧。

    所谓的拼盘式通识教育,是说元培学院的学生可以选修北大校内所有的专业课程,因此元培自己不开设通识教育课,但学生们通过自由组合不同院系的专业课,达到通识教育的结果。在大二时会分专业,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北大内任意专业作为主修方向(当然还保留转方向和修习其他专业课程的权利),也可以选择元培的特色专业:例如ppe(政治、经济与哲学),外国语与外国历史,古生物学、整合科学等,顾名思义,这些专业就是将各个院系的相关课程拼盘起来,作为你的必修课。

    本世纪启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面旗帜,元培学院探索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有13个年头,是国内最早一批试水通识教育的院校。而“元培”在这场人才试验中遭遇的意外、挫败、尴尬甚至争议,都充分折射通识之难和通识之痛。

    北大元培是国内通识教育改革中最早的、也是较为成熟的模式,现在通识教育在各个高校铺开,但目前的结果都不是特别好——不过至少迈出了一步。

    3、根据元培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生入学后,理论上可以选全校开设的任何一门课程,想听什么就听什么,课程学习计划全由自己制定;从大二开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学习方向,理论上也不受限制。

    “精神上的自由,学术上的自由,学习上的自由。”几乎所有学生在进入元培后,第一感受都是“自由”,但紧接着,多数人就会开始“迷茫”。

    一名2004年入学的学生就曾在网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抱怨元培的“自由制度”。比如,理应负责辅导学生选课、选专业的“导师制”发挥作用有限,事实上,元培04级的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