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三国未来的猪脚之一刘大耳,他现在干什么呢?
玄晔只知道,他因平黄巾的战功被朝廷任命为安喜县尉,后来则是大名鼎鼎的怒鞭督邮,再之后就去投靠老同学公孙瓒了。此时应该正在安喜县尉的任上罢。
刘备(公元161年生,比曹操小五岁,比玄晔大一岁),字玄德,幽州涿郡涿县人,身长七尺五寸,帅不帅不知道,但他的模样却是可以让人过目不忘的:他有一双长手臂和一对大耳朵,至于长到什么程度、大到什么程度?曰: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一看就不是个普通人,天赋异禀啊。
刘备此人话不多,为人谦虚,少年老成,喜怒不形于色,好结交豪侠,再加上一副天生的“福相”,所以他身边有很多朋友,尤其一些“有志”青年。
刘备的身世也有些复杂,借用他那句自我营销的广告词:“我乃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要知道,汉景帝可是西汉,与光武皇帝这一朝的刘姓相当于就是两个族系,说白了只是同姓而已。
而且,当年的中山靖王刘胜只是汉景帝十四个孩子中的一员。刘胜又是个出名的宅男,平时有空没事儿,就喜欢喝点小酒,除此之外最大的人生兴趣爱好就是成群的妻妾,然后最大的成就就是生孩子,生孩子,生孩子……据不完全统计,他最后一共生了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女儿就不统计了)只有二十个人被封侯(也就是说其他人都没有封爵,最后沦为平民。)
其中有一个叫刘贞,被封为鹿城侯,于是定居涿县。而在生孩子方面,刘贞努力向他老爸看齐,甚至青出于蓝。转眼三百年过去,这个族系越延续越庞大,滚雪球似得,滚到现在这个阶段,雪球当中出现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雪花,它就是刘备。
可以说,刘备这个皇族身份,不知道用多长的杆子,伸了多远才勉强打了一下,封爵不知道传到哪代早就传没了。这么庞大的皇族成员,皇帝就算把房子拆了,每人一块砖都不够分,皇帝自己都穷得要卖官经商了,想顾也顾不过来,他们其实与草根无异,甚至更差。
刘备的家境不好,很小的时候老爸又去逝了,他妈靠织席贩履把他拉扯大,刘备自然也早早就继承了草鞋摊主之位。
日子虽然过得凄苦,刘妈妈却和大多数的家长一样,希望儿子能长大做官,只要做官就有出席,只有做官才有出息。因此起早贪黑,织席攒钱,送他去读书,千里迢迢拜大儒同乡卢植为师。可是,即便如此,以他家的草根身份,莫说举个孝廉,即便是作个斗食小吏都是千难万难。
刘备是吃着苦长大的,生活的凄寒却没有让他丧失斗志,他有自己的梦想,虽然在当时或许就只是一个梦。直到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出现,黄巾之乱!
机会是出现了,然而以他多年的摊主经商经验,单打独斗终究不如组团创业。于是刘备乘机在老家组建了一支“义军”,然后带着这支民团,经过好一番浴血打拼,终于捞到了政治上第一桶金:安喜县尉(县级公安局局长)。
那么这个大耳朵到底在讨黄巾中立了什么功勋呢?
黄巾起义伊登场,邓茂、程远志引兵五万进犯涿郡,幽州刺史刘焉令校尉邹靖引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统兵五百前去破敌。在大兴山下,两军交战,邓茂被张飞一合刺于马下,随后程远志被关羽所杀,余众溃散;高升,黄巾军将领,张宝的副将,在曲阳之战中与刘备军交锋,数合内被张飞刺死;孙仲,黄巾将士,和韩忠、赵弘共同攻占宛城,与朱隽、刘备等官军进行交战,战败正欲逃走时,被刘备射中落马……
不好意思,以上这些,包括以后的关老爷过五关斩六将,这些人物统统都不存在,是罗灌水刻意安排的,他们出场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挨刘、关、张三位老爷一刀!
既然如此,他们的浴血奋战大概也就是过过场、跑跑龙套而已罢。而现在他这个草根摊主,竟然一脚就踏上四百石的县尉,可算是祖上积德了。而玄晔,到现在不过是个百石的伪乡长!
话说,中平二年初,刘备终于被任命为冀州中山国的安喜县尉,主管一县治安。可是这对于心怀大志,野心勃勃,怀揣梦想的刘备来说,县尉也就是芝麻大一点的小官,怎么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大展拳脚呢?
正当关羽、张飞、简雍伙同一帮游侠青年,大摆筵席,大肆庆祝的时候,刘备却在一边闷闷不乐:“自己好不容易从一个草鞋摊主,辛辛苦苦地募股集资,坑蒙拐骗,拉人拉赞助,组建了民团保安队。跟着平叛大部队,南下北上,打杀拼命,流血流汗,跑了大半个中原,折腾了大半年,最后就是这么个结果?好吧,虽然是地方小官,但好歹也步入国家县级**行列了,将就着干吧。”
……
孙权(公元182年生),现在估计还只是个牙牙学语娃娃,孙策也才十岁,他们的父亲江东猛虎孙坚,已经闯出了赫赫威名,官至别部司马,秩比千石。
孫堅,字文台,与曹操同岁,扬州吴郡富春人。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就长相来看,或许是曹、刘、玄四人当中,力压群雄的头号大帅哥了。
据传为孙武的后代,其实也不过是寒族庶民,倒回去三代还是瓜农!不过孙家的人到底姓孙,哪个是吃干饭的!(岂不见孙武、孙膑、孙中山、孙悟空呼?)他17岁就敢单挑群盗,
按照汉朝的察举制度,一举成名之后,就可以做官了,被官府召作假尉(代县尉)。
再之后,招募勇士,协助平定了许韶之乱,除盐渎县县丞;几年后迁为盱眙县县丞;又转为下坯县县丞(到处救火,就是县丞,怎么都升不上去,气人不气人!)孙坚有颜值,又有本事,敢于任事,还不争功,所任之处都受到称誉,百姓吏僚都喜欢与他亲附。也正因为他的人格魅力,身边团结了很大一批死党效忠。
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得老乡中郎将朱俊提携,参与平乱。他有勇有谋,打仗还不要命,击贼有功,终于被升任为别部司马,秩比千石。(没背景就是不一样,你看曹操,随便打一仗,镀镀金,回去就是个郡国守相,两千石!还有袁绍和袁术,提起来就让人生气,根本就是去溜了一圈,回去就连升三级!人比人气死人啊!)
……
还有一个大魔王,他正在哪里修炼呢?
董卓,字仲颖,凉州陇西郡临洮人(甘肃岷县),他可是个具有毁灭世界的超能力的猛人。他残忍嗜杀,倒行逆施,很容易让人猜想他是出身底层家庭,从小没什么教养!
相反,董卓是属于富二代,他的家庭属于比较殷实的地方豪强,从小养尊处优。同时,他所处的陇西临洮,当时属于边远地区,和西北的羌人是杂居的。年轻的时候,董卓就到羌人居住的地方游历,依照自己的豪强出身,以及口袋里用不完的钱,所以和当地的羌族部落酋长交往得不错,所以在他的身上有不少游牧民族的野性。
然而,他到底不是胡人,他少好侠,虽然为人豪气,性格非常粗猛,但是同时猛中有谋,还是有脑子的。
董卓为人体格强壮,力气过人,通晓武艺,骑上骏马能左右开弓,当地人都说这个人的性格就像野蛮凶狠的狼。不但当地的汉人四乡八里都没人敢惹他,就连这些平时野蛮惯了、一句不合就动手杀人的游牧民族,对董卓都怕上三分,可见董卓这个人从小就是个狠角色。
还别说是一般百姓,就连羌族首领,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都带着大量的牲畜、财务来拜访董卓,和董卓拍着肩膀称兄道弟:“哎呀,兄弟啊,那块地盘是我的,那什么,给点面子,帮我罩着啊?”就感觉董卓像黑社会头子一样,到处收保护费。
董卓是什么人啊,脑子灵得很,一看:“哦,你们个个都怕我是吧?这个东西吧,是个好事,我得想办法,那个什么,利益转换嘛,终究要把无形资产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真金白银。不过,为了自己的长远发展做打算,还必须想办法来控制他们,利用他们才是王道!”
所以董卓也很会做人,经常和当地的豪强们喝酒聚会,掏自己的腰包,杀牛宰羊,如果有什么需要,他也毫不吝惜花费自己的家财,花起钱来就好像不是花自己的,而是隔壁老王家的。因为董卓很清楚明白,现在花出去的钱,就是换来这些人对自己的支持和拥护,有朝一日,就能靠这些人上位。
果然,那些羌族可没有董卓这么多的心思,一方面是畏服于董卓的凶悍,一方面又感激董卓的豪爽,所以有很多的人都愿意归附他,愿意听他调遣。
据说有那么一次,一个羌人的豪杰看到董卓家里的牛羊,为了招待客人已经宰杀的所剩无几了:“哎呀呀,怎么能让董卓兄弟吃这样的大亏呢?那什么,我也得表示表示嘛。”这么一表示,就从大老远的草原上赶来上千头牛,全部送给了董卓!可想而知,当时董卓在羌人心目当中的地位该是有多高啊!
除了结交羌人部落之外,董卓也非常重视自己在当地汉族豪强当中的地位和影响,凭借自己非凡的才干,拉拢、兼并其他的势力,不断巩固扩大自己的力量。在汉民族当中他经常扮演游侠豪杰的角色,当地汉人都称他为剑侠,顾名思义,这个侠,就比一般的侠要更贱咯!
与此同时,董卓还刻意收养了一大批失魂落魄、无家可归的游民,说是游民,其实就是内地的无赖。这些人除了只知道吃喝之外,就是拍胸口讲义气:“董大哥这么会做人,我们吃他的喝他的,以后要用得着咱们的地方,咱们就拿命还给他罢!”
这样七搞八搞,结交了羌人,笼络汉人,又有了武装打手,董卓已经成为闻名陇西的风云人物了,不管是在官方还是在民间,董卓这两个字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虽然,董卓在边疆上搞得风生水起,但是董卓显然是不满足于边境豪强的名分的,总觉得自己应该有更多的上升空间,“老在边境玩,穷乡僻壤的有什么好玩啊?玩来玩儿去,就是牛啊、羊啊、马啊什么的,我得向上走,向中原走,向朝廷**走!”
就在董卓磨刀霍霍的时候,碰上东汉**政府正急于解决西羌的问题,陆陆续续向西北边境派出了很多的强人和部队。这便是后来的“凉州三明”,分别是皇甫嵩的叔叔皇甫规字威明,段炯字然明和张焕字继明,凑巧三个人的表字里面都有个明。
这“凉州三明”来到地方上,也想借地方的力量来缓解西羌的危机,毕竟这当地的势力对于西羌问题知根知底,他们平时就和羌人生活在一起,借助他们的力量,自然可以事半功倍!
所以,很多人就推荐了董卓。建宁元年(167年),董卓终于如愿以偿,踏入仕途,担任了羽林郎。不久之后,就因为军功升为军司马,跟随“凉州三明”之一的中郎将张奂征讨在凉州反叛的羌人。
征战当中,董卓抓住机会极力表现自己,把他那股子勇猛强悍在平叛战争当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纵横冲杀,左右开弓,战绩突出,因功升为郎中;后来又升为广武令,都尉,校尉,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可谓是坐了火箭一般。
在西凉平羌的战争当中,这董卓表现得如此扎眼,汉帝刘宏在撤掉卢植以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董卓:“哦,羌人反叛是反叛,黄巾反叛也是反叛,说到底不都是反贼吗?所以把他从西面调过来,让他到中原地区开开练,让他去平定张角,以他的能力这事准没跑。”
初平元年,董卓被任命为东中郎将,持节,代替卢植与张角交战。结果,欺负惯了边境蛮夷的董卓,却像是不会打仗了,被黄巾军打了个满地爪牙!
黄巾之乱堪堪平定,西凉又闹起来了。
初平二年,即是今年,董卓再次被征召为中郎将,跟随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征讨边章、韩遂等人,在这里董卓将与孙坚碰面,外加一个陶谦。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董卓与孙坚这两个猛人同在一个锅里舀饭吃,旁边还有一个搅屎棍(陶谦),那还能有好么?他们命中注定,就此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