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三国之我是反贼 > 第三十六章 建立政权

第三十六章 建立政权

    自从铁场回来之后,玄晔便有些魂不守舍了,经常盯着那张自制的“中国地图”发呆,“地球仪”也被他明目张胆地摆上了“办公桌”。

    他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或许比一统天下还要艰难地多,他却不能说,说了也没人信。

    他决定要走一走,试一试,即便只剩他孤独一人。

    良山太小,承载不下他的想法,人口才区区一两万人,地方不到百里,资源既没有煤炭,也缺铁,木材也缺,更重要的是缺人才,或许还缺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汉廷的达摩克斯之剑随时可能斩下:中原腹地,岂容反贼酣睡?

    玄晔一边力所能及地得抓紧时间,铺下工业的摊子,一面出兵“扩张地盘”,扩大战略纵深。

    良山处于三郡交界,西北面是东郡辖境的谷城县和东阿县,他没有实力去碰人家的县城,于是决定出兵紧邻良山西面的东平乡。东平乡夹在良山与济水之间的狭长沿河平原上,其乡治就在青龙山北面不远。

    此役的主力是臧袭的水师,作为刚刚成立不久的“伪水师”,主将又非专业的水师人才,战力确实堪忧;然而作为此次攻击目标的东平乡也只是一个小小的乡,正规军接近于零的存在,相当于肉鸡一枚。新手抓鸡,结果不言而喻。

    臧袭率领水师数十艘“战舰”,从阳谷山江沟水寨一路南下,水陆并进,手到擒来,东平乡被一鼓而下。顺风战打起来很爽,尤其对于菜鸟来说,更容易自信心膨胀。沿着济水继续南下,一不留神,就冲到了东平国须昌县的南通乡乡城下。幸福真是来得太突然了,守将竟然不战而逃了!

    有便宜挣,傻子才不捡呢?于是,红巾军顺手就把南通乡收入囊中!

    这南通乡一下,向南直达东平国都无盐便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了,东平国相肯定不会再视而不见了。于是玄晔只在那里留下一个屯驻守作为前哨,郡兵若大举来犯,不必交战,即刻退走。

    红巾军水师主力暂时驻扎石碣,扩建水寨,继续补充水军。这其中,又有周边的一些散贼、水匪和难民前来依附,臧袭依照玄晔的指示将他们收拢,并从中选拔懂水性之人编入水师;又从全军抽调懂水性之百战老兵作为军事为骨干,正式组建成一个营的编制。以臧袭为水师营长。

    全营暂编为两个部,一部为水师兵,一部为陆战兵,全营共两千余人。大小战船上百艘,其余舢板之类的渔舟无算。玄晔又下令,四处收购大型船只(造船暂时就别想了),挑选一些高大坚固的船用于水战;其余用于运输,调归于辎重队使用。

    玄晔对于这时候水战的兵种细分、战斗方式和人员编制确实不甚了解,只能按照步兵编制暂编,以后在实践中再慢慢调整了。

    于是,玄晔的地盘几日功夫又扩大了两倍,辖三个乡:阳谷乡、东平乡、南通乡,相当于一个县的地盘了。

    接下来,还是那一套:打土豪,分田地,减租税,免徭役,练民兵。一时间整个良山地区,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哎,枪打出头鸟啊,玄晔这么干,就是在粪坑旁边打地铺,离屎不远了!)

    且说玄晔收了三个乡的地盘,又要治民,一个“乡政府”管三个乡,怕是不太妥当,是不是应该成立一个“县政府”?

    参照汉朝制度: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县设县长,令、长同为县的长官,但品秩不同,令铜印黑绶、秩六百至石千石,县长铜印黄绶、秩五百石至六百石。(侯国的长官称相,邑的长官也称令,道置长。)

    县置丞一人,主管文书、档案、仓库、监狱等,实为县令、长的副手,大小事务无所不包,铜印黄绶、秩四百石。

    大县置县尉二人,小县置一人,主管地方治安、缉捕盗贼,秩同县丞。县丞与县尉是县的长吏,只能由朝廷直接任免。

    其下又有:功曹,掌县吏的考绩等第升降;令史,管理文书档案;狱掾,县狱的典狱长;文无害,所谓公平吏,掌巡查监狱,复查案卷,以防止冤狱;治狱吏,县狱之狱卒;厩驺,掌一县车马之政;仓吏,县库之长官,等。

    诸县出产盐的,置盐官,负责管理盐场、盐矿,征收盐税;出产铁的县置铁官,负责冶炼、铸造;在手工业发达的县置工官,负责管理工匠、征收工商税赋;在水产发达的县置水官,负责管理渔场、征收税赋。以上这些官吏不隶属于郡县,均隶属于少府,属于皇室“管家”的派出机关。

    玄晔不管这些,按照缩小版的“三省六部制”重新设立。

    县长领县府,设六掾,即:吏掾,掌县吏的任命、考绩和升降等;户掾,掌民户口,税收;刑掾,掌巡捕、治安;工掾,掌工商、工程、水利、道路等;礼掾,掌学校、考试、教化;兵掾,掌军备后勤。掾下设房,如巡捕房等,下置若干属吏办事人员。

    设县尉府,掌民兵,守备。

    又设廷尉府,掌司法审判和监狱。

    玄晔任命:诸葛昝为县长;徐杰为县尉,除了掌握民兵,还兼领一个守备营;宁俭为廷尉。他自己坐镇的司令部,自然要凌驾于“三府”之上。

    制度框架就这样确定下来了,主官也已任命,其下的属员怎么充实,即行政人才哪里去找,又是个大问题。玄晔也才真正感觉到治理天下确实要比打天下难得多,这才区区一个县,屁大点地方就要操心死人了,以后要是治理一郡,一州,一国,不敢想了。

    说到底,万事开头难,人才是个瓶颈。多羡慕曹老板和袁老板,创业伊始就有那么一大班人才跟着,他们自己只要考虑大方向就可以了,动动嘴皮子就有人去执行了,生在世家大族就是先天优势啊!

    “刘大耳,我算是明白同为草根的你,创业有多艰难了,你的坚韧我是比不上了。你现在估计还在那个什么安喜县当县蔚吧?曹老板,你还在济南国当国相么?你们都是官,就他娘的老子一个是贼!老子来的晚了一步,只能埋头苦干,默默赶超了。”玄晔心里埋怨道。

    济南国相府里,曹操正在察验一大撂涉嫌贪赃枉法的官员的资料,忽然打了个喷嚏:“谁他娘的在背后念叨本相!”

    至于就任安喜县蔚的刘大耳有木有鞭打督邮,挂印跑路,却是不晓得了。

    “对啊,现在老曹可能还在济南任上呢,离这里可是不远,要是老子现在就把事情闹大了,会不会把他引过来?他后来可是被任命为东郡太守的,虽然他没有去就任,而是回家隐居了。老子就在东郡这边闹事,要是他觉得有战可打,改变主意了,想和我玩玩,拍拍屁股就过来赴任了,怎么办?老子现在还太嫩,本钱太小,玩不起啊!一个不好,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本钱全赔了不说,搞不好还把小命玩完。小命没了也就罢了,老子的女人也要被老曹全接收过去,不行!这绝对不行!所以,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克制,克制,不要再去刺激朝廷了!”想着想着不禁冒了一身冷汗。

    玄晔本打算秋收完之后就实行东进战略,拿下东平国和泰山郡,这样就能够俯瞰四方,不管是北上冀州,东进青州,西取兖州或是南下徐州,都是随心所欲。而且岱岳地区,地形复杂,进可攻,推可守,除非以十倍兵力四面围攻,否者绝难剿灭。此时,他却有些动摇了,赶紧暂停对外扩张的军事行动。

    玄晔之所以此时还未面临朝廷大军的讨伐,蹦跶得那么欢实,却是多亏了韩遂、边章、北宫伯玉、李文侯在西凉闹得风生水起,以致朝廷无暇东顾,拍死他这只毛毛虫,就连一直惦记着他的皇甫嵩也被调去了关西。但是,他们的结局玄晔是清楚的,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

    马上就要入冬了,玄晔除了派出几只剿匪小分队,扫荡残余,日子渐渐清闲下来。不过大部分时间还是泡在“工业园区”,捣鼓他的“国营”工厂。

    成衣厂、纺织厂、造纸厂、印刷厂、酒厂、钢铁厂和兵工厂,这七大工厂是玄晔的重点项目。

    成衣厂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要他出资出主意就可以了;改良纺织机,他虽然有心,却是无力,他前世哪里了接、触过纺织行业,甚至连纺织机都没见过实物,不是他现阶段能做成的。

    造纸有纸坊亭的技术基础支撑,他也不必太费劲,所作的不过是召集能工巧匠,投入大量研发经费,改良纸张的质量和提高产量。

    印刷厂只要他吩咐一声,做出来分分钟。

    酿酒却是个见效最快,收益最好的项目。

    话说汉末之季,非只英雄争霸,酒豪亦众:刘表特制大中小三爵,分容酒七、六、五升(即1.4kg/1.2kg/1kg);郑玄“饮酒一斛”(20kg);袁绍必欲其醉而不得;卢植也是一石(斛)的量;蔡邕“饮至一石,尝醉,在路上卧,人名曰醉龙”;华歆“石余不乱”;满宠“饮酒至一石不乱”;周瑜三爵之后,曲有误,知之必顾;不过最牛的或应是邴原,“终日不醉”……牛逼吧!

    不过,这时候的酒都是浊酒,相当于后世农村的酒酿(也叫甜酒)或者啤酒。蒸馏酒还没有发明呢。对于酿酒,玄晔是个外行,但他却知道做蒸馏酒的原理和设备。

    蒸馏器,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再简单过不了,学过初中物理的就知道。况且,玄晔前世在农村,每到过年,家家户户几乎都有酿酒,煮酒自然也不陌生,还帮着烧过火,挑过水,掏过酒糟呢。

    酿酒费时费力,粮食消耗也大,良山地少民寡,粮食还不够吃呢!他没什么兴趣自己酿酒,他所谓的酒厂,只是把市场上的浊酒买回来,用蒸馏器进行深加工,这个产品附加值就蹭蹭往上飙了。浊酒一斗十余钱至数十钱。

    当然,他制作蒸馏酒的目的,起始并不是用来喝的,而是制成高纯度的烈酒或者酒精,用作医疗。随着产量的扩大,流向市场也是必然。

    要是这种烧酒,谁一口气喝一石试试?

    这时的浊酒虽然度数和啤酒差不多,却比啤酒要香醇甘甜许多,入口细腻丝滑。加热后更是柔软,暖胃,但后劲大;不像啤酒,硬邦邦的,只能夏天喝,而且胃胀。

    这百酒一出世,就广受好评,尤其是军中将士,对这种烈酒更没有抵抗力了。尤其是冬天,喝一口暖胃,喝二口出汗,喝三口就能脱衣下河!有的将士甚至不惜在训练中故意把自己弄点伤,好去医务室讨一口酒精,掌握烈酒供应大权的女医兵,更受欢迎了,各种巴结和献殷勤。

    钢铁是重中之重,不必说。兵工厂,前期只对军内供应武器装备,刀剑、长矛、铁铠不用说,玄晔还造出几门小型火炮。兵工厂属于军事绝密,不归县府的“工掾”管,而是直辖于玄晔的司令部。

    另外还成了军情司,以商务为外衣,以纸张、书本、成衣、烧酒为核心商品,往周边郡县开拓店铺,并以店铺为基点,构建情报网。仅仅在一年之后,就把书店和酒店开到了洛阳城。

    为了节约人力,充分利用水利机械,方便河水两岸灌溉,玄晔终于决定,乘着冬季枯水期,把谷水截流,筑堤。全军全乡齐动手,大半个月就能完成。

    堤筑的同时,一条水渠也在谷水东侧形成,流经工业园区,水渠之中水排密集,开闸放水之后,就能利用水力带动水排。

    水排就是工厂的动力:带动炼钢的鼓风机,钢铁铸件的轧制,刀枪铠甲的打制……有了这个动力系统都能建成流水线了,既节省了人力,又大幅度地提高了产能。

    玄晔亲自担任第一任兵工厂长,研究刀剑等制式装备的制造改良工艺,在他的主导下,全部采用倒模铸件的标准化生产和流水线。即,从钢水,引入模具,冷却形成刀胚,锤炼,淬火,抛光,加上木柄,革带,刀鞘等一条龙,每一道工序都由专门的人负责。还通过改进环首刀,制成了横刀和有弧度的骑刀。

    预计半年之后,所有的人马都能换装,甚至还能装备一批铁甲。到那时,这支人马的武器装备将会得到一大截的提升,只要不碰上汉廷的**军,其它地方杂牌都是菜。

    至于火炮的铸造,只是试验性的,在没有取得一个稳固的地盘和成规模的军事优势时,他不会使用出来的。他准备将第一批火炮装备给水师。

    火药也是瓶颈,没有稳定的硝、硫来源,火炮就算造出来也是废铁。而且这种实心炮确实没什么鸟用,除了听响玩,吓唬人。

    这时代的火炮最合适的地方,也就是水军了。这时代的水军作战效率太低,除了用弓箭脸对脸地射,就是接舷跳帮战,再不就是用船对撞两下。要是有火炮,远了轰实心弹,近了打散弹,还能让你接舷,你还能看清我的脸?

    随着部队的扩编,斥候兵供不应求,赵信所领的斥候队被分散到各个部曲之中当任骨干,尖刀队则向着特种兵的方向发展,利用全军大比武,挑选特战队员,充实尖刀队。

    实战练兵也没停,每个队轮流出去剿匪。这是一项不错的收入,不仅有大批俘虏,还有不菲的钱粮缴获;还能把那些山寨变成自己的据点,吸纳流民,开荒种地,形成根据地。

    年底时,代表东平国境的沙盘上已经秘密麻麻地插满了红旗。对官府来说,土匪绝迹,是好一番太平景象。对红巾军来说,农村包围城市,只要时机成熟,即可拿下东平国全境,不成问题。年后又开始向泰山郡渗透。

    事实上,玄晔占领良山并没有被郡国和州刺史重视:“攻陷的不过是些穷乡僻壤,他们人数不过千余人,这种小毛贼天下多了去了,要是都要操心,那还让不让人活了?”

    至于后来,玄晔的一系列小动作,那些郡县官吏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尽可能地隐瞒和回避。因为年底要到了,他们要政绩,他们要想办法捞钱过年,而不是和那些个小毛贼去斗心眼,费心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