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海汉在政治、经贸方面采用的诸多超前手段,范迪门虽然也能根据实际状况作出一些解读,但更多的时候却是强烈感到跟不上海汉的节奏。自己还在费力揣测海汉运用报纸这种媒体的手段和目的时,人家早已经迈过了这一步,走到前面老远了。刚才所作的这些猜测和预料,不定海汉早在实施之中甚至已经完成了其中一部分,就算全都料中也对海汉难以产生影响。
当然范迪门也明白苏克易给自己展示这些商业报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击自己的信心,而是想让自己注意到这些报纸不仅是海汉手中的利器,同样也可以为东印度公司所用。
这种商报上的广告五花八门无所不包,显然其审查的严密程度远不及时报,基本上只要肯花钱,就可以在报上发布商业信息,这对于远在巴达维亚难以向大明进行自我宣传的东印度公司来,的确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宣传平台。
荷兰商人们不远万里运到巴达维亚的那些来自欧洲和中东地区的手工艺品,在远东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市场,而且也并非海汉那种量产的工业品所能取代,只是巴达维亚距离大明这个最大市场的航程太远,加上双方的摩擦一直不断,贸易往来也一向不太顺畅。海汉控制了福建海峡之后,东印度公司部署在大员的贸易机构也基本失去了作用,日子就更不好过了。若非如此,范迪门大概也不会这么容易就答应了加入海汉主导的南海贸易联盟,委屈求全到底也还是为了能把生意继续做下去。
如果将囤积在巴达维亚的货物运来三亚,再在海汉的商业报纸上刊登出售广告,肯定还是会有识货的商人下单采购,这样慢慢操作起来,或许也能逐步将来自西方的商品再次打入大明的市场。另外东印度公司希望从大明购买的各种商品,也可以在报纸上刊登求购信息,这样或许就会有供应商自行登门了。
不过片刻工夫,范迪门便已经想到了好几种利用这商报谋利的办法,欣喜之余也更觉得海汉的手段了得。如果东印度公司早年有人能想出这种办法,或许与大明的贸易状况就会是另一番景象了吧?
但范迪门旋即又推翻了自己的想法,海汉能采用这种手段来影响和调控市场上的贸易状况,是建立在其已有的政治影响力、军事保障、贸易规模以及与大明同祖同宗的文化基础之上,而这些却几乎全是东印度公司的短板,就算勉强能搞出这么一份报纸来,也不太可能达到同样的成效。而且海汉名下的银行在福广两地的主要港口和城市都开设有办事处,让往来于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商人基本脱离了使用金银货币的交易,这种便捷是其他任何一国都无法提供的。
虽然银行这种金融机构对来自欧洲的范迪门来并不陌生,威尼斯人早在12世纪就已经建立了银行从事金融业务,但他在三亚参观了海汉银行的运作之后,不得不承认海汉人的操作水平和业务范围都远远胜过欧洲的同行,如果想将西方银行机构引入海汉所控制的地区进行运作,无异于自取其辱,而且很可能会被手段更为高明的海汉人使用金融手段给玩到垮。
想与大明建立贸易关系,就绕过不海汉这一关,而且必须要使用海汉所提供的商业宣传平台,金融结算手段和转口贸易港才行。这些条件结合起来,无疑是一个跳进去就爬不出来的大坑,但东印度公司想要打破以往的贸易屏障,还真是非跳不可。
站在理智的角度来看,范迪门也知道如果让东印度公司跳进去,固然能够赚到一些利益,但更多的却是成全了海汉,让其所能控制的商业渠道又增加了一条。但如果不往里跳,东印度公司在远东地区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都将会继续被压缩,特别是在南海贸易联盟成立之后,如果被排挤在外就基本等同于失去了远东地区大半的市场。
此外还有一个迫使范迪门做出选择的因素,就是竞争对手葡萄牙人。见风使舵的葡萄牙人早在1628年就与海汉达成了合作协议,在海汉贸易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也是目前的东印度公司还无法赶上的。正因为如此,葡萄牙人从大明和海汉所得到的商业资源也非常多,在近几年中的贸易量已经超过了贸易状况逐年下滑的东印度公司,在进入远东地区的欧洲国家中排名第一。
得到海汉扶持的葡萄牙不但在贸易方面打开了局面,而且海汉明显在暗中还对其提供了军事支援。据范迪门所知,葡萄牙在马六甲海峡乃至印度果阿殖民地,其武装水平都有明显的提升,而其装备的武器极有可能就是来自于位于三亚内陆的海汉兵工厂。如果东印度公司继续站在对立面上,很有可能下一次攻打巴达维亚城的就不再是什么马打蓝土人了,而是武装到牙齿的葡萄牙与海汉所组成的联军。
促使范迪门下决心跳坑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政治因素也有经济因素,还有来自军事上的压力。如果能找到更为合适的解决办法,范迪门其实并不愿意做出这样的选择,他也知道一旦顺从,东印度公司就很难再重新站起来了,然而现实很残酷,并没有留给他更多的选项。
范迪门无奈地摇摇头,驱散脑子里一些不切实际的念头,对苏克易吩咐道:“庆典之后,接下来各国还会就贸易联盟的协议进行磋商,到时候大明、安南两国的事情就交给你来处理了。”
苏克易心知这是范迪门在放权给自己,应该也算是一个考验,在谈判中能为东印度公司争取到多少利益,大概就是范迪门评分的标准了。当下苏克易连忙应下来,心中便开始盘算庆典之后的谈判了。
本,为防盗以下内容稍后重新编辑
对于海汉在政治、经贸方面采用的诸多超前手段,范迪门虽然也能根据实际状况作出一些解读,但更多的时候却是强烈感到跟不上海汉的节奏。自己还在费力揣测海汉运用报纸这种媒体的手段和目的时,人家早已经迈过了这一步,走到前面老远了。刚才所作的这些猜测和预料,不定海汉早在实施之中甚至已经完成了其中一部分,就算全都料中也对海汉难以产生影响。
当然范迪门也明白苏克易给自己展示这些商业报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击自己的信心,而是想让自己注意到这些报纸不仅是海汉手中的利器,同样也可以为东印度公司所用。
这种商报上的广告五花八门无所不包,显然其审查的严密程度远不及时报,基本上只要肯花钱,就可以在报上发布商业信息,这对于远在巴达维亚难以向大明进行自我宣传的东印度公司来,的确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宣传平台。
荷兰商人们不远万里运到巴达维亚的那些来自欧洲和中东地区的手工艺品,在远东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市场,而且也并非海汉那种量产的工业品所能取代,只是巴达维亚距离大明这个最大市场的航程太远,加上双方的摩擦一直不断,贸易往来也一向不太顺畅。海汉控制了福建海峡之后,东印度公司部署在大员的贸易机构也基本失去了作用,日子就更不好过了。若非如此,范迪门大概也不会这么容易就答应了加入海汉主导的南海贸易联盟,委屈求全到底也还是为了能把生意继续做下去。
如果将囤积在巴达维亚的货物运来三亚,再在海汉的商业报纸上刊登出售广告,肯定还是会有识货的商人下单采购,这样慢慢操作起来,或许也能逐步将来自西方的商品再次打入大明的市场。另外东印度公司希望从大明购买的各种商品,也可以在报纸上刊登求购信息,这样或许就会有供应商自行登门了。
不过片刻工夫,范迪门便已经想到了好几种利用这商报谋利的办法,欣喜之余也更觉得海汉的手段了得。如果东印度公司早年有人能想出这种办法,或许与大明的贸易状况就会是另一番景象了吧?
但范迪门旋即又推翻了自己的想法,海汉能采用这种手段来影响和调控市场上的贸易状况,是建立在其已有的政治影响力、军事保障、贸易规模以及与大明同祖同宗的文化基础之上,而这些却几乎全是东印度公司的短板,就算勉强能搞出这么一份报纸来,也不太可能达到同样的成效。而且海汉名下的银行在福广两地的主要港口和城市都开设有办事处,让往来于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商人基本脱离了使用金银货币的交易,这种便捷是其他任何一国都无法提供的。
虽然银行这种金融机构对来自欧洲的范迪门来并不陌生,威尼斯人早在12世纪就已经建立了银行从事金融业务,但他在三亚参观了海汉银行的运作之后,不得不承认海汉人的操作水平和业务范围都远远胜过欧洲的同行,如果想将西方银行机构引入海汉所控制的地区进行运作,无异于自取其辱,而且很可能会被手段更为高明的海汉人使用金融手段给玩到垮。
想与大明建立贸易关系,就绕过不海汉这一关,而且必须要使用海汉所提供的商业宣传平台,金融结算手段和转口贸易港才行。这些条件结合起来,无疑是一个跳进去就爬不出来的大坑,但东印度公司想要打破以往的贸易屏障,还真是非跳不可。
站在理智的角度来看,范迪门也知道如果让东印度公司跳进去,固然能够赚到一些利益,但更多的却是成全了海汉,让其所能控制的商业渠道又增加了一条。但如果不往里跳,东印度公司在远东地区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都将会继续被压缩,特别是在南海贸易联盟成立之后,如果被排挤在外就基本等同于失去了远东地区大半的市场。
此外还有一个迫使范迪门做出选择的因素,就是竞争对手葡萄牙人。见风使舵的葡萄牙人早在1628年就与海汉达成了合作协议,在海汉贸易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也是目前的东印度公司还无法赶上的。正因为如此,葡萄牙人从大明和海汉所得到的商业资源也非常多,在近几年中的贸易量已经超过了贸易状况逐年下滑的东印度公司,在进入远东地区的欧洲国家中排名第一。
得到海汉扶持的葡萄牙不但在贸易方面打开了局面,而且海汉明显在暗中还对其提供了军事支援。据范迪门所知,葡萄牙在马六甲海峡乃至印度果阿殖民地,其武装水平都有明显的提升,而其装备的武器极有可能就是来自于位于三亚内陆的海汉兵工厂。如果东印度公司继续站在对立面上,很有可能下一次攻打巴达维亚城的就不再是什么马打蓝土人了,而是武装到牙齿的葡萄牙与海汉所组成的联军。
促使范迪门下决心跳坑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政治因素也有经济因素,还有来自军事上的压力。如果能找到更为合适的解决办法,范迪门其实并不愿意做出这样的选择,他也知道一旦顺从,东印度公司就很难再重新站起来了,然而现实很残酷,并没有留给他更多的选项。
范迪门无奈地摇摇头,驱散脑子里一些不切实际的念头,对苏克易吩咐道:“庆典之后,接下来各国还会就贸易联盟的协议进行磋商,到时候大明、安南两国的事情就交给你来处理了。”
苏克易心知这是范迪门在放权给自己,应该也算是一个考验,在谈判中能为东印度公司争取到多少利益,大概就是范迪门评分的标准了。当下苏克易连忙应下来,心中便开始盘算庆典之后的谈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