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小公爷 > 第362章 会不会把我吊起来打一顿

第362章 会不会把我吊起来打一顿

    在当爹的面前认怂,不丢人!

    “对了,老豆,上次说的事情,您考虑的怎么样了?”李云睿转移了话题。

    “事情?什么事情?”李景隆被李云睿一问,有些懵逼。

    “就是辞官那事……”李云睿偷偷的翻了翻白眼。

    从本意上来说,李云睿当然不想着李景隆辞官,他创这么大的产业,如果在朝廷中,没有个实力豪横的高官给自己做后台,到时候李云睿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有人会说了,太子、太孙、徐家这些人不都会是李云睿的后台吗?有这种想法,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李云睿的产业挣钱了,首先扑上来的人就是这些人,当然这些人不会亲自出面,他们会通过各种白手套、黑手套,蚕食、挖空李云睿的产业。

    但李景隆遭了朱棣的忌讳,如果李景隆呆在朝廷里,那李家就得天天活得提心吊胆……

    形势比人强啊,胳膊拧不过大腿!

    “不行!这事连想都别想!”李景隆说这话时,态度非常坚决。

    李景隆态度这么坚决,并不是他贪恋官位,好歹他也在官场混了快二十年了,什么样的阵势没见过?

    太祖一朝,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杀得人头滚滚,李文忠死的不明白,至今还是悬案;李家在夹缝中寻找机会,才得以求生存。

    建文一朝,朱允炆先用周王作伐,测试李家忠心;然后再让李景隆出战,逼李家站队朱允炆;好在李景隆最后一招献城门,洗清了自己身上建文标签。

    虽然李景隆凭借献门之功当上了文臣之首,也没有洋洋自得。当穿越后的李云睿告诉他,朱棣会对李家下手时,李景隆也是心惊不已。

    身为三朝老臣,李景隆见惯了风雨,知道帝王之心,深不可测。

    今天你是出谋划策的手下爱将,明天你就是图谋不轨的奸臣;今天你是战功卓著的心腹臣子,明天你就是犯上作乱的逆臣!对于帝王来说,臣子不分好坏,不分忠奸,因为好坏和忠奸都是相对的:比如在皇帝眼里,太监都是忠于自己的人,依附自己而生存;但在群臣眼里,太监就是一群祸害、奸党。

    皇帝只在乎自己的颜面和权威,以及帝位的传承,一旦臣子冒犯了皇帝的颜面与权威,或者影响了帝位传承,轻则遭贬斥,重则抄家灭族。

    李景隆心中清楚,自己就是属于冒犯了皇帝颜面和权威的那一拨,肯定在朱棣的小黑本上,记录得一清二楚,遭到报复是肯定的。

    但李景隆决定熬下去,这倒不是李景隆贪恋官位,不争是一种智慧,但有时候,争也是一种需要。李景隆的打算很简单,那就是把爵位想办法传给李云睿,这是他考量了很久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听了李景隆的话,李云睿皱了皱眉,说到底,李景隆还是在考虑李云睿的前程,一个有爵位的穷酸和一个没爵位的首富,在大明,两者的地位天差地别。

    “老豆,既然你想跟皇帝争一争,咱们就想法创造点条件与机遇……”李云睿眼珠子转了转,说道。

    争,肯定不能一脑门子热血,无视一切规则,要有策略的争,要有原则的争。

    “你有什么想法?”李景隆看了看李云睿,有些不解的问道。

    “如果您出面向朝廷献上一种亩产千斤的农作物,你说皇帝会不会对李家网开一面!”李云睿说道。

    “多少?”李景隆听了李云睿说的数字,差点没炸掉。

    别说亩产千斤,就是亩产五百斤的农作物献给皇帝,皇帝都能跪下喊你爸爸。

    大明的土地,亩产量差异特别大,北方以麦子为主,亩产量大约在1.3石,折合后世的重量就是208斤;而以米为生的南方,产量略高,亩产为约为390斤。明朝是十六两为一斤,因此按照明朝的度量衡,小麦的产量大概在一百二十斤,大米产量为二百四斤。

    明朝人口从洪武年间到万历年间,人口一直稳定在六千万上下,没有办法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粮食产量不够。

    朝廷和皇帝关心这个问题吗?当然关心了!

    老百姓肚子吃不饱,就会起来造反,皇帝的位子就坐不稳,官员就会被追责。

    如果真有一种亩产千斤的农作物,那么老百姓就不会饿肚皮,那么社会面就稳了,离天下大治的局面就不远了。

    “千把斤吧!”李云睿没打算一次性把手里的东西都交出去,凡事都要有计划。能把土豆交出去,李云睿已经是大发善心了。

    “这世上哪有这样的粮食?”李景隆很显然不相信,问道,“你莫不是在戏耍为父?”

    “我骗您做啥?那东西就种在我们家后院呢!”李云睿笑了笑说道,“不过种子有限,刚开始只种了五亩,前些日子,我又让福伯用扦插的方法,增加了十亩!”

    “这么少?”李景隆听了之后,皱了皱眉头!

    “就是因为少,所以才有您的机会!”李云睿压低了声音说道,“老豆,您想想,一个全新的物种,产量之大令人咋舌,皇帝肯定会找人主管这个作物的推广,到时候您主动上书,要求担纲作物推广,这不就是机会吗?”

    李云睿打算很简单,李景隆先上书献宝,引起朱棣重视,然后主动揽下推广土豆的任务。

    种一亩土地需要两百斤土豆,一般情况下,土豆的亩产量为3000斤左右,也就是说李云睿手里的土豆,今年丰收后,撑死了能收五万斤土豆。这五万斤土豆,想在大明掀起浪花,简直是痴人说梦。

    要想完成土豆在大明的推广,没有个三、五年的功夫,连种子都准备不好!只要朱棣让李景隆担纲推广土豆,那么三五年内,李景隆就是安全的!

    有人会说,想推广一个全新的农作物,哪有那么简单?历史上的明朝后期,很多高产农作物传到中国,例如土豆、地瓜、玉米,那么多年,也没见朝廷把这些农作物推广下去。

    其实这里面是有原因的,一是在明末,农**动、外地侵扰、国外势力侵略与骚扰,都使得朝廷忙于巩固政权,对于其推广农作物有心而无力;二是玉米、红薯、土豆,作为外来农作物,口感没有受到普通百姓的欢迎。

    现在的大明,正处在一个上升的阶段,朱棣为了获得天下百姓的认可,肯定会下大力气推广新作物;至于口感,对于李云睿来说,一点问题都不是,他自己可以拿土豆做出五十种不同的菜肴……

    李景隆听了李云睿的话,沉默了半晌,开口问道,“你确信那新粮能亩产千斤?”

    “我要说两千斤,您会不会把我吊起来打一顿?说我戏耍您?”李云睿说完这话,往后挪了挪身子,生怕李景隆揍他。

    毕竟,这个产量有些匪夷所思了,超出了李景隆的认知水平!

    见儿子这么说,李景隆一脑门黑线。

    “老豆,最早的五亩土豆,福伯在二月二十(农历)左右种下去的,现在都两个多月了,按道理来说,最多再有二十多天,就可以收了!”李云睿挠了挠后脑勺,说道,“要不过个几天,您上道折子,请皇帝或者太子亲自来参加一下,毕竟这也是千古盛事,能名留史册的那种……”

    “此事,容为父仔细斟酌一番!”李景隆想了想之后,说道。

    “成,您就慢慢考虑!反正还有二十多天,也不急在这一时半会儿……”李云睿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