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小公爷 > 第223章 尽得帝王之术的精髓

第223章 尽得帝王之术的精髓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建文帝继位之后,一反朱元璋武治天下、重用武将的传统,开始大肆重用文人、士大夫。首先将六部尚书从正二品升为正一品官员,将各布政司布政使提升为正二品,这一操作无疑会获得文官的支持;凭空升官,试问哪个人不愿意?

    但此举引来武将集团从上到下的集体仇视。

    底层将领仇视的原因很简单的,老子们拼死拼活的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得了个百户、千户、指挥使,一干就是几十年,升不了官、发不了财,凭什么皇帝动动嘴,这些文官就能官升三级?这不公平!

    高层武勋们仇视的原因很复杂,一般来说,新帝继位必须笼络各方势力,朱允炆只犒赏文官,把武勋扔到一边不管,这是明显的重文抑武的信号。前宋崇文抑武,武将们悲惨的经历,身为武勋怎能不知道,他们岂能接受那种被文官颐指气使、呼来喝去的悲惨人生。

    李景隆的控诉,让李云睿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一下真实历史,“朱允炆的脑子被驴踢了吗?他竟然出这种昏招?”

    “一群腐儒在他耳边,天天子曰诗云,你以为他能有什么见底?”李景隆的脸上露出一丝不屑,说道,“像方孝孺、黄子澄这些人,都是典型的书生,只适合在书斋里,手捧圣贤书,骂骂当朝者不公,控诉一下世道黑暗,根本不是合适做官。”

    这话一出,李云睿脑子里想起了《铜牙铁齿纪晓岚》中,纪晓岚和和珅的一段经典对话,纪晓岚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理想主义者,对官员们上下其手,贪污救灾钱粮的行为,可谓是恨之入骨;而和珅则作为一个具体干活的人,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的目的就是让饥民吃上饭,至于吃米还是吃麦麸,和珅并不关心。

    理想很美好,现实往往很残酷。

    会读书,不相当于会做官;读书好,不相当于能做官好。

    做官不仅仅是踏实肯干就能获得认可了,八面玲珑、圆滑世故、通情达理、世事练达,这些本事都需要。

    就像和珅所说,易子而食对于纪晓岚来说,只是书本里的四个字;对于和珅来说,就是眼么前儿的事,看到饥民吃锅里的肉,是个有良心的人就会痛心疾首,他能救得了一个人,但他能救下所有人吗?

    让官员贪,然后拿捏住他们的把柄,官员就得乖乖听话,等放完粮,饥民恢复生产后,拿出几个替罪羊,杀了祭天,以平息民愤,彰显皇上圣明。

    饥民们得救了,官员们钱捞了,和珅拿住了官员把柄,皇帝得了名声,一举多得,大家各自欢喜。至于被推出来的倒霉蛋,大都是不按规矩办事、贪得无厌的人,这种人,谁都不喜欢。

    黄子澄、方孝孺应该和纪晓岚是一类人!李云睿判断。

    “尤其方孝孺那个蠢货,锐意复古,居然提出要恢复周礼,还要实行井田制!”李景隆一脸鄙视的说道,“皇帝上台后,才灭他十族,灭他百族都不足以解恨……”

    井田制,好熟悉的名词!李云睿听了之后的第一反应,接下去就想破口大骂一句“腐儒之见”!井田制,本质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如果朱允炆真敢这么做,不用朱棣出手,大明的地主们就能把朝廷给推翻。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方孝孺,居然能提出这种弱智的政见,看来朱允炆的败亡,不是没有道理。

    “腐儒治国,必将祸乱天下,非百姓家国之福。”李云睿骂道。

    “我儿,没想到你年纪小小,就有这般见识,呵呵……”李景隆听了李云睿的话,开怀地笑了起来。

    “那是,你也不看看你儿子是谁……”李云睿很嘚瑟的说道。

    “连你都有这般见识,更何况淮西的文臣武勋。大明的天子姓朱不错,但大明的天下,不是他一家一姓的,是淮西几十万人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打下来的!”李景隆说道此处,情绪非常激动,挥舞着手臂,似乎想把这天撕扯开来。

    李景隆说的这一点,李云睿绝对能理解,历朝历代,起兵造反的人都是为了博一个前途,高官显爵、家缠万贯、与国同休,这些都是他们所求,否则谁愿意冒险干这活?打下天下来之后,大家共富贵,虽然皇帝会杀功臣,但留下的更多!

    “所以,淮西诸将领就准备让朱棣上位?”李云睿问道。

    “这是原因之一!”李景隆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继续说道,“俗话说,天作孽尤可为,自作孽不可活。朱允炆登基之后,自以为已经尽得帝王之术的精髓,根基还未稳定,在齐泰和黄子澄的撺掇下,就动了削藩的心思。”

    藩王权势过大,皇帝肯定会如坐针毡、战战兢兢,天天睡觉都不踏实。就像宋太祖赵匡胤说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但朱允炆想削藩,要先制定完善的策略,而不是逞一时之快。朱允炆上台没几个月,说句不好听的,连朝里的六部尚书,都不一定拿他的话当盘菜。道理很简单,威望不足!

    皇帝看上去威风八面、手握天下人生死大权,但这只是表面而已,要当好皇帝,就得有人听你的。没人给皇帝干活,就会出现“令不出紫禁城”的现象。怎么让下面的人听你的?光给官职、给爵位、给钱,肯定不行,皇帝得有威望、得有手腕。

    削藩的起因是因为藩王掌握大量边军,朱允炆要干掉这些威胁,上台后,应该首先巩固自身实力,想法笼络武勋集团,因为京城周边的卫所全部由勋贵统领。

    军队是皇帝掌控国家的基础,有军队在手,并且保证将领跟自己一条心,他再去削藩,或许还有胜算。

    可惜的是朱允炆先去笼络文臣,这就间接地得罪了武勋,让军队跟自己离心离德。

    令人诟病的还不止于此,朱允炆的削藩过程,也非常玄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