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秦汉传奇 > 71夜郎自大

71夜郎自大

    却说汉武帝有天去嵩山“嵩阳观”游玩,一进头门,看见一棵柏树,身材奇伟,枝叶茂密,不禁连声称赞:“哎呀!好大的柏树啊!”

    伴驾官员见皇上对这棵树赞不绝口,也都跟着说:“是啊!我们跟随万岁游遍天下,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大的柏树呢!”

    帝呼臣应议论纷纷,兴头越来越高。汉武帝面对此树仰望再三,感叹之余,一口将这棵柏树封为“大将军”。

    封罢“大将军”,又往后院走去,登上阅台,穿过二堂,来到正中院,这时迎面又看见一棵柏树,比“大将军”更大。汉武帝心中颇为懊悔,暗自想道:前院的柏树被封为“大将军”,这一棵咋封呢?不封吧,情理不顺;封吧,想不出合适的封号;把前院那棵树的封号移过来吧,自己身为天子,金口玉言,封号已定,不容更动。想来想去,最后拿定主意,只见他指着面前的大柏树说道:“朕封你为‘二将军’”一个随驾御使跪下奏道:“臣启万岁,这棵树可比前院那棵大得多呀!”他的意思是提醒汉武帝改封,但又不敢直言。汉武帝完全知道这位臣子的意思,但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明知封错了,却硬是不改。只见他把脸一黑,斥责那位大臣说:“什么大呀小呀,先入为主!”

    那位伴驾御使连忙叩头称“是”,别的伴驾官员见此情景,再也没人敢多嘴了。

    汉武帝封罢“将军柏”后,就离开了嵩阳观。

    嵩阳观里的两棵柏树虽然都受了封,可是心里都很别扭。“大将军”感觉自己名不副实,受之有愧,没脸抬头见人,日子长了,就慢慢变成了弯腰树。“二将军”觉得自己高大无比,倒被封为“二将军”,整天生闷气,肚子都气炸了,就变成了空心树。后来游人们给编了几句顺口溜:

    “大”封“小”,“小”封“大”

    “大将军”羞愧头耷拉,

    “二将军”不服肺气炸,

    “先入为主”成笑话。

    时到今日,这两棵汉封“将军柏”仍然生长在嵩阳观的大院里,“先入为主”这个成语也成了汉武帝知错不改的见证。

    却说武帝下诏来召相如,相如便与文君暂别束装上路。相如出门坐在车中,自思我昔日屈身酒保为人所笑,此次奉诏入京,主上谅有用我之意,将来必须高官厚禄衣锦还乡,方足一洗从前耻辱。正在沉思,车马忽然停住。原来成都城北有一桥名为升仙桥,又有送客观,乃是送行之地。相如车到此处,早有许多亲友闻他入京在此等候。相如急下车与众人相见,各道殷勤,叙谈片刻,彼此珍重而别。相如出到市门触起车中思想,命从人取笔,就在市门上题道:

    “不高车驷马,不复此过”。

    相如题毕驱车前进,一路晓行夜宿到了长安,入见武帝。武帝问道:“《子虚赋》是否亲笔?”相如答道:“《子虚赋》原出臣手,不过写的只是诸侯王打猎的事,算不了什么,请允许我再作一篇天子打猎的赋”,武帝遂令尚书给与笔札。相如遂作《上林赋》奏上武帝。《上林赋》不仅内容可与《子虚赋》相衔接,且更有文采。此赋以“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为假托人物,设为问答,放手铺写,以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帝王奢侈为主旨,歌颂了统一大帝国无可比拟的形象。武帝展览一周,觉得满纸琳琅目不胜赏,叹为奇才拜为郎官。

    一日相如从武帝至长杨宫射猎,武帝年富力强,最喜亲击熊豕驰逐野兽。相如上书谏阻,武帝见疏称善,乃罢猎而还。路过宜春宫秦二世被弑处,相如又作赋凭吊,武帝览辞叹赏,遂拜相如为孝文园令。

    司马相如一时春风得意,竟然产生了弃妻之意,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此刻早己忘却。文君独守空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寂寞的生活。

    终于有一天,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是表示夫君对自己“无意”的暗示?她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飘零随水转,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十分惊叹妻子才华横溢。遥想昔日的夫妻恩爱之情,不觉羞愧万分。

    汉武帝时期,南越一直是个“难剃头”,用一句话来形容它和大汉的关系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南越一会儿宣布“回归”汉朝的怀抱,一会儿又宣布独立,总之和汉朝的关系是若即若离。也正是因为这样,汉武帝没有少花费精力来处理南越的事情。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令番阳县令唐蒙出使南越,希望南越归附汉朝。

    《西游记》里的人参果,千年开一次花,千年结一次果,千年才成熟一次,而此时唐蒙就吃到了一种特殊水果,他惊问道:这是什么?

    招待的官员回答道:枸酱。

    唐蒙叹道: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有啊。

    官员回道:此物天上地下都没有,只有夜郎有。

    回到长安后,唐蒙交给汉武帝一个古色古香的小木匣,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串枸酱说:“臣这一次虽然无功而返,却有意外的发现。枸酱是稀世之果,产于夜郎,却能流通到南越,说明夜郎和南越是相通的。我们可以沿着枸酱从夜郎运往南越的路线,出奇兵智取南越。”

    武帝即从其请,拜唐蒙为中郎将,由巴郡符关前进,一路山岭崎岖,经了多日才抵夜郎国都。

    夜郎在南夷之中算是大国。唐蒙既至夜郎,入见夜郎侯竹多同。夜郎王向来独霸一方,不知中国情形,自以为据有大地惟我独尊。竹多同一见唐蒙到来,先是略感惊讶,随后不屑一顾地问:“汉与我国谁大?”唐蒙笑道:“汝国区区之地,如何比得大汉?”乃备述中国土地之大,人民之众,物产之多,文化之美,并将带来的丝绸字画、金银珠宝、金帛货物等厚赐夜郎王。这些东西在夜郎王眼里都是旷世珍宝,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他的脸马上多云转晴,态度也由“不友好”转变成“友好”。

    收了唐蒙的礼,竹多同作为“回报”,主动问唐蒙“有什么要求需要帮助”。唐蒙提出让夜郎国归附大汉的请求。竹多同表示可以考虑。不过他要征求各大酋长的意见。各大酋长见到唐蒙送来的奇珍异宝,个个都愿意投入汉朝的怀抱。

    夜郎国就这样被唐蒙的金钱外交搞定了。唐蒙回到长安后,汉武帝即封夜郎国为郡,并把整个南夷都划在他们的管辖之内。

    汉武帝复命唐蒙前往修治道路。唐蒙奉命到了巴蜀,竟按照征发军队制度调集士卒,人民以为要他当兵,不免私行逃走。唐蒙用军法诛其头目,巴、蜀百姓大为震惊恐惧。汉武帝接到报告大为震惊,就派相如去责备唐蒙,趁机告知巴、蜀百姓,唐蒙所为并非皇上本意。司马相如回到老家后大手一挥,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封妙笔生花的檄文:《喻巴蜀檄》。

    司马相如的檄文大致分为三点:

    首先宣扬汉武帝的威德。

    其次解释在巴、蜀二郡征兵只是为了保护财物和使者的安全,不存在进行战争的忧患。

    最后以当时的忠义、荣辱观来开导民众。

    檄文一经发行,便如同一剂灵丹妙药,结果巴、蜀的武力行为得到缓解,谣言得到控制,取而代之的是“理解”和“原谅”之声。檄文得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司马相如小试牛刀取得不错的效果后,又上奏武帝道:“西夷如邛莋、冉駹并称大部,地近蜀郡容易交通,秦时曾通道置吏,尚有遗辙。今若规复旧制更置郡县,比南夷还要好哩!”武帝甚喜,即拜相如为中郎将,持节出使。

    此次相如赴蜀与前次不同。前次官职尚卑,又非朝廷特派正使,所以地方官虽然迎送,不过照例相待没甚殷勤。此次出使,相如乘坐高车驷马,前呼后拥冠冕堂皇。到了蜀郡,蜀郡太守出郊远迎,成都县令身负弩矢作为前驱。相如车过升仙桥,想起昔年初入长安时曾在市门题字,如今果然高车驷马遂了夙愿,心中何等快意。道旁士女无不叹羡,消息传到临邛,卓王孙邀同程郑等人望风趋集,争献牛酒。相如托言皇命在身,不肯轻与相见。卓王孙等只好恳求从吏表示殷勤。相如不便还却牛酒,特使从吏向他复报全数收受。卓王孙觉得十分光荣,对着同来亲友叹道:“想不到司马长卿竟有今日!”诸亲友齐声附和,盛称文君眼光过人。卓王孙于是顺道访女,即将文君接回临邛,并且重新分给家财,与其男相等。

    相如安心西行驰入西夷境内,也是照着唐蒙老法,把车中随带币物分给西夷。各部落就是为了财帛来求内附。此时既得如愿,当然奉表称臣。

    于是西至沫若水,南至牂牁江,凿灵山道架桥孙水,直达邛都。共设一都尉十县令,归蜀管辖。规画已毕,仍从原路回蜀。

    卓王孙亟将文君送至行辕,相如挈文君来到长安,自诣朝堂复命。武帝慰劳有加,相如沾沾自喜渐有骄色。

    才人多半好色,相如前时勾动文君,全为好色起见,及文君华色渐衰,相如又有他念,欲纳茂陵女为妾,卓文君听说后,恨相如薄情,遂作诗一篇,名为《白头吟》,欲与相如决绝。其诗道: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

    蹀躞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女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相如见诗后十分羞愧,只得将此事作罢。

    在即将被丈夫厌弃的时刻,自重自爱的卓文君用一首诗来表明了自己的底线,也成功地唤回了丈夫的心。司马相如最终选择回到卓文君身边,同时也避免了自己背负上“渣男”的恶名,但他实际上还是暴露了自己的花心与劈腿,只不过性情大度的卓文君还深爱着司马相如这个“心机男”而已。

    .

    /135/135143/31722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