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三国:开局接盘刘备,再造大汉王朝 > 第303章 不臣之心

第303章 不臣之心

    曹操进魏公,封九锡,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襄阳书院,宋忠、傅巽、王粲等名士无不大骂,指责曹操有篡逆不臣之心,更甚王莽、董卓,集体请命,要刘琦发兵北上,讨伐逆贼。

    对于这些口嗨狂徒,刘琦并不理会,这里面就有不少人,在曹操入主荆州时主动投降,后期更劝谏进位魏王的。

    刘琦与诸葛亮等人虽为朝廷忧心,但更关注曹操此举的目的。

    这两年曹操屡吃败仗,虽说收复关中,但不足以鼓舞士气,威望还不如前几年,按说不该在此时做这种被天下人唾骂之事。

    公爵、王爵与侯爵有本质的区别,这是真正的国中之国,几乎与天子同制,可在领地内任命官员、臣属,自成一方势力。

    也就意味着那些忠于曹氏的文武,不再是汉臣,而是魏臣,属僚军队都改姓魏,朝廷成了真正的空架子。

    众人对坐良久,刘琦打破沉默,问道:“曹操乃当世枭雄,在此风口浪尖做此大逆不道之事,莫非自知命不久矣?”

    徐庶点头道:“曹贼此举,的确是在准备后事,北征鲜卑,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

    庞统冷笑道:“元直言之有理,曹贼重病已久,若不早做准备,一旦不幸离世,境内必有大乱。”

    诸葛亮收回怔忪的目光,晃了晃羽扇,慨然叹道:“曹操不臣之心昭然若揭,不灭此贼,汉室难兴。”

    关于曹操是否有称帝之心,后世讨论不绝,但从进位魏王这个举动来看,至少他不愿交出权力,还是要把控朝堂。

    如果没有封国,曹操一旦死了,曹丕最多只能继承侯爵,其他的官位、军权都归还朝廷,就像董卓死后,西凉军内乱一样。

    但有了封国,自成体系,只要指定继承人,便可将基业传承下去,孙权后来降魏,受封吴王,走的就是这条路。

    不过一个坐中央把持权力,一个做藩王寻求庇护,结局也大不相同。

    刘琦叹道:“曹贼篡权,天下震动,朝堂之上必也大乱,我担心那些汉室忠良,又要被其所害。”

    其实曹操进位的消息传来,刘琦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荀彧。

    那个因空食盒而自杀的人,他的心中该是何等凄凉绝望,也叫后世之人扼腕叹息。

    诸葛亮叹道:“曹贼迁都邺城,吾等有心无力,如之奈何?”

    刘琦言道:“我若设法营救一人,三位可有良策?”

    “谁?”三人同时看向刘琦,这个举动完全出乎他们意料。

    刘琦缓缓道:“荀彧,荀文若!”

    三人脸色大变,吃惊地看着刘琦,这不是痴人说梦?

    “难!”诸葛亮愣了一下,摇着羽扇闭上眼睛。

    “荀彧会被害?”徐庶吸了一口气,蹙眉道:“有这个可能吗?”

    “不可能!”庞统呷了一口酒,“荀彧乃曹贼股肱之臣,堪比张良、萧何,何以言救?”

    刘琦却道:“曹操心腹之中,若还有一人心向朝廷,忠于汉室,此人便是荀文若。”

    诸葛亮长叹一声,缓缓道:“荀令君之名,亮早有耳闻,此人心存汉室,今曹贼进位,荀彧必劝谏,君臣自生嫌隙。操生性多疑,宁负天下人,一旦有此疑心,恐荀公命不久矣。”

    刘琦言道:“荀彧有王佐之才,就此丧生,我大汉折却一栋梁,岂不可惜?”

    诸葛亮摇头苦笑道:“但就怕此公生性禀直,以死明志,劝告无益。”

    刘琦却道:“荀彧一心为汉室谋划,今见曹贼野心,必追悔莫及,我给他将功折罪的机会。邀其同心匡扶朝廷,再兴汉室,以遂其志,岂不美哉?”

    诸葛亮坐直身躯,思索片刻,还是摇头道:“只言片语,难动其心,派人劝说,曹贼必在暗中监视,位轻者难表诚意,位尊者恐有去无回。”

    “我要亲自走一趟呢?”刘琦看着诸葛亮,“这诚意如何?”

    “万万不可!”

    “绝对不行!”

    “将军自重!”

    三人同时起身,围着刘琦否认三连。

    “诸位请坐!我只是就此事探讨而已。”刘琦也没想到他们反应这么大。

    诸葛亮叹道:“将军心系汉室,爱才之心我等皆知,但若因一人而弃汉室安危而不顾,愚以为非明智之举。”

    徐庶劝道:“将军莫忘了孙策之事,今基业方定,大业未成,万不可冒险行事。”

    庞统也微哼道:“荀彧虽有大才,但比起这兴汉大业,却也微不足道,当年他可没少帮着曹贼做坏事。孔明之才胜其十倍,何必舍近求远?”

    刘琦言道:“三位之才,吾岂不知?只是此等忠良被害,实在令人惋惜,若能有一线生机,也该全力挽救。若救荀公出泥潭,兴汉志士信心大增,曹贼身败名裂,天下人心此消彼长。孔明也可安心统兵,不必再为后方之事掣肘。我三路出兵,早日平定中原,救驾勤王指日可待。”

    三人还是一致摇头,刘琦也信心受挫,被三大智囊团否定的事情,执行难度无异于自寻死路。

    正惋惜之时,史阿送来密报,曹操出兵北上,荀彧称病并未随行,上表辞官回家养病,人已经离开邺城。

    刘琦顿觉有了希望,再问道:“曹贼去了幽州,荀彧若渡河南下,可有机会将其救回?”

    诸葛亮思索片刻,问道:“将军果真想营救此人?”

    刘琦点头道:“此事于公于私都于我大为有利,而且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徐庶见诸葛亮竟动了念头,忙劝道:“孔明,你一向做事谨慎,谋定而后动,万不可冒险。”

    庞统斜眼看着诸葛亮:“此事若出意外,后果你卧龙承担得起吗?”

    刘琦言道:“诸位放心,我绝不会冒险深入敌境,只是前往接应,以表诚意,伏牛山地势复杂,若利用得当,大有可为。”

    诸葛亮坐了片刻,竟起身走到桌案前,取出三枚铜钱抛下,半晌未动。

    庞统不耐烦道:“此乃国家大事,安能用你那道术,吉凶如何?”

    “吉凶难测!”诸葛亮转过身来,眼中精光闪烁,缓缓道:“但有一线生机,或可一试!”

    “疯了!”庞统站起来,气得鼻孔朝天,“你可知后果?”

    徐庶深知诸葛亮的秉性,绝不会信口开河,问道:“计将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