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朱元璋:国师,替咱大明算一卦 > 第47章 重八震惊,宋朝真他娘的有钱

第47章 重八震惊,宋朝真他娘的有钱

    陆涯笑道:

    “宋朝之所以这么有钱,还得从财政收入构成说起。”

    “一般来说,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费(朝廷向民众提供服务,或百姓使用国家财产而缴纳的费用,如朝廷收取的规费、国家财产租赁费等)、利(即利润缴款,是指国家经营的作坊向财政缴纳收益的形式,比如后世的国企)、债(即财政借款,是以信用办法取得收入的一种形式,比如后世发行的债券)这四种,而税收又是其中绝对的大头。”

    “宋朝的税又分为农业,商业,关税和盐税。”

    “宋朝的农业税延续的是唐朝的两税法,每年在夏秋两次收税。相对来说比较适中,并不是特别繁重。”

    “但是,宋朝有一些农业的附加税,比如说支移和折变是比较厉害的。”

    “另外,宋朝对农民抗拒缴税处罚十分严厉。不过这并不是宋朝特别富有的原因。”

    朱元璋认真听着,也不打断陆涯的话。

    他虽然不是什么文化人,但性格是真的好学,尤其是陆涯的话,他总能从中学到很多。

    陆涯道:

    “宋朝之所以这么富有,其实跟商业税有很大关系。”

    “华夏历朝历代,都将商业视为下等行业,加以限制。但是宋朝不是这样,宋朝对商业十分开明。”

    “不仅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城市的结构,也由过去的坊市结构转变成街市结构,商业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扩展。”

    “由此,宋朝商业税的收入十分可观。”

    陆涯笑道:

    “这些都是宋朝富有的原因,但还不是大头,真正的大头,在于海外贸易。”

    陆涯沉声道:

    “海外贸易占了大头,宋朝对进口商品征收7%-10%的关税,每年仅是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官署名,由唐代设置,掌管海上对外贸易。长官为市舶使,或称押蕃舶使。宋于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地设提举市舶司)的税收就达200万两白银。”

    “多少?”朱元璋眼睛一瞪!

    “200万两白银!”陆涯重复了一句。

    顿了顿,他继续道:

    “这还只是三个市舶司的税收呢,若是以此类推……南宋全国海外贸易总额,至少在2亿两白银以上。”

    扑通……

    朱元璋一个没站稳,差点摔倒。

    陆涯急忙扶稳他,幸灾乐祸道:

    “怎么样?吓到了吧?”

    咕咚……朱元璋吞了口唾沫,面皮抽搐道:

    “这,这也太夸张了。”

    “不!”陆涯摇头道:

    “一点都不夸张,海贸就是这么赚钱。”

    “远的不说,就说元朝吧,它同样是海贸大国,装满瓷器的海船川流不息,东至东瀛,西达东南亚、波斯、阿拉伯、非洲。”

    陆涯郑重道:

    “可以说,一次海外贸易的利润动辄十倍、百倍,海外贸易的暴利,对于江南地区的官僚豪绅来说根本不是秘密,江南很多大家族就是靠这个发的家。”

    上一世的明朝,在建国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倭寇以及张士诚、方国珍等人的残余势力的侵扰,下达海禁令,撤销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大市舶司,禁绝对外贸易。

    凡是私自建造海船、进行海外贸易的人一律处斩、家属发配充军。

    但是《资本论》中有一句名言:

    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

    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

    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

    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

    朱元璋的严令挡不住江南地区居民对于利益的追求。

    无权无势的普通平民干脆出海当海盗。

    身为特权阶层的官僚豪绅,干脆帮助海盗销赃,或者组织船队进行走私贸易。

    而明朝偏偏没有强大的海军,对于海盗、走私行为无力制止。

    朱元璋的海禁令除了减少朝廷的税收之外,根本毫无用处。

    官僚豪绅趁机成为明朝海外贸易的主导者,牟取暴利。

    以明朝末期著名的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海上贸易集团为例,每年收入数千万两白银。

    郑和下西洋后,打破了江南地区官僚豪绅对于海贸的垄断。

    郑和的船队大小舰船200余艘,其中主力宝船63艘,每艘宝船可载重2500吨。

    每次出航之前,明朝宦官们都会统一收购大量瓷器、茶叶、丝绸等货物,以便随船出海在沿线国家展开贸易。

    而各国的贸易额每年是有限度的。

    郑和船队带去了大批货物,自然影响明朝走私商队的销量。

    最重要的是,原本大家明目张胆的违反海禁令,是因为皇帝抓不到。

    现在郑和组建了当时堪称无敌的舰队,扬威海外、清剿海盗,抓个走私船队轻轻松松。

    郑和船队中,管事的都是皇帝的亲信宦官。

    他们只要忠心于皇帝就行,可不用给官僚豪绅们面子。

    因此,走私海运要是被抓,是死是活,可就全看皇帝心情了。

    因此在郑和下西洋后,走私船队大为减少。

    而在当时,每年因贸易流入大明的白银高达二十六万公斤,相当于八百三十二万两白银。

    白银在明朝就是钱,财帛动人心,这一大帮利益集团不恨死郑和船队才怪。

    PS:搬字(砖)的一天开始,来点花花和票票激励一下我。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