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魏芳华 > 第二百四十章 重视

第二百四十章 重视

    伊阙关南的司马氏逆军,依靠鹿角、拒马、壕沟等简单工事,用偏军射住了阵脚,主阵向北收缩。后面还有关楼,关楼上有床弩。

    短兵相接的冲锋一旦收敛,战斗烈度便迅速下降,暂时陷入对峙局面。

    秦亮军的部分骑兵也需要修整,换下伤兵、补充兵器、整顿队列,让人马歇口气。冷兵器的战斗,人和马的体力都很有限,中途不可避免地、会有战斗间隙。

    庐江兵屯只要骑兵没有保持足够的战斗力,大伙就不会贸然进攻。

    重步兵阵列的长矛阵、正面近战压阵没什么问题,但是两翼需要骑兵掩护,否则可能被敌军步骑白刃冲垮,毕竟屯兵还是屯兵。正面的矛兵,也需要综合弩兵,用弩、刀盾、甚至投石机进行保护。

    所以秦亮为了稳妥起见,南线放了三四千人的中外军正军,这帮人白刃混战更厉害。庐江兵屯第一、二部,则在北线做预备队,因为庐江兵组织系统更科学、打防御战时不容易崩溃。

    秦亮见敌军大量精兵步卒被俘虏、并收缩战线,遂将南面指挥权交给了杨威。

    杨威是郡守部曲的部校尉,起兵后又兼领了庐江都尉,这样他就能名正言顺地节制庐江郡屯兵各部。至于军中的另一个都尉马钧,以前只因都尉是五品官、马钧才做了都尉,实际上他从来没管过庐江郡的军事。

    角声响起后,秦亮看旗帜,骑马过去找到了文钦。

    秦亮叮嘱道:“庐江郡屯兵的作战方式、不同于中外军,都尉杨威这几年都在庐江练兵,更熟悉屯兵。文将军有大将之才,定知战阵上需要一个明确的决断者。故文将军应暂且听从杨威的号令,此时不要计较地位高低,打赢了战役,太后皆有封赏。”

    很多人都有点误解文钦,看他颇有压迫力的身材、神情,以为他是个只会猛冲的莽夫。其实文钦能屈能伸,鸣角叫他撤退的时候,他没有一次抗命。(反而是名士夏侯玄的好友毌丘俭,秦亮之前就觉得、此人似乎才是真头铁。)

    文钦点头答应。

    秦亮又道:“令狐将军、王将军都是我的叔辈,却仍听从我的军令。大敌当前,大家都只是为了能够勤王胜利。”

    文钦道:“仆等本已是丧家之犬,秦将军再造之恩,说什么便是什么,仆定当马首是瞻!”

    秦亮看了他一眼,不动声色道:“恩谈不上,我至少不会害汝。”

    文钦似乎想起了、他离任庐江郡守时的光景,两人相视一笑。

    秦亮转身指着右边的红色旗帜:“那面旗就是杨威的人马。记住黑色令旗摇动,便是在知会文将军进退。”

    这时杨威也马背上、远远地向这边拱手,秦亮点头回应。

    谈论了几句,秦亮便与文钦告辞,带着随从骑兵和旗手,调转马头向南走。

    大军要绕行后面的伊阙山、熊耳山豁口比较远,但骑马赶路,没一会就能赶到北面战场。

    还没到地方,先前被伊阙山脉阻挡的巨大噪音、蓦然间便从风中传来。

    这边的战阵更加宽广,大地上尘土弥漫、烟雾滚滚影响了视线,向北眺望根本看不到大阵的尽头。如此大战、只靠一两个大将,根本无法及时控制军队,只能依靠各部武将,相机组织兵力。

    秦亮看到了令狐的大旗,但并没有过去。他在马背上回顾四下,周围几乎是一片平原,除了伊阙山、没有找到高地,于是他便带着人沿着大阵后面跑马,就地观望。

    许多将士都发现了秦亮的旗帜,不断有人回头看来。

    于是秦亮便教身边的一群人喊话:“死伤有抚恤,家眷有所养。活着有封赏,日后必善待!”

    众军听到后,各处传来一阵阵呐喊,喊声在鼓声“隆隆”之间、此起彼伏。

    秦亮找到了方阵之间的间隙,便带着人上前观看。战场上的步骑在来回冲杀、或者相互组织偏军投射,还有散兵轻兵在游荡放箭,打得不可开交。

    两边的主要参战军队,都是魏国中外军。兵力配置差不多,战术也只能照此进行,完全打成了消耗战。

    不过主要还是受限于人力马力的原因,两边都极难在短时间内获得重大突破。

    譬如骑兵在某处跑起来、声势非常大,大有一种横扫一切的气势,但放在超过十万人的战场上,其力量便显得有点渺小。即便能冲破一个方阵,还有无数方阵。

    显然双方的军阵不管如何变幻,都不可能把所有人挤在一起,会由各种单位组成。

    五百人的步兵大阵,便看起来人山人海了,还有很多大小不等的方阵组成战阵,轻重兵器多样、还有工事。只要没有大面积崩溃,战斗就不会结束。

    这样的大战场、横面摆得很宽,交战面就更大。但是因为技术问题,空间拓展之后、作战效率却并不会成线性上升。

    人数一多,纵深也会增加,进攻时冲击的距离会大幅加大;双方还有大量预备队可以调用。所以秦亮沿着战阵看了许久,也没发现有决定性的突破点。

    随着大战时间的延续,各处也会不断出现战斗间隔。尤其是在发生了近战冲杀之后,进攻乏力、防御有余,武将们便会考虑重新组织兵马、积蓄力量。

    如果强行进攻,力竭之后的兵马、遭受对方以逸待劳的整肃方阵反击,多半可能反被击溃。攻守又重新转变了。

    但是秦亮留意观察了好一会,便察觉到了己方优势不小。

    他的判断依据,便是那些溃散的大小方阵的情况。

    尤其是经过了近战冲杀之后,无论胜败、参战的人马都会撤下来修整;只是被击溃的人马更难重新组织。

    即便是同样溃散修整的人马,勤王军这边也组织得更快。而对面的远处,敌军后面有大量乱兵,许久也聚集不起来,全靠人多在硬抗。

    估计还是因为洛阳新五营的将领人事、以及士气有问题。即便是军中有军法,但实际临阵时,武将若不熟悉手下的将领和士卒,便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

    事物越复杂,出的问题就会越奇怪。这样的道理,不仅适用于军队,几乎是一种普遍规律。

    秦亮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司马懿掌权的时间太短,根本没准备好!                大战一直持续到夕阳西垂的时辰。

    勤王军在北面的诸部、开始试探性地远离,眼看要天黑了,疲惫不堪的洛阳逆军也没有纠缠。于是双方都开始脱离战场。

    无数的杂兵仍在赶着车,把伤兵往后方营寨运送。战场上的尘土未散,风一吹过,烟雾便在地面上移动,夹带着血腥、臭味等复杂的气息。

    随着太阳下山,西边的云层依然没有散去,橙黑相间的天边、霞光一片。

    伊阙山西麓的各个军营里,渐渐亮起了火光。秦亮站在山坡上看去,听着隐约传来的伤痛砷吟,便觉大山仿佛化为了一头受伤的巨兽、正在恬祗着伤口。但司马懿那边只会更惨。

    夜幕还未降临时,几个大将见了一面。

    果然令狐愚见面便道:“司马懿麾下能战之兵越来越少,贼军输定了!”

    秦亮却不动声色道:“只要敌军还未被彻底赶出战场,我们便不可掉以轻心,晚上仍要安排兵马在各处戒备。山上也得点上火堆、安排哨所。”

    诸将陆续应道:“遵令!”

    秦亮又提醒道:“大将军曹昭伯,起初也是优势很大,只是没有彻底解除司马懿的威胁、太早松懈了戒备,结果诸位知道了。”

    令狐愚、王飞枭等人都觉得有道理,纷纷点头称是。

    不过司马懿军的组织本来就有问题,若是晚上袭营,估计自己人就跑散了。敌军发动袭营的可能性不大,只是有备无患而已。

    秦亮暂时也没打算用奇招夜袭。白天交战后、将士已经十分疲惫,没有必要再去节外生枝。勤王军只要正面硬干,保持优势,司马懿军总有扛不住的时候!

    这次秦亮主兵,在战略上看起来非常激进,但在具体战术上,他其实十分保守。譬如伊水上的铁链和铁锥,东岸布置的兵屯,都是一种增加容错率的保守部署。

    他早就思考过了,此役的核心想法,仍然是趁司马懿没准备好的时机、进行实力硬拼,而非与司马懿比计谋高低。

    目的简单明确,便是弄屍司马懿!而不是征服他。从某种角度看,秦亮这样做、反而是对司马懿的尊重,至少足够重视。

    几个人谈论了一阵,连营寨也没进,便告辞返回各自的大营坐镇。

    秦亮站在山坡上的营寨门口,目送他们的马队离开。

    周围的光线越来越暗了,寻常此时正是放松休息的时候,秦亮在原地呼出了一口气,却仍旧感觉不到轻松。

    此役无险可守,战斗烈度极大,人类的忍耐力和体力注定了、胜负就在这一两天之内!即便胜利似乎唾手可得,但越是这种时候、越是叫人心里悬着,秦亮生怕最后几步在阴沟里翻船。

    在这一点上,曹爽确实更看得开,本来就要赢的局面、他还有心情出去狩猎。可能还是性格的原因,以秦亮的人生经历、真切地面对过无数无奈与困顿,确实更容易去想事情的最坏结果,根本控制不住自己。

    ……

    ……

    (感谢书友“不辨泉声抑雨声”的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