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第一天很快结束,第二天大家继续考试。
或许觉得,这是大明第一次殿试,也或许觉得考题很难,
殿试时间足足有三天。
希望在充足的时间下,考生们好好发挥,以免因为时间太紧而抱憾终身。
“诸位爱卿,保和殿内的考试正在进行。”
“既然没有爱卿上奏,不如都随朕去那里看看。”
“这是我大明立国后第一次选拔人才,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番。”
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发现今天没有重要大事讨论。
于是提出建议,让大家都陪他去看看。
“臣等遵旨!”
文武百官也知道,保和殿在进行殿试,也想去见识一下。
只是,没有朱元璋许可,连苍蝇都不准飞进去。
此刻,老朱主动提出去看看,百官们自然不会反对。
全都跟在朱元璋身后,朝保和殿而去。
根据大明朝廷的规则,以后所有殿试都要在保和殿内进行。
只有发生意外情况,才会改在文华殿。
朱元璋来到保和殿亲自监考,令许多考生感到受宠若惊。
大家基本上都是第一次见到朱元璋。
有幸见到龙颜,几名考生差点晕倒过去,觉得自己太幸运了,这可是大明的皇帝啊!
中原大地第一人!
文武百官们不能进入保和殿,只能在大殿门口张望一下,很快离开。
没人敢发出声音,以免影响到考生。
“考生的情况,想必你们已经了解不少。”
“怎么样,诸位爱卿都看好谁?”
从保和殿出来,朱元璋对着文武百官询问道,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因为涉及到治国理政,文官们最后发言权。
第一个发言之人,来自刘伯温。
“启奏陛下,这一次考生都很优秀,夺冠热门应该不少。”
“臣以为,会试的成绩在殿试中,似乎没多大参考作用。”
刘伯温已经知道考试题目。
完全走的务实路线,与会试期间的官样文章,完全两码事。
考的都是文韬武略,治国理政。
只有真正的有用人才,才能脱颖而出!
“不错!微臣也是这个意思。”
“若说到治国理政,微臣觉得世家中的吴家子弟吴伯宗,或许能够得到状元。”
第二个发言之人是开国大功臣蓝玉。
他觉得,吴家做为门阀世家,对如何治国理政,有独特的见地。
既然考的是文治武功,吴伯宗获得状元的机会更大。
“蓝玉将军说的不错,微臣也看好吴家的吴伯宗!”
李善长听完后,在一旁附和道。
也认为吴伯宗最有实力夺冠。
一时间,大多数都看好吴家那名子弟。
“难道做为会元公的赵顺,这么不被大家看好吗?”
汤和听完众人的意见,站在一旁好奇询问道。
觉得会元公做为会试第一名,难道一点机会没有?
朱元璋也想问这个问题,却被汤和抢了先,一脸期待等着有人给出答案。
“或许我能回答这个问题。”
一旁邓愈开口说道,众人目光都在他身上。
“我们不妨仔细想想,会试期间考试的题目,要么是八股文,要么是吟诗作对。”
“亦或者谈经论道。”
“而这一次,却是层次更高的治国理政,还是实际运用。”
“如此一来,那个获得会元公的寒门子弟,对家国大事恐怕一穷不通,自然不会取得好成绩。”
邓愈的意思很明显。
暗示赵顺属于寒门子弟没见识,对国家大事从未参与过。
吟诗作对还行。解决朝廷的实际问题嘛,恐怕无能为力。
“没错,我的想法和邓大人的一致。”
待邓愈讲完,翰林大学士宋濂在一旁附和道。
同样不看好赵顺。
“微臣觉得,大明朝第一次殿试的题目,过于难了一些。”
“就算我等亲自上阵,未必能拿出精彩的解答啊!”
大功臣冯胜听完众人的议论,微微一叹道。
认为题目难度太大。
这些考题早已让文武百官们抓耳挠腮,毫无办法。
区区学子又如何能懂?
能回答上一点皮毛就不错了,千万不要奢求太多。
“在我看来,这些番邦小国理他作甚,不服直接开打就是。”
沐英这名大将军,十二岁跟着朱元璋在马背上征战。
觉得只要拳头够大,谁去搭理蚂蚁的感受。
他的话倒是很有道理,只是朱元璋想笼络这些小国,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兵戎相见。
“启奏陛下!微臣觉得先拖住北虏朝廷,等过上几年恢复元气,再决一死战!”
中书平章政事廖永忠,说出一个解决办法。
认为先忍一下,积蓄力量一决雌雄。
“不可啊,一定要不停袭扰北元朝廷,不能放虎归山啊皇上。”
汪广洋在一旁大声反对道,他也是中书省要员,对此很有发言权。
觉得不能给鞑虏喘息之机!
一时间,文武百官们又开始争论不休。
令朱元璋十分头疼,也很失望。
没有一个人的答案,能让朱元璋满意。失望之余,朱元璋想起自己的老兄弟赵顺。
内心充满期待,同时有很怀疑。
想到自己的老兄弟赵顺,就在考场里面。
朱元璋觉得,如果真是赵顺,一定能够回答出来。再帮自己一把,让大明度过难关。
因为那天从徐达的口中,朱元璋得知赵顺的详细情况后。
觉得那个精准预言的天才青年,极有可能就是老弟兄赵顺。
一别二十年。
想到自己就要和老弟兄重逢,朱元璋充满浓浓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