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于吉的话,吴良凝神问道:“你的意思是说,这些荫尸原本并不在此处,而是后来被人前移到了此处?”
问出这句话的时候,吴良想到了那八处恶方黄泉。
那就是最为现成的养尸之地。
随后他又想到了传闻中第一次在“灵湖吸魂”中的数千汉军与被汉军镇压杀死的乡民,尤其是那些汉军。
如果这下面就是海昏侯刘贺墓的话。
那么就只有那些汉军与乡民死在了刘贺之前,也只有他们才有可能被就近掩埋,并在被发现变成了不腐不坏的荫尸之后,移到这个地方来。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
或许这之前的殉葬理念有关,秦朝与汉朝流行厚葬,其中除了珍贵的殉葬品之外,或多或少都少不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兵马俑。
这些兵马俑便是墓中人的阴兵,永远守护着墓主人的陵墓与灵魂。
其实早在秦朝就已经不流行用真人殉葬,也是因此,兵马俑才应运而生,但如果是一些早已死去的人,比如荫尸,那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然后。
这些荫尸被移到此处,便无法再吸去养尸之地的黄泉之气,时间久了黄泉之气渐尽,终于还是难逃腐烂的命运。
可惜,这些尸骨周围并未遗留下衣物,也不曾留下兵器甲胄之类能够证明身份的东西……
“应该是这种可能,毕竟这八煞黄泉之境中,最不缺的便是养尸之地。”
于吉点了点头,证实了吴良的一部分猜测,“而且从此墓的选址来看,为公子祖宗选择墓址的人,可能也是一位掌握了堪舆之术的异士,想要做到这一点应该不难,难就难在如何提前准备这么多尸首葬入养尸之地,将其化作荫尸以备殉葬志勇。”
“嗯……”
吴良沉吟起来,并未将心中的猜测说出。
他觉得可能是巧合,那些汉军或乡民死后就近掩埋,刚好埋到了养尸之地,最终又被发现变成了荫尸,因此死后仍为刘贺所用。
当然,也有可能确实是一位掌握了堪舆之术的异士所为,一方面帮刘贺培养“兵马俑”,一方面达成自己不为人知的目的。
不过这已经是两百多年前的事了。
就算这位异士真有什么目的,现在应该也已经尘归尘土归土了,倒不必再过分在意这些事情……
“先将这些遗骨清理出来,继续挖掘。”
吴良回头对兵士们下令。
自己则主动拿过一把工兵铲将脚下的尸骨扒拉开,很快就找到了前两天通过洛阳铲发现的藏于尸骨之下的“蜂巢”。
这一看吴良才赫然发现,这些“蜂巢”的规模也同样惊人。
它竟在尸骨之下连成了一大片,看起来就像一块巨大的泡沫毯子,至少吴良扒拉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它的边界到底在何方。
可惜也都已经成了空巢。
吴良不由有些腹诽。
现在虽然还搞不明白这些“蜂巢”到底是什么东西,但如果真是如同真正的蜂巢一般,是用来繁殖与孵化某种昆虫幼虫的话,那这种昆虫真不知道会达到什么样的规模,并且个体的个头也不容小觑。
“这些是什么?”
旁边的于吉看到“蜂巢”,不由的好奇问道。
与此同时,典韦、白菁菁、杨万里以及附近的瓬人军兵士也是一脸疑惑的看了过来。
“我也不知道,总之先挖吧。”
吴良摇头说道,“对了,这些东西挖出来之后尽量不要破坏掉,都帮我收集起来,我先研究一下,没准儿是什么有用的材料。”
其实他想说的是,没准儿是这个时代无法通过人工制造出来的材料。
如果真是如此,一下子得到这么一大堆可就大发了。
于是临走之前。
吴良也不忘用工兵铲割下一大块“蜂巢”拎在手中,而后才带着人重新回了山上。
……
别看吴良前几天发现的那一小块“蜂巢”又轻又松,这一次他用工兵铲切下一块完整的“蜂巢”之后,才发现这玩意儿分量竟还挺足。
这些重量主要来源于“蜂巢”底部的那一层凝胶状的黄褐色物质。
这种物质看起来应该是与真正的蜂巢中的蜂蜡一般,起一个为“蜂巢”定型的作用,但具体是什么物质,暂时还不好说。
回到山上之后,吴良先将一小块上部那又轻又松的“蜂巢”切了下来,而后用手将其碾碎了仔细查看。
这玩意儿好像是一种纤维,具体是什么纤维还不好说。
放在火上去烧,倒是像干草一般易燃,烧过之后就变成了类似于草灰一般的东西,轻轻一碰就会碎成粉末。
这玩意儿或许可以作为制作火折子的原料……
需知汉朝还没有出现火折子这样方便的点火工具,外出点火时用的都是一种叫做“阳燧”的凹面铜镜,天气晴朗的时候,只要将阳光聚焦在可燃物上,便可像放大镜那样点起火来。
不过若是运气不好遇上了阴天没有太阳,依旧只能使用最原始的“钻木取火”方式生火。
但思来想去,吴良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制作火折子的原料有很多种,并且还都不难获取,而这玩意儿的纤维相对而言还是粗了一些,未必就是最优选。
不过回头是应该制作一批火折子,以供自家或是瓬人军出征使用……
主要是平时吴良都用不着自己生火做饭,因此一直都没有在意这方面的细节,也就没有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查看过“蜂巢”上部的材质之后,吴良又切下一小块“蜂巢”底部用来定型的黄褐色凝胶物。
这种物质质地较软。
几乎一切就开,并且摸上去有一种滑腻的油脂感。
不会是蜡吧?
正常的“蜂巢”中也会有这种类似的凝胶物,那种凝胶物的主要成分就是蜂蜡,以此来推断,这玩意儿真有可能也是蜡。
如果是蜡的话,那可就真的大发了!
需知这个时代蜡烛还是哪怕汉室皇族不到那些盛大的祭祀活动都舍不得用的珍品。
《西京杂记》中便有记载:西汉初年,南越王向汉高祖刘邦敬献了石蜜5斛、蜜烛200枚等,汉高祖大喜。
甚至就算到了唐朝,蜡烛也同样是极受皇家重视的珍品,还专门设置了官员进行管理。
唐朝诗人韩愈便在《寒食》中写过这样的诗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节禁火的时候,帝王要给侯爵以上的官员、上品官员赏赐蜡烛,这足以说明后世随处可见的蜡烛在古代地位有多超然。
即是说,这玩意儿这时候可是有价无市的东西,恐怕连黄金恐怕都要靠边站!
反正吴良来到这个时代已经有几个月时间,他倒是见过不少黄金,但是却连一根蜡烛都没见过……就算曹老板用的也还是油灯。
也是因此,吴良才一直没有重现后世中“人点烛,鬼吹灯”的经典画面,开馆的时候在墓室的东北角点上一根蜡烛。
压根就搞不来蜡烛,拿头点?
当然,吴良也不是不知道其他的制作蜡烛的方法,但那都需要不少工序,他暂时还搞不来。
其中最容易的一种方法,就是元代才开始被人们发现并使用的“虫白蜡”,那倒是可以实现,但却要用到一种南风特有的白蜡虫与白蜡树,这原材料几乎也是现成的,可现在兵荒马乱的其产地又不在曹老板的地盘,不好搞不说,真要搞出来说不定反倒给曹老板的敌人们找到了一门发财的好营生。
如此想着,吴良立刻将这一小块凝胶拿到火上炙烤。
“啪嗒!”
凝胶很快被烧化,一滴粘稠液体滴落下来,被吴良用工兵铲接住放到边上,一边等待冷却,一边细细查看。
随着液体冷却,很快便由凝结成了一小块滑腻的固体。
接着吴良干脆将整块凝胶融化在了工兵铲上,并用将一根麻布线在其中浸了浸,点燃之后还真像油灯一样缓慢的烧了起来!
这就是蜡。
自然界馈赠的蜡!
现在吴良唯一怀疑的就是这种蜡的来源。
这些“蜂巢”筑在成片的荫尸之下,如今荫尸已经成了枯骨,“蜂巢”中的生物也不知道去了什么地方。
两者联系在一起……
吴良不得不怀疑这些“蜂巢”、荫尸、以及不知究竟是何物的生物之间有什么联系。
毕竟人的身体里含有许多油脂,这些油脂经过“加工”也是可以转化成蜡的……那么这蜡做出的蜡烛,岂不就是尸油蜡?